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11年,日破千億交易額,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這一點


雙十一11年,日破千億交易額,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這一點


如今,幾乎我們所有人的生活都離不開淘寶購物、快捷支付。阿里巴巴的成功不僅便捷了我們的生活,更是為中國、乃至全世界帶來了一種突破性的商業模式。

本期讀書,長小江向你推薦的是阿里巴巴集團學術委員會主席、原長江商學院戰略學教授曾鳴的新書《智能戰略》,帶你深度解析阿里巴巴的成功。

雙十一11年,日破千億交易額,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這一點


《智能戰略》

作 者:曾鳴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年:2019年10月

2017年“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共處理了15億筆交易,總銷售額達1682億元,這差不多是中國整個零售業(包括汽車和房地產等高價商品在內的線下銷售)2016年平均日銷售額的兩倍。

雙十一11年,日破千億交易額,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這一點


當天有167個品牌實現了超過1億元的銷售額。消費者在天貓網站上購買一切商品:服裝鞋帽、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珠寶首飾等,甚至還有消費者在網上購買了售價250萬美元的阿斯頓·馬丁限量版快艇。

“雙十一”不僅是一個營銷奇蹟,也是一個技術奇蹟。

阿里巴巴的每位員工都要為這一天努力工作好幾個月。為了避免發生系統崩潰的情況,他們要開展數十項壓力測試,涉及IT(信息技術)系統、前端網站和物流體系。

憑藉人工智能技術,整個阿里巴巴網絡以及全部的獨立商家、支付服務商、倉儲和快遞商家緊密合作來應對海量需求。

此外,這一強大的網絡現在正在擴展到新的價值鏈環節,並開闢出新的領域。


01阿里巴巴絕不是中國版亞馬遜

今天,阿里巴巴的市值與亞馬遜和臉書(Facebook)不相上下。阿里巴巴的銷售額超越沃爾瑪並擴展到世界主要地區。

公司創始人馬雲從一箇中國普通男青年和兩次高考失利的人,一躍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商界領袖。

作為阿里巴巴的高級管理人員,我遇到過很多將阿里巴巴視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或中國版亞馬遜的人。

這種印象極其錯誤,完全無視阿里巴巴突破性的商業模式,也忽略了阿里巴巴在世界經濟形勢變化中的標杆意義。

與亞馬遜不同,阿里巴巴並非傳統意義上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既沒有自己的獨立採購或庫存,物流服務也是由第三方服務提供商執行;

阿里巴巴是將所有的在線零售和服務綜合在一起,通過龐大的數據驅動將賣家、營銷人員、服務提供商、物流公司和製造商關聯在一起的平臺。

換言之,阿里巴巴是亞馬遜、eBay(易貝)、貝寶(PayPal)、谷歌、聯邦快遞、所有批發商,以及部分製造業和部分金融功能整合在一起的平臺。但阿里巴巴本身並不實現這些功能。

阿里巴巴利用技術來組織和協調數千萬家中國企業的作業,由此打造一個全新的互聯網商業生態系統(主要是在線運營),並實現比傳統商業更快速、更智能、更高效的服務。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應用機器學習(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通常被理解為人工智能領域的一個子集)、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等尖端技術來徹底革新商業運行方式,中國為此模式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因為中國的傳統商業基礎設施很薄弱,通過利用互聯網新技術,阿里巴巴將中國欠發達的零售業(無論是實體還是在線零售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帶向了21世紀的商業前沿。

阿里巴巴的合作伙伴螞蟻金服和菜鳥網絡也在支付和物流領域做著同樣的事情。

在中國,互聯網和數據技術幾乎在重構所有的行業,無論是傳統行業還是新興行業。在美國,當採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時,就會產生互聯網服務巨頭。

在我看來,在中國則是用新技術去解決老問題時,便會產生巨大的市場空間,例如在零售、金融和物流領域。

雙十一11年,日破千億交易額,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這一點


到目前為止,美國新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滲透程度不如中國,因為美國傳統行業本身的效率還不錯,但變革即將來臨。

這就是中國“面向未來”的商業模式可以為西方國家提供借鑑的原因,從中可以總結出如何利用新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競爭並創造出新價值。


02中國指向未來

中國對商業未來的看法可以給西方商界領袖提供全新視角。

一個不求甚解的觀察者對中國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20年前:世界工廠或山寨產品橫行的落後市場。

但現在,這種印象是一個危險的錯誤。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中國企業正在創造世界級的產品和消費者體驗。

其他行業也在迅速模仿學習,各行業都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商業模式創新。

事實上,中國已經是全球“無現金”社會的領先者,所有支付幾乎都可以通過手機完成。

只要有移動互聯網,消費者就可以通過手機獲得銀行和支付服務,尤其是在ATM(自助櫃員機)分佈不多、銀行網點稀少和信用卡普及率不高的地方。

在美國,傳統的銀行和支付行業正面臨被蘋果、谷歌、亞馬遜、貝寶以及其他高科技公司顛覆。

然而,美國人仍然習慣攜帶裝滿了各種信用卡、現金和支票的錢包,然後還要帶上手機。

我有一半時間生活在美國,但當我身處美國時,常常會覺得美國的這些金融服務真是落伍。

這一“無現金”現象在中國出現的時間要早於美國,原因正如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所解釋的,創新大多發生在傳統勢力空虛的地方。

中國的許多行業缺乏強大的傳統設施或主導企業,這就為商業實驗和建設提供了開闊地帶。

升級換代沒有傳統的掣肘,也沒有高昂的轉換成本,這種自由正是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破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美國,人們很容易獲得和享受先進技術,消費者市場成熟,行業結構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難看到即將到來的變革。

當然,美國的各行業也在感受互聯網的顛覆,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變革特點和主導企業,如今美國越來越多的人和企業開始擁抱變化,變革似乎在不斷加速。

雙十一11年,日破千億交易額,阿里巴巴的成功,離不開這一點


但在中國,企業家已經在採用新的戰略重塑傳統產業,並通過全新的大規模協作創造全新的產品和服務。

中國不是追趕者,中國的創新與西方國家平行,甚至會在某些領域“跨越”西方國家。

中國企業家的成功經歷不僅表明如何用新的商業戰略變革傳統行業,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做法加速了西方公司的轉型,並迫使它們擁抱智能商業。


03腳踩兩界

自加入阿里巴巴以來,我與數百名企業家和全球各地的領導者進行了交流,他們都想了解如何應對新的商業現實。對此我正好有自己的見解。

在阿里巴巴,我很快發現它的成功秘訣無法用我在商學院學到的商業戰略理論來解釋,全世界的商學院都找不到這樣的內容。

作為馬雲的戰略顧問,我針對阿里巴巴史無前例的商業模式開發了新的概念框架和實踐方法。

除了制定這些戰略並評估其有效性之外,我要與阿里巴巴平臺上的許多夥伴保持緊密合作。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高層戰略理論與執行細節之間不斷修路架橋。

我的另一個優勢在於,我是橫跨太平洋兩岸的研究人員和從業者。我出生在中國,但在美國接受教育,並在全球各地的商學院教過書。

除了目前在阿里巴巴的工作,在過去的幾年,我都是一半時間在中國,一半時間在美國西海岸,由此可以緊盯中美兩國最新的創新做法。

當中國企業採用最新技術來解決新出現的業務問題時,中國的商業戰略就開始顯現出價值。因此,中國繼續“跨越”了美國做的很多事情。

我希望能夠對外傳播中國的做法和經驗,而這些做法和經驗對西方也大有裨益。


04網紅的崛起

2015年4月20日,當時年僅25歲的張林超開始創業,並創立了在線服裝品牌LIN EDITION LIMIT(以下簡稱LIN)。

張林超在英國當交換生時開始接觸服裝,她利用假期採購中國的雜牌服裝轉售。漸漸地,她意識到阿里巴巴的電子商務平臺“淘寶”能將她的業餘愛好轉變為真正的創業。

截至2017年,LIN成為淘寶上著名的網紅創立服裝品牌之一,這是中國社交媒體上最具影響力的群體。

在美國,社交媒體上的網紅會發布圖片,然後獲得大品牌的贊助或播發小型廣告視頻業務。

但在中國,全新的在線商業環境意味著像張林超這樣的創業者能創立自己的品牌、銷售自己的商品,並開拓盈利頗豐的業務。現在淘寶上的網紅店有成千上萬家。

2015年的某個春日,張林超準備發佈一批LIN新款服裝。下午3點,15款新裝在LIN的店面亮相。但當時已經有成千上萬的粉絲等候在屏幕前了,他們已經看過微博上發佈的款式並知道自己要買什麼。

LIN預計當天會銷售幾千件商品,但它只有1000件庫存。注意,不是每款有1000件庫存,而是總計只有1000件庫存。任何常規的線下商店都會驚訝於LIN的低庫存。

下午2點58分,運營經理羅凱命令所有員工打開電腦揚聲器。

2分鐘後,實時通信的提醒聲立刻組成了一曲交響樂。6萬用戶正在訪問網店。

1分鐘內,15款新裝的存貨全部銷售一空,LIN已有準備:只需點擊幾下,新貨又開始上線並標註為“預售”;

20分鐘後,預售批次也被搶空,運營經理重新配置了第三批服裝的鏈接。

當他打字時,他也在同步計算需要多少面料和多長的加工時間。他會充分考慮10%~20%的退貨率,同時根據過去兩週潛在客戶所表現出的興趣來確定到底需要多少預先存貨。

張林超幾乎把在線服裝零售業務變成了按需生產業務,卻又能做到批量生產的價格。

只有當LIN網店確認訂單之後,整條價值鏈才會轉動起來。買家也知道在網上訂購的服裝還需要7~9天的加工和運輸。

當天LIN的合作工廠已經開始生產第一批下單的商品。

下午3點17分,張林超在她的微博賬號上發了一條消息:“你們太給力了。”在短短几分鐘內,這條消息就有了超過500條評論,大部分都是抱怨沒有買到自己心儀的款式。

截至當天3點45分,銷量已超過前幾周的銷量,但依然有1100名客戶在線上等待上新。工廠將加班加點生產來應對客戶的訂單。

當天結束時,LIN創下了銷售新紀錄:每個款式的銷量都突破了1萬件,每位顧客平均消費1000元。

張林超本人就是LIN的模特、設計師、營銷者和經營者。像她這樣的網紅都是通過微博吸引客戶,後端運行的公司規模往往不大,通常不超過一兩百人,卻能支持十來個像LIN這樣的品牌。

他們只在網上銷售,幾乎沒有庫存,也沒有工廠,然而他們的業務卻做得風生水起。在2015年的前4個月,LIN的銷售額達到了8000萬元,純利潤率保持在近30%。

LIN和其他網紅店也在2015年之後迅速崛起,為傳統行業提供了全新的運營、營銷和數據驅動戰略。


05一種新的經營範式

“雙十一”和張林超的故事是正在席捲中國的全新商業模式中的典型案例,在這種新的模式衝擊下,效率不高或不懂變通的企業很快就會被取代。

這兩個案例在兩個截然不同的尺度上展示了買家、賣家和服務提供商如何通過技術介導的實時數據實現緊密協作。

阿里巴巴等企業的成功就是將所有這些商業實體都聯繫組織起來,通過機器學習技術,實現規模效益和管理複雜的市場變化。

我將這種採用新技術來組織相關實體和重新設計行業的戰略稱為“智能商業”。像阿里巴巴這樣的智能商業,利用技術來組織協調幾乎無限量的經營實體,要實現這樣大規模和複雜的整合,公司必須將許多決策和行動自動化。

要做到這一點,機器學習必不可少,即計算機通過算法從客戶和夥伴的實時數據中“學習”並做出決策。

“雙十一”購物狂歡是智能商業的典型案例,成千上萬的企業無縫對接,瞬時滿足數百萬消費者的需求。

“雙十一”的銷量似乎沒有天花板,這也正是本書要揭示的秘密。當商業變得智能,商業規模就可能變得無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