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麼鳥的羽毛製成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東坡的代表作,傳頌千年膾炙人口。隨著時間推移,《三國演義》影視作品的廣泛傳播,諸葛亮“羽扇綸巾”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從此,無論是雕塑、繪畫,還是舞臺,黑旋風李逵的大斧子,孫悟空的金箍棒,諸葛亮的羽扇成了標配,不可或缺的道具。到後來,“搖羽毛扇”乾脆成了智囊或謀士的代名詞,就連梁山軍師民辦教師吳用也撈了個“智多星”的諢號,一出門手裡也拿著把破扇子,一開口就是“山人自有妙計”,一副胸有成竹神機妙算的模樣。

諸葛亮的“羽扇”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如此神秘兮兮的顛倒眾生?

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麼鳥的羽毛製成的?

其實,諸葛亮“羽扇綸巾”這個人設,完全是種訛傳,根本當不得真。諸葛亮根本沒有拿過羽扇,“羽扇綸巾”不過是蘇東坡文學創作罷了。文學創作可以想象,但蘇東坡筆下的“羽扇綸巾”之說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出處的。

據文獻記載,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渭水之濱對壘,司馬懿如臨大敵一身戎裝,而諸葛亮則“乘素輿,葛巾、毛扇”,一派儒雅淡定的樣子指麾三軍。

史料中的記載,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諸葛亮手中拿的並不是“羽扇”,而是“毛扇”。

那麼問題來了,“毛扇”又是個什麼東西呢?

“羽扇”顧名思義就是羽毛製作的扇子,不是鴨毛也是鵝毛了,至不濟也得是雞毛,“毛扇”又是什麼毛呢?

原來,毛扇的毛並非是禽類的毛,而是動物的毛,準確的說是動物尾巴的毛。

毛扇,原來是塵尾的別稱。而塵,其實是一種大鹿。據動物學家考證,塵其實就是現代的馴鹿。

馴鹿的尾巴比較長,先民就物盡其用將尾毛裹夾在柄中,製作成一種類似拂子的物品,稱之為塵尾。因為它散開來時像扇子,也稱其為塵尾扇。又因為它是用尾毛製作的,所以也稱之為毛扇。

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麼鳥的羽毛製成的?

這東西說的神乎其神,其實也不是啥貴重東西,從前一般百姓家用馬尾巴製作的,既抽打蒼蠅蚊子,又可以用來拂拭身上浮塵的那個玩意就類似。

不同的是,拿在諸葛亮手中就是儒雅倜儻,自然而然有一種仙風道骨的範兒,普通百姓拿了,就是個尋常家居實用物罷了。

據史料記載,塵尾起於東漢。當然,它最初的用途並非是用來抽打煩人的蚊蠅的,說得直白些,這玩意一開始就是用來裝13的。

據釋藏《音義指歸》引《兼名苑》說:“鹿之大者曰塵,群鹿隨之,皆看塵所往,隨塵尾所轉為準;故古之談者揮焉。”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鹿群中的帶頭大哥稱之為“塵”,那些母鹿、小鹿的日常活動,如吃草、喝水都要以“塵”馬首是瞻(準確的講應該是“塵尾是瞻”),塵到哪裡,它的屁股轉到哪裡,群鹿就跟隨到哪裡,哪怕前面是坑,是懸崖也一往無前。

世人皆知,兩晉年間的士人喜玄學、好清談,大家吃飽了、喝大了,就會聚在一起擺龍門陣,為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傢伙,就喜歡手中手中拿一個“塵尾”。其中喻意,自然是我是這群人中的老大,你們都得聽我指揮,看我的眼色行事。

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麼鳥的羽毛製成的?

時間一久,持塵尾清談成了兩晉年間的一種風尚,最初“塵尾”還只是在談玄時候用來裝13的,發展成人手一枝時候,就算是不談玄的時候也得手中拿一枝才行,不甩幾下塵尾,都不好意思開口說話。

再到後來,塵尾又成了饋贈佳品,就連土鱉石勒,也收到了王浚送給他的塵尾。從此,武夫在指揮作戰時,手中也喜歡拿一柄“塵扇”了,如此一來,顯得自己允文允武,豈不美哉!

據此可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喜歡裝的人究竟有多少了。

《世說新語-言語篇》記載,“庾穉恭(庾翼)為荊州,以毛扇上武(應為成)帝”。歷史上庾翼是個牛皮哄哄的人物,文武雙全,官拜徵西將軍,是東晉年間有名的書法家,曾譏諷王羲之的書法為“野鷺”。庾翼雖然目中無人,但心中還是明白誰才是真正的大小王,才會做出“以毛扇上成帝”的正確選擇。

當然,庾翼供奉給成帝的塵尾不能太過簡單,必須“以玉為柄”,這才符合晉成帝司馬衍的身份。

蘇東坡詞中的“羽扇”在魏晉之際究竟有沒有呢?還真的有這個東西。

據專家考證,“羽扇”最早見於東吳。

晉人傅鹹《羽扇賦-序》雲:“昔吳人直截鳥翼而搖之,風不減方圓二扇,而功無加;然中國莫有生意者。滅吳之後,翕然貴之,無人不用”;另有記載稱“吳楚之士,多執鶴翼以為扇……大晉附吳,遷其羽扇,御於上國。”

原來,羽扇用的材料是鶴的羽毛。

據此看來,最早創制出羽扇的人應該是個吃瓜群眾,羽扇其實就是東吳的地方土特產品而已,在當時並沒有人使用,直到東吳政權滅亡後,才開始進入人們視野。

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麼鳥的羽毛製成的?

由於地域歧視的原因,羽扇在北方的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揮塵尾的中原人是征服者,他們根本瞧不起被征服者、搖羽扇的東吳人。

就算是南渡之後,士人領袖琅琊王導仍然虎死不倒威,堅持用塵尾而不用羽扇。

據史料記載,王導懼內,在外面偷偷養了個小三。哪知道事情敗露,被原配曹氏知道了。曹氏一怒之下,立即率人前往維權。

王導得知消息後,急忙步其後塵趕往制止。東晉年間的權貴坐的車全是牛車,王導坐在車上心急如焚,“乃以左手攀車欄,右手捉塵尾,以柄助御者打牛,狼狽奔馳,劣得先至”。

就算是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王導仍捨不得丟掉手中的塵尾,反而是物盡其用,拼命用它打牛屁股,結果是後發先至,一場禍事消弭於無形。

諸葛亮即便是見過羽扇,但他會不會開風氣之先,誰也說不清楚。王導與諸葛亮都是琅琊人,如果諸葛亮真的曾經是一副“羽扇綸巾”的打扮示人,那麼有理由相信王導也會依樣葫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