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晉國在春秋成功稱霸的?

卷北


晉文公即位五年後在踐土(今河南境內)盟會各諸侯,由此一躍成為繼齊桓公之後、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



由一個流亡多年的公子即位的國君,到成為一代春秋霸主,他是怎樣做到的呢?請看我簡單道來。


一、政治


1.重用人才


晉文公除了封賞跟隨他流亡的狐偃、趙衰、先軫、賈佗、魏犨等五賢士外,還任用欒枝等人才來輔佐他治理國家。



2. 三軍六卿制度


晉國的三軍六卿制度是中國最早的內閣制度,“三軍”即中軍、上軍、下軍,每軍設立將、佐各一位,“六卿”按順序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


晉文公設置此項制度既是當時政局的需要(公族差不多被他老爹晉獻公殺乾淨了,只能用異性世族),又是國家實力擴大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需求。


二、經濟


晉文公在經濟上不僅注重民生,減少賦稅、恩惠百姓,而且鼓勵農業、手工業和貿易的發展,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國家生產力,為日後文公稱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軍事


1.聯秦盟齊,制鄭敗楚


在楚國發兵攻宋,晉國征服依附於楚國的曹、衛兩國而救宋國,並藉此事件讓齊、秦兩國惱恨楚國、結盟晉國。


《左傳》中有此記載:


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


晉文公五年,晉、楚兩國爭奪中原霸權,文公借兌現昔日對楚“退避三舍”的諾言,巧妙運用"卑而驕之"、"怒而撓之"的計謀,大敗楚國於城濮之地,成功阻止了其北進之路。



晉文公七年,晉國聯合秦國包圍了鄭國,雖然後來“燭之武退秦師”了,但鄭國後來的繼任者始終是晉國的忠誠“小弟”。


2.勤王知禮


王子帶引戎族人攻打異母哥哥周襄王,並自立為王,晉文公搶在楚成王前面平定了此次“子帶之亂”,並迎襄王回都城,立下了“勤王”之功。


另外,雖然晉文公征服了衛、曹兩國,但之後並沒有滅掉他們,而是陸續恢復了兩國國君的地位,這也充分看出禮制他國“以服之換滅之” 的晉文公,這時已然有了“霸主”之氣。



結語


本文更覺得,文公的成功稱霸除了自己的努力,還少不了那些因他的個人魅力而聚集的眾多人才的輔佐,此所謂“君義臣忠”。


另外,在文公即位之前,因為“驪姬之亂”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這十九年遭遇的一切對於他來說就是一筆無法比擬的精神財富,而這與他最後能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也息息相關。


雖然讓在外流浪那十九年他吃盡了苦頭,但死忠跟隨他的五賢士,讓他更認清了哪些是自己的肱股之臣;在外途徑各國,禮遇者有之,羞辱者有之,所以在他即位後,無論是賞從亡者、聯合齊秦,還是伐曹攻衛、制鄭敗楚,其中無不充斥著他“有恩報恩有仇報仇”個性鮮明的一面。


不得不說,君聖臣賢、尊王攘夷、友善諸侯——凡此種種,才讓文公在即位幾年後就得以稱霸諸侯,並開創了晉國百年霸業。


千史千尋


晉文公重耳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君王。據說重耳出生時,日月同耀,一紅冠花身的大蛇現身樑上直視著狐源(重耳的母親),待重耳落地,方才離去。因晉國內亂之故,重耳在外流亡近19年才登上晉國國君的位子,即晉文公。此時的晉文公已是年過六十的老人了,但就是這樣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用了短短數年時間,強大晉國,使晉國稱霸於諸侯,那麼晉文公採取了什麼措施來強大晉國呢?

首先,晉國在晉獻公時期實力就已經比較強大了,晉獻公早年時期也稱得上是雄才霸略的君主,史稱其“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地域廣闊,有豐富的資源來支持晉國的發展。雖然晉獻公後期出現了內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晉國的實力,但晉國實力總體來看還是較為強大的。

因此,晉文公即位後的首要任務就是穩定內部,然後發展生產。在政治上,晉文公選賢任能,把賢良的人選舉出來,把有才能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具體措施如:封狐堰為相、先軫為帥;讓趙衰、胥臣等人輔佐他治理國家等;團結貴族,撥亂反正,大量起用受晉惠公、晉懷公時代受到迫害的舊族,選舉姬姓中賢良的人擔任內務官,異姓中有才能的人擔任邊遠地方的官,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士族之間的矛盾。

軍事上,改革兵制,擴展編制。在繼續實行軍政合一制度的前提下,晉文公改變了國君為全軍統帥的舊體制,改由中軍帥來擔任,並將軍事編制,由二軍增到三軍、五軍,大大加強了晉國的軍事實力,因此晉國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來應對任何一場戰爭。經濟上,獎勵農商,大力發展生產,發展農商業;輕徭薄賦,減免百姓賦稅,廢除國家的舊的債務,大大減輕了百姓負擔,而後晉國實力快速發展,達到了國富兵強。

對外,晉文公效仿齊國實行尊王攘夷的政策,通過幫助周襄王平亂,獲得周襄王的看重,晉國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攘夷,城濮之戰晉國打敗楚國軍隊,晉國向中原各諸侯國顯示了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晉文公威震天下,初步確立了霸主地位,而後在踐土之盟中,周襄王任命晉文公為諸侯首領,晉國正式稱霸於諸侯,晉文公也成為繼齊桓公之後春秋五霸的第二位霸主。




歷史談侃二弟


西周失敗後,失去王室尊嚴,諸夏不服,相互吞併,外有吞併,內有篡弒,於是四夷內侵,戎狄來攻城圈,逐漸農耕文化衰落,此乃春秋初年之大形勢。時有稱霸的諸侯崛起,其口號是“尊王攘夷”。仍尊周為天子,使勿相互吞併,主張不承認新的吞併搶奪來的政權,使內亂得以減少,進一步採取干涉行動,使多國相處安定。晉文公接替齊桓公出來繼續“尊王攘夷”。晉文公流亡時曾與楚會談,晉有之物楚均有,何以來報答呢?我遇楚軍且退三十里,三天讓三次,第四天不退了,後來楚讓晉文公返回國都,但晉楚一經火併,楚軍敗,可以說那是因為齊桓公、晉文公二位都維持了封建制度的社會,即:尊王攘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