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對於《呼蘭河傳》的書評,起初我是想著不寫的。因為對於一個地地道道的老東北來說,書中有太多的內容讓我感同身受,讓我有感而發。

我不知道該從何寫起,也害怕寫的太多太雜,不但不能好好理解書中的內容,反而還會影響讀者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感悟。

直到我看見一個書友評價這本書說:“你如果想把一些隱形的痛苦寫的讓人痛徹心扉,就用小孩子的眼光寫,只要你是個成年人,你都會理解這種純淨的放大鏡下,最難忍的痛。”

瞬間,我的腦袋就像被通了電一樣,我知道我該寫什麼了,我也知道這本《呼蘭河傳》為什麼能讓我如此感懷動容。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說起《呼蘭河傳》,那就不得不提作者蕭紅,蕭紅原名張廼瑩,黑龍江省呼蘭縣人。她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曾被魯迅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最著名的作品除了成名作《生死場》和後來的長篇小說《馬伯樂》以外,就屬這本《呼蘭河傳》了。

而《呼蘭河傳》主要講的是20世紀20年代,在北方的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蘭裡,一群普通的人的普通的生活。他們跟著太陽出,隨著太陽落,他們做好自己的工作,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春暖花開,秋雨冬雪,不過是隨著季節穿起棉衣來,脫下單衣去地活著,甚至連生老病死,也都是一聲不吭的默默辦理。

相較於《生死場》中,女人在男權世界裡的卑微無助和精神疾苦,與《馬伯樂》裡那種於戰亂中狼狽逃竄的懦弱無能,《呼蘭河傳》不但讓讀者感受小城人民最平普的生活同時,也找到了心底那最溫暖的存在,與內心最隱形的痛(懷戀童年故鄉的美好印記)。

著名文藝理論家胡風評價說,“蕭紅寫的都是生活,她的人物是從生活裡提煉出來的、活的。不管是悲是喜都能使我們產生共鳴,好像我們都很熟悉似的。”

的確如是。

因為熟悉,所以共鳴,因為有所經歷,所以才會感同身受,進而感動到淚流滿面。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說說“熟悉的”賣饅頭的老趙。

太陽剛一出來,他就揹著木箱子,箱裡裝著熱饅頭,在街上叫喚。

起初他走路還算容易,可過不了一會兒,他的腳上就掛了掌子了,在腳心上好像踏著一個雞蛋似的,圓滾滾的。

原來是冰雪豐滿了他的腳底了,他走起來十分吃力。如果不加著小心,就會跌倒。

可就是這樣,也還是會跌倒的,但跌倒了也沒關係,撲騰撲騰幾下,繼續爬起來繼續走。

可越走腳下的冰溜似乎就結得越高,又因為呼吸的關係,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掛了霜了。這使得老頭越走越困難,擔驚受怕,戰戰兢兢,就好像初次穿上旱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旱冰場似的。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講真,讀到此處時,我的心突然被震了一下,尤其看到賣饅頭老趙腳底掛了掌子,在雪地裡艱難前行畫面,又是雞蛋、又是旱冰場的,我不禁為蕭紅那貼切入骨的描寫暗暗叫絕。

之所以我會這樣說,是因為在曾經那些滿地皚皚白雪的早晨,我也和老趙一樣在雪地裡如此困難地走向學校。

同樣的,我也有過和老趙相同的肢體動作,也經歷過與老趙相同的心理感受。

我想不僅僅是我,怕是所有東北人民都有過老趙同樣的經歷和感受。而這些竟被蕭紅那靈動生趣的筆觸,一五一十地表達出來,叫人怎能不驚喜,不激動?

因著這份熟悉,所以讓我感懷,在重感童年溫馨記憶的同時,內心更充滿了回暖無窮的力量。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還有那“熟悉的”唱野臺子戲時的撒潑狂叫。

每到秋天若有個好收成,村頭的小河邊就會搭起戲臺唱野臺子戲。

這時,戲臺前攛掇的人群不僅有東家的二奶奶,西家的三嬸子,還有十里八鄉的三姥姥和二舅母。近親的都是被親戚迎接過來的,那八竿子打不著的也算是親戚的,都是聞風過來湊熱鬧的。

而在此時,兩個長久不聯繫的親戚碰了面免不了會寒暄幾句,“他二舅媽,你可多咱來的?”

於是二舅媽就應聲而起,倆人戲也顧不上看了,大嚷大叫嘮得熱火朝天。本來戲臺前挺安靜,聽到的都是咿咿呀呀的唱曲,這下可好,滿耳聽到的都是她們的東家長西家短。

那在臺下嗑瓜子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不幹了,好聲好氣的勸他們小聲點兒。誰知,二舅媽三姨母不但不領情,還吹鬍子瞪眼不示弱地說:

“這野臺子戲也不是你家的,你願意聽,你請一臺子到你家裡去唱……”“呦呦,我沒見過,看起戲來,都六親不認了,說個話兒也不讓……”

這還是好的,還有更不客氣的,一開口就說:“小養漢老婆……你奶奶,一輩子家裡外頭沒受過誰的大聲小氣,今天來到戲臺底下受你的管教來啦,你孃的……”

被罵的人若是不還口,過一會兒也就沒事兒了,若一還口,自然也沒啥好聽的。於是兩邊就這樣風風火火的幹起仗來。最後看戲不成,反倒演起戲來,西瓜皮,水果核就這樣滿天飛了起來,惹得全場人哄哄大笑。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讀到這時,我幾次忍不住的咯咯笑出聲,一方面是因為蕭紅的描寫太過生動有趣,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寫進了我心裡,好像她曾走過我的生活一樣。

小時候,像這樣唱戲的在我家那是常有的事,每到唱戲時,婦女們因為豆大點兒小事兒幹仗的也比比皆有。

但讓我最驚異的是,在蕭紅筆下的那些二舅母三姨媽口中,我卻找到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二舅媽三姨媽”的感覺。

猶記得小時候奶奶家的大門口,我和弟弟妹妹們在那玩耍,奶奶則和其他幾個婦女,慪聲慪氣地坐在當街的大石臺上促聊,玩著玩著,你不時會聽她們說“那小養漢老婆才不是個玩意兒呢,小嘴兒巴巴兒的,還敢跟我這個兒那個兒的……我一輩子沒受過誰的氣,我受她那個……哼……”

如此一樣的人,如此相同的話語,蕭紅如此寫,叫人怎能不心生快意,又怎能不懷戀曾經?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再說說“熟悉的”會穿針引線的有二伯。

有二伯六十多歲了,三十年前就來到了我家。他性情真古怪,家裡買了落花生、凍梨之類,若不給他,除了讓他看不見,若讓他找著了一點影子,他就沒有不罵的:

“他媽的……王八蛋……兔羔子……,有貓狗吃的,有蟑螂、耗子吃的,他媽的就沒有人吃的……兔羔子,兔羔子……”

可若你給他送上去,他就說:“你二伯不吃這個,你們拿去吃吧。”

有二伯還喜歡對著天空的雀子說話,和地上的黃狗談天,就連過路拌他的磚頭,他也要講一講:“你這小子,我看你也是沒有眼睛,也是和我一樣瞎模糊眼的。不然你為啥往我腳上撞?若有膽子撞,就撞那個耀武揚威的,腳上穿著靴子的……你撞我還不是個白撞!撞不出一大二小來。”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有二伯,雖長著一雙粗手,卻沒事喜歡拿起針來縫縫補補,而他不縫別的,就縫那一套他最愛護的行李。

迎著太陽,他拿著一根好像女人頭上簪子的大針,往針鼻孔裡穿線,這個時候,也是有二伯最好看的時候。他把針線舉得高高的,睜著一個眼睛,閉著一個眼睛,好像是在瞄準,好像他在半天空裡看見了一樣東西,他想要快快地拿它,又怕拿不準跑了,想要研究一會兒再去拿,又怕過一會兒就沒有了。於是他的手一著急就哆嗦起來,那才好看呢。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不得不說,蕭紅筆下的有二伯確實好看,好看到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為我們姐弟幾個做花被的場景。整個一鋪大炕,滿是棉花,媽媽在炕沿一點一點續棉花,我則坐在炕裡的一角為媽媽穿針引線。

而對於當時還小的我來說,雖是個女孩,但給媽媽認針穿線時,並不比有二伯輕鬆多少,相反,我比有二伯還難。可是不管線怎麼難穿,我都會做出有二伯同樣的動作,連引線時的心理活動都如出一轍,而這也被蕭紅闆闆整整的表達出來。

忍不住的說,蕭紅的描寫真的太逼真了,她就好像我大腦裡的複印機,不但知道我所思所想,還將我的真實感受如實的打印出來。

這些還不算,呼蘭城的大街,大街上的每家店鋪,店鋪的每個人,還有和爺爺經常去的後園,每處場景,場景中的每個人,都能讓眼前勾勒出一幅活生生的風土年代圖,都能找出童年生活的影子。

表面上說蕭紅是在描述呼蘭城人民的平樸生活,真就不如說是蕭紅把我小時候的最熟悉的生活,給真實無濾鏡的的還原出來。她把生活中最常見的景和物用文字編織起來,為自己,也為讀者創建了一個美好的後花園。讓我又愛又喜,又喜又淚。

也正因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景,事,都是在生活當中觸手可及的,才讓讀者讀來有切身之感。而這也是《呼蘭河傳》讓我最動容感懷的地方。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這裡要提到的是,蕭紅以童真的視角洋洋灑灑地撰寫呼蘭河人民生動靈趣的生活,讓讀者感到輕鬆自在之餘,也暗覺背後那誅心般的刺痛。之所以會刺痛,也是因她當時的處境太過糟心,由此思鄉情切,想家鄉,想家鄉的後花園。

當時戰爭爆發,她不得不逃離上海,先後去往武昌和香港,這期間過了三年。但在這期間蕭紅經歷了女人一生最黑暗的時刻。

她懷了蕭軍的孩子但最後卻和蕭軍徹底分手,後與端木蕻良結婚,又被端木蕻良遺棄在武漢,她挺著大肚子獨自艱難抵達重慶,這之後又經歷了產子,子亡,之後又與端木蕻良飛抵香港。

可想而知,對於一個柔弱不堪的女子來說,在那樣困頓重重和顛沛流離的生活裡,無依無靠的她該是有多麼悲傷無助,又如何煎熬下這份悲慘。

而這份悲慘,在書中蕭紅不是沒有提及過,她曾多次寫到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由此來影射她當時淒涼的生活狀況,以及不忍扒開的身心創傷。

可這些悲創沒有讓蕭紅任由自己倒下去,她以最清冷的心傾注最熱的情,去完成這部膾炙人口的時代經典,來安慰她那顆飄零無助的靈魂。

就像那書中賣豆芽菜的王寡婦,知道兒子死了不能復生,哭過痛過之後,生活依然要照舊過,豆芽菜依舊要繼續賣,“死了也就死了,活著也就活著,順自然的順序,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每個人幾乎都是不幸的,可日子還得安安靜靜的過。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呼蘭河傳》看似都是洋洋灑灑的輕描淡寫,可實則,卻越是輕描淡寫,內裡就越是沉重,越是文字乾淨如雪,內心就越凜冽如刀。

正如一個讀者所言,“在白話文剛剛興起的年代,她竟能寫的如此語言流暢,文思縝密又意境悠遠的書,以幼童視角展開敘事,渾然天成一股童真的客觀,既不流於煽情,又不失於冷漠,但在那透亮不經任何修飾就噴湧而出的文字裡,卻不動聲色的流露出無限感傷。”

文學評論家矛盾為《呼蘭河傳》作序時也說:“她是一篇敘事詩,一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滿天星光,滿屋月光,人生何如,為什麼這麼悲涼?”

讀罷,內心不時會隱隱作痛,冥冥之中還帶著些許感傷,就好像蕭紅在說,“我最愛的家鄉,最愛我的爺爺,我最愛的後花園,我回不去了,永遠都見不到了。”

在我看來,這也許是蕭紅對當時飄零環境下的最後沉吟。

就像書的扉頁上寫的:

“走吧,還是走,若生了流水一般的命運,為何又希求著安息?”

聊時代經典《呼蘭河傳》,細說蕭紅筆下那些震撼人心的感動。

《呼蘭河傳》表面是在描寫呼蘭城人民最質樸平凡的生活,其實是在表達蕭紅在外逃荒多年,對故鄉的一種精神寄託,同時對當下無助無望環境的無可奈何。此時,那故鄉不僅僅是故鄉,還是給她精神力量的後花園。

而這種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同時也是世代讀者內心最深的癥結。

少小離家,出外奔波,鄉音無改,鬢毛已衰,但因緣由種種卻始終老大不能回。遊子心中有眷戀,但卻無處訴衷腸。

而蕭紅卻將這所有思鄉種種都訴諸在這本《呼蘭河傳》,那不僅是蕭紅的後花園,也是億萬讀者的精神後花園。

我想,這大概也是世代讀者,喜歡讀蕭紅文字到一發不可收拾地步的原因吧。

書評家夏志清說:“我相信蕭紅的書,將成為此後世世代代都有人閱讀的經典之作。”

作為蕭紅的讀者,我無可反駁。不管時光如何飛逝,落腳在何處,在心裡總有一隅空地為家鄉守留。

因為人的一生不管怎樣的長途跋涉,或許都有個蕭紅筆下的“後花園”,那裡有故鄉,親人,往事……有一個讓人走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以上是這本《呼蘭河傳》帶給我的諸多感動,每一句話都出自我的切身體會,希望讀過之後的你也有所感動。

我是江水,感謝關注閱讀,感恩不棄,更感恩您能留下您寶貴的腳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