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引子

梅雨時節,住在愛丁堡公寓的張愛玲小姐正在面對公寓的蔓延的潮溼犯愁。她這個在生活上笨拙的貴族小姐,拿起舊毛巾、麻袋、被褥堵住窗戶的縫隙,可是依然無法阻擋梅雨的侵襲。牆壁上爬滿了黴點,一開門窗外的風雨味迎面撲來,放眼望去,這是一個碧藍瀟瀟的夜……張愛玲最後來一句:

風如果不朝這邊吹的話,高樓上的雨倒是可愛的!

這是她住在愛丁堡公寓寫下的《公寓生活記趣》的一個畫面。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那是在常德路上一座優雅而有生活趣味的公寓,隔壁是她最愛的起士林咖啡館的麵包店,麵包店,不遠處是禪心靜幽的靜安寺。早晨聽著電車“叮叮噹噹”而過,若是到了夏季,整個靜安區都是一片世外桃源的模樣:

夏天家家戶戶都大敞著門,搬一把藤椅坐在風口裡。這邊的人在打電話,對過一家的僕歐一面熨衣裳,一面便將電話上的對白譯成了德文說給他的小主人聽。樓底下有個俄國人在那裡響亮地教日文。二樓的那位女太太和貝多芬有著不共戴天的仇恨,一拶十八敲,咬牙切齒打了他一上午;鋼琴上倚著一輛腳踏車。不知道哪一家在煨牛肉湯,又有哪一家泡了焦三仙。

張愛玲這樣的描寫,不僅僅展現了公寓的生活,整個法租界也在夏季展現了它獨特的風情。倘若到了晚上,你走進這裡,一定會被一條路上週圍的音樂所吸引,可能張愛玲經常和朋友到這裡坐一坐,聽上一曲爵士,喝上一杯雞尾酒。或許夜晚她看著這上流社會的人們在這條路上的酒吧裡,談論著大宅子裡秘密,這大概就是《傾城之戀》中的某個場景吧。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對,這條路就是上海的衡山路。它已經不是僅僅指代一條路,而是輻射了周邊那種氛圍。這條骨子裡都是浪漫,骨子裡充斥著爵士的隨意和自如,給上海的百年文化帶來了音樂上的盛宴。

如果說南京西路是繁華之路,福州路是文化之路,那麼衡山路則是藍調之路。

我初到上海時,曾在衡山路流連忘返。當你在夜晚走進去,就像是穿越了時空,你彷彿來到了上海的1930年代。在午夜你聽到酒吧傳來的藍調,坐上點上一杯啤酒,聽著黑人歌手著B.B.king的《When Love Comes To Town》。不這裡的時間似乎是靜止,它就想貴族的小姐在時間的長河中依然保留著自己的清高和格調。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一、靈與肉的剝離:衡山路法式風情背後的憂傷往事

說起衡山路,這只是一個地理上的意義。可是在很多人心中,衡山路是更多的是泛指,它代表的是上海情調。很有遊客當走進了這個區域,常常忘記了它的地理意義上,而將衡山路、復興路這附近的優雅小路都在心中概括成了“衡山路”。

為什麼大家會有這樣的印象呢?其實要從上海的法租界講起。

1840年代,大清王朝統治已經逐步走向沒落。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導致了強大的東方帝國被歐洲列強趕超。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之後,中國大門被迫朝向世界開放。上海作為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也被西方列強霸佔。大上海被劃分出許許多多的區域,他們佔領之後,成為租界。這些租界,其實就是“國中之國”。

英國、美國先後都在上海逼迫清政府官員簽訂租賃條約,而法國是後來者居上。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1849年,法國政府駐上海首任領事敏提尼(法語全名:Charles de Montigny)他看上了上海城廂與洋涇浜之間的黃浦江岸那塊地,這裡與英租界隔洋涇浜相望。他要求籤下這塊地皮,可是時任上海道臺的吳健彰堅決不同意。這裡是上海位置絕佳的一塊地皮,如果隨意初讓,之後等於喪失了對上海的管轄權。法國大使大怒,威脅清政府要從廣州出兵,北上進軍。清政府害怕,換了上海道臺。接任的上海道臺麟桂雖然也不願意,可是無奈,只好與其籤協議。

法國大使將其看上的地方畫成一個圈,一共986畝,以每畝26兩銀子的低價成交。此後他們開始大興土木,建設法式別墅、現代公寓、法式洋房、花園、咖啡屋,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各色的小酒吧。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從1860年到1914年,法租界不斷擴張,已經擁有了15150畝地,從而將如今的衡山路、復興路、霞飛路、肇嘉浜路、鉅鹿路等等都囊括在了法租界。

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的侵佔,法租界儼然已經和上海外邊的世界完全隔絕。租界地之外,尤其是浦東地界,則是貧困交加,從全國各地流亡而來的難民賣兒賣女求得生存。而在租界地,則是歌舞昇平了。

1937年爆發淞滬會戰,日本瘋狂轟炸我上海,除了租借地依然歌舞昇平,歲月靜好。上海其它早已經滿目瘡痍,血流成河。全國各地的支援軍隊都英勇奔赴前線,他們血染吳淞口。尤其是英法租界附近的四行倉庫發生了激烈的交火。謝晉元營長當時號稱有八百壯士,進行了殊死抵抗。他們吶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言壯語。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一條蘇州河,河的兩岸是兩個世界。一邊是戰爭下的鮮血和死亡,一邊是小資生活的和諧與安寧。最終,租界地的那些列強們看到了中國人的血性,他們看到了日本的殘暴。他們深深受到了震撼……或許在他們看到我們為一寸國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時候,不禁會想到這個租借地或許遲早要還回去的。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可是雖然是遲早,他們佔領的將近一百年裡,他們在“國中之國”中植入了法國的浪漫情懷。那霞飛路(今淮海路)上的咖啡廳、洋行、麵包店一家挨著一家,衡山路上的酒吧、高檔洋房也是安靜而有序。

法國梧桐覆蓋下的衡山路,復興西路……都在法國人的謀劃中一步步建設起來了。他們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將這個區域進行格調的統一,情調的統一,似乎這裡從此就有了一種別樣的情致。這與中國傳統文化格格不入,但是因為時間的浸染,這裡反而與中國文化進行了某種融合。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所以,每到我們走到了衡山路,總是感覺附近的氣質都是如此的一致,以至於覺得這應該都是衡山路吧。

可是仔細想想,衡山路上的法式風情,多少有些憂傷……

二、藍調與文人:黃金時代的血色浪漫

衡山路其實在法租界時期是大名鼎鼎的貝當路。這條路建於1922年,由法國董局發起修建。在1943年改名成了衡山路。整條路全場2.3公里,從這裡到張愛玲的常德公寓,或是到南京西路上的平安大戲院,都只有3公里左右的路程。叫上黃包車,十幾分鍾便到了。

到了1930代,隨著日軍的全面侵華,這裡短暫成了上海的孤島。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很多文人都躲到這裡,躲避日軍河和汪精衛傀儡政府的逮捕和屠殺。這裡聚集著地下黨、各國間諜、文人、權貴政要……一時間,法租界裡出現了奇異的文化繁盛。

夜幕降臨,燈紅闌珊,那座座洋樓裡的人準備走出去參加舞會或者去酒吧和朋友聚會,談論著救國危亡,談論著藝術文化,談論著形形色色的人與事。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在衡山路附近形成了一個別樣繁榮的名人圈,復興路上有大畫家劉海粟的家,在岳陽路上還有民國四大公子之一宋子文的別墅,而不遠的思南路上,則住著民國一代女性藍妮女士。如果你走得再遠點,就能到靜安公園轉一圈,走到常德路上拜訪一下張愛玲。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那時候,爵士樂已經到了法國。我們在《午夜巴黎》中看到了伍迪·艾倫為法國的二三十年代寫的一封情書。走進巴黎的二三十年代,你會看到文藝、酒吧、爵士成為三個關鍵詞。文人們端著酒杯暢聊著藝術和思想,在優雅隨意的爵士節拍裡,任由著藝術的思想自由飛翔……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倘若你當時在上海的衡山路,也能看到這樣的場景。那些嚮往著西方自由氛圍的文人們看完南京西路上的電影,會約著三五好友到這附近找一家小館子,喝著酒,聊著天。或許那精美的文章就是在法國梧桐樹下慢慢散步中得到的靈感,或許那喧鬧而自由的酒吧生活,就成為他們文中的素材……

百年衡山路——在藍調與文人之間,尋找大上海的前塵往事

到了1943年,日本已經侵吞了大半個中國。法國日漸衰落,這個租界地也被傀儡政府汪精衛收了回去。從那時候起,上海法租界退出了歷史舞臺。上海法租界存在了將近一百年,這一百年見證了法國百年興衰史,更是見證了中國外交的屈辱史。

雖然衡山路的主人不斷變換,可是衡山路上的情調,衡山路上的文化,衡山路上的故事已經進入了上海的血液。90年代初上海政府開始復興衡山路,道路兩邊重新規劃了大大小小的酒吧,夜幕降臨,音樂與酒杯、旅人與主人都漫步街頭,享受著法國梧桐下面的浪漫風情。我們是一個偉大的擅於海納百川的民族,我們接受了衡山路上的異國風情,並且發展成了特有的“上海藍調文化”。【土豆讀書流浪記】


往期相關文章: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