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历史迷猴神通:文章不写一句空

银鞍白马度春风,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在长安的时候,喝酒似乎成了他的大事,因此上,酒肆里的“胡姬”让他印象很深,这两句诗就出自他的《少年行》。

事实上,在盛唐时期的长安和洛阳,不仅“胡姬”是一道风景,胡服、胡帽、胡旋舞都成为了流行。

事实上,盛世唐朝充满了“国际范”,而在这些国际范中,有很多元素来自于安禄山的老乡:粟特商人。

为什么唐朝会流行“粟特”?曾经的粟特商人有多么优秀?

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从各个角落来发现那些精彩的粟特元素,来理解唐朝文明的包容和博大。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一、盛世流行的元素:胡姬、胡服、胡旋舞

在唐朝,长安、洛阳都是国际范的大都会,来自欧亚各地的文化元素在这些地方交汇,繁荣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01.胡姬:把美丽留给大唐

事实上,在唐代的文人中,对“胡姬”映像深刻的不止李白。岑参在《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里,也表达他对胡姬的赞美:

“胡姬”酒垆日未午,丝绳玉缸酒如乳。

事实上,长安的外商很多都来自于粟特,而“胡姬”很多都来自粟特人开设的酒肆。

在大唐西市,以及春明门到曲江的路边,布满了卖“洋酒”的店家,西域葡萄酒、大食的龙膏酒以及三勒浆,占据了他们的橱柜。

事实上,尽管唐朝人民充满创造力,但他们却没有仿制成功这些美味的洋酒。

于是,从远方进口原浆在中原高价贩卖,就成了粟特商人的金饭碗。

但远来的佳酿毕竟昂贵,于是,招揽出手阔绰的达官贵人进入酒肆,就成为精明的粟特商人研究的课题。

于是,让能歌善舞的“胡姬”在酒肆中才艺助兴,就成为了长安人看到的一道风景线。正如贺朝所言:“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锵锵”

可以看出,当年长安酒肆的经营模式已经十分现代化。很显然,李白和岑参难以抵抗这么燃情的异族风情……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02.胡旋舞:唐朝的燃情劲舞

白居易在回忆开元、天宝往事时,忍不住写了《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在唐朝,“胡姬”跟着爽朗豪放的异域节奏,舞动起燃情的舞步时,总是能实力圈粉。事实上,胡旋舞步不仅让酒肆的人们酒兴大增,甚至深刻地感染了上层社会。

《旧唐书》里记载女皇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已经学会了胡旋:

延秀久在藩中,解突厥语。常于主第,延秀唱突厥歌,作胡旋舞。

事实上,唐朝皇帝甚至也是胡旋发烧友,《新唐书》记载,粟特诸国多次向他进献“胡旋女”:

康者,开元初贡锁子铠,侏儒,胡旋女子。

把能歌善舞的胡旋女,进贡给会玩爱玩的皇帝李隆基,可谓是投其所好。而当这位才艺多端的玩家皇帝爱上了胡旋后,唐宫就迅速又刮起一股粟特风。

天资聪颖的杨玉环很快精通了舞步,其他人也都纷纷效仿。白居易形容当时的唐宫里是:“臣妾人人学圜转”。

很显然,在白居易看来,胡旋舞已经成了皇宫里的一种“流行病”!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京剧中的杨玉环

03.胡服、胡帽:风靡唐朝的粟特风

事实上,唐朝人民对外来文明中的优秀内容是缺乏免疫力的。

事实上,和胡旋舞一起风靡起来的,还有粟特风的“胡服”和“胡帽”。

自从有人类开始,似乎女性就比男人更热衷于装束。于是在唐朝,一种男女通用的粟特服款式就受到了唐朝女性的热追。

太平公主则成为了这个潮流的引领者,《新唐书》记载: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很显然,和母亲武则天一样,太平公主也是热衷于打破常规的人物,胡风从她这里吹起并不奇怪。

事实上不仅如此,在开元年间,唐朝又突然流行起“胡帽”。而宫廷,依旧是这股风气的起源地。《新唐书》记载:

开元初,宫人马上著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天宝年间,中上层的唐朝女性已经从头到脚都穿起了粟特服装。

唐宫简直像是当时的“米兰时装周”,全国都在跟他们的风尚,而他们则在学习粟特风尚。

胡姬、胡服、胡旋舞,在唐朝刮起的粟特风很猛!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长安十二时辰》中,檀棋的胡服

二、粟特商人:旅居大唐的商业精英

为什么粟特风在唐朝大行其道?首先还是要从粟特商人说起。

01.为饥饿奔走的粟特商人

事实上,粟特人又被成为“为饥饿而奔走”的人,他们是唐代最有影响力的外商,来自于当时的“康居”。

“为饥饿而奔走”的粟特人,有着极其顽强的商业精神,他们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跨越艰险,直到实现目的。

根据齐东方先生的考证,在唐代,粟特商人控制了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放贸易。《新唐书》里有着对他们的评价:

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

事实上,粟特商人的能耐确实很大。

根据学者考证,自从汉代开始,粟特商人就开始经营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他们不仅为中原带来了黄桃、玛瑙、葡萄酒,他们甚至还把狮子、豹子进贡到长安。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历史迷猴神通,诚邀关注!

02.粟特商人们的富贵

事实上,粟特商人虽然艰辛,但他们也得到了自己的富贵。

在对唐代粟特墓葬的考证中,学者们发现许多粟特商人墓志,这些墓志盛赞了墓葬主人生前的荣耀。如洛阳粟特商人《康婆墓志》记载:

锦衣珠服,入必珍馐;击钟鼎食,出便联骑。

而《康老师墓志》则记载,墓主人生前不仅富有,而且和上层社会交往频繁:

金鞍宝马,去来三市之旁;绥颊高谈,出入五侯之第。

类似的出土资料比比皆是,验证了粟特商人群体,在唐朝曾经拥有过的惊人财富。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唐代三彩

03.粟特人的文化素养

作为四海为家的跨国商人,粟特人从来不缺乏社会实践。而在跨国的贸易中,他们也掌握了更多的语言。

唐朝政府曾经设立“译语人”官职,而担任这一职位的,大多是粟特商人。

唐朝希望精通多种语言的粟特人,可以作为大唐朝和周边国家联络的中介,而服务唐朝的过程中,粟特商人也提升了政治地位。

根据学者考证,在进入唐朝以后,粟特人不仅很好地生存下来,而且也开始接受汉地文化。《全唐文补遗》记载当时以儒学知名的粟特学者康敬本:

司成硕学,就释十翼之微;弘文大儒,询明六义之奥。

接受儒学,并且成为知名学者,康敬本已经进入了唐朝上层知识社会。

粟特人因为“饥饿”而经商,因为经商而致富,最终又因为知识而走入上层社会,他们的路走得很长,但也很成功。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大唐西市博物馆

三、从粟特商人的优点,看从安禄山的可爱之处

01.有情商、善交流、会做生意

关于粟特人的价值理念,我们在《新唐书》里可以找出一条线索:

深目、高鼻
嗜酒好歌舞于道,生儿以石蜜啖之,置胶于掌,欲长而甘言,持钱如胶之粘物,习善商贾,争分铢之利。

粟特人在孩子出生时,父母会把石蜜放在婴儿嘴上,把胶涂在婴儿手上。父母的理想很丰满,他们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说话像蜜一样甜,财富如胶似漆地附着在身上。

在这个四海为家的民族看来,能说会道,会讨人喜欢,善于开源节流能成为优秀的商人,会具有更多的生存优势。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02.安禄山的可爱之处

事实上,安禄山是唐朝最有名气的粟特人。

事实上,尽管后来发动叛乱,但天宝前期的安禄山,得到了朝廷上很多人的好评,尤其圣人李隆基对他十分欣赏。

安禄山既然能一度赢得舆论,也定然有他自身的“可爱”之处。而这些可爱之处,有些确实是商人的优点。《新唐书》记载安禄山:

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作《胡旋舞》帝前,乃疾如风。 帝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

从中看出老安能歌善舞,情商很高,随机应变地讨玄宗喜欢,在他身上存在着杰出的商业素养。

在唐朝,粟特人用勤劳和智慧推动着丝绸之路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于此同时,也让他们自己走上了成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充满商业智慧,同时又能歌善舞,热爱文化。

李太白胡姬酒肆,安禄山胡旋漫舞,大唐朝为何流行起“粟特风”?

刘昫等《旧唐书》、欧阳修等《新唐书》、董诰等《全唐文》、彭定求等《全唐诗》、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吴钢《全唐文补遗》、荣新江、张志清《从撒马儿干到长安》、荣新江《四海为家——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王文森《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毛阳光《唐代洛阳粟特人研究》、陈安媞《唐朝与粟特艺术交流研究》、王婧怡《胡姬与唐代酒文化》、平冈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黄晓非《“胡旋”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