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奉子成婚”故事,见证乡村爱情

三个“奉子成婚”故事,见证乡村爱情

01

第一段故事发生在80年代初期。那时候,是最早的一批60后开始谈婚论嫁的年龄,这个时候正是国家东风风来,满眼春色。乡村青年,也开始尝试新时代的爱情方式,自由恋爱了。

但是那时候人的活动半径还没有现在那么大,能恋爱的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缺少社会交往的乡村青年,选择面比较窄,男女青年接触的机会少,无非是偶尔赶个集,或者村里放个电影什么的,算是可以提供一个彼此交流眼神,眉目传情的小舞台。

彼时,我家邻村有一个青年与附近村的姑娘恋爱了,这样的消息一旦走漏风声,传播的速度很快,就像现在你在朋友圈刚发了一条动态,千里之外的朋友就来了一个“秒赞”一样。当时乡村青年自由恋爱的消息,刚被村东的二婶子知道,几分钟后,就风风火火地告知了村西的三大娘。

这个青年,年长我七八岁,那时候也就是十八九岁的年龄吧,长得白净、精干,比较帅气,比现在流行的“小奶狗”帅气多了。但是家庭条件不是太好,兄弟四个,并且都到了要青春期的年龄,家里又一时建不起这么多的房子为儿子们娶媳妇。

现在看,房子问题那时候就很凸显了,娶媳妇要建三间瓦房。

当他们的恋爱关系挑明之后,女方父母首先坚决反对,理由就是男孩子家太穷,不能让闺女过了门受苦。

但是,大活人又不能天天关着,父母把闺女看得紧,但恋爱的人总有千万种办法花墙约会。最后闺女向父母挑明,她怀孕了。

那时候,这样的消息就是晴天霹雳,算是家门不幸,伤风败俗。闺女未婚怀孕,相当于通红的苹果被虫咬烂了个洞,只能丢了。

闺女她爹,当即把闺女赶出了家门,放言这闺女不要了,从此不能再进娘家的门,他也没有这个闺女。乡村人虽穷,不乏气节,这门亲戚就真的很多年没有来往,住在邻村,两家势如水火。直到闺女他爹到了风烛残年,闺女家儿女成行,才算默认了这个事实。


三个“奉子成婚”故事,见证乡村爱情


02

第二段“奉子成婚”故事,推进到2000年左右,也在我们家镇上,故事是听来的,当时只当是一段笑谈。

同一镇上的一对青年男女,随着南方打工的潮流,一起去了广东,那时候钱还是钱,一个月打工能寄回家一千两千,已经是不小的数字了。初中毕业的孩子,也是刚长成人,在外挣钱,一年到头返回家一次过个春节。

这两个人,在南方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感情,也确立了恋爱关系。趁着回家过年,想走一个程序,告知双方家长,把亲事定下来。

于是,男方家委托了媒人,带着厚礼,满怀信心地登门。没想到吃了闭门羹,东西也给丢出来了。最后开出来5万元的彩礼。这在当时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媒人回来交差,把女方的条件说给男方父母,对这个几乎不可能筹集到的数据,两口子也是愁眉不展,问儿子,“要不,这门亲,咱就放弃了吧,为啥非得一棵树上吊死呢。”

没想到小伙子一听这话就急了,告诉父母和媒人:“人家女孩子都怀孕了,不同意咋办呢。”

媒人是见过世面的人,听到这样的重要消息,当即信心百倍,拍着胸脯保证,这事包我身上了,办不成我爬着回来。

果然,女方父母见媒人又返身回来了,也觉得奇怪,问是不是答应5万彩礼了?

媒人说,彩礼倒是没答应,也打算放弃这门亲戚。但是男方家有个要求,亲事可以不愿意,但是你们不能毁了肚子里的孩子。

这一招果然奏效,听媒人在院子里故意咋咋呼呼,赶忙陪着笑脸把他让到屋里,敬烟、上茶,这事咱好商量。

其实也没啥商量的了,双方赶快选这个日子把孩子婚礼办了吧,别等拖下去丢人。


三个“奉子成婚”故事,见证乡村爱情


03

第三段故事,就到现在了。

国庆期间,参加了亲戚家孩子的婚礼。

很优秀的孩子,大学同学,毕业后都在同一个城市里打拼。当然,为了节省生活费用,俩人一直合租,我也不知道这合租啥意思。反正,家里一直催促着俩人结婚,人家就是无动于衷。

双方父母亲自上阵,到他们所在的城市去做工作,租的房子和家一样,什么都是两人共用的,包括双人床。就这么持续几年了,俩人还是单身,让双方父母啼笑皆非。这不,俩人不小心把孩子抱出来了,趁着国庆节度假,才抱着孩子,回家补一场婚礼。

要说见惯不怪,对这样的奉子成婚,前来赴宴的亲戚朋友居然是习以为常,皆大欢喜。故事真没有那么曲折,但对抱着孩子结婚的新娘,我还是觉得有点怪异。

从来不承认自己老朽了,但这社会真的变化很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