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再受關注!“鏈”的金融實踐應用場景有哪些?

導 讀 ( 文 中騰泰戰略整理)

區塊鏈再度成為熱詞。2008年後,比特幣的誕生標誌著區塊鏈的首個應用正式誕生。

經歷了此後幾年幣圈、ICO(首次帶幣發行)的泥沙俱下、鏈圈的漫長的技術蟄伏期,近年來各類區塊鏈的實踐應用也逐步浮現。同時,Libra的出現也加速了全球對於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討論和研發步伐。

區塊鏈再受關注!“鏈”的金融實踐應用場景有哪些?


儘管如此,區塊鏈技術仍然在發展初期,實踐應用也停留在試水階段。就金融等領域而言,區塊鏈究竟意味著什麼?今後實踐應用的前景何在?在Libra的倒逼下,全球央行數字貨幣又將如何發展?

何為區塊鏈?

區塊鏈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數據庫,其本身是一串使用密碼學相關聯所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多次交易有效確認的信息。

支付寶被多次用於解釋何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例如,若要在支付寶上買一部手機,交易流程是:將錢打給支付寶-支付寶收款後通知賣家發貨-賣家發貨-你確認收貨-支付寶把錢打給賣家。在這個過程中,雖然你是在和賣家交易,但是這筆交易還牽扯到了第三方,即支付寶。因此,如果支付寶系統出了問題便會造成這筆交易的失敗。

而去中心化的處理方式則是,你只需要和賣家交換錢和手機,然後雙方都聲稱完成了這筆交易,流程就完成了。但是,在去中心化以後,整個系統中沒有了權威的中心化代理,信息的可信度和準確性便會面臨問題。

這時,基於區塊鏈技術,形象地來說,就是賬本在每個人的電腦上,即我聲明把100塊錢給賣家了,而且這個聲明是所有用戶都接收到的,這個支付操作不需要第三方參與。整個網絡裡的所有用戶都知道我給了他100塊錢,這樣所有人的電子賬本上都給我減去了這100塊錢,給賣家加了100塊錢。

去中心化、加密化是區塊鏈的重要標誌,因此原則上來說,區塊鏈技術可以從技術上保證安全。[中騰泰戰略]

儘管理想中的區塊鏈很美好,但區塊鏈技術要與實體商業對接,在技術和規則上還需要進一步開拓,區塊鏈解決的所謂“不信任”問題其對象也只侷限於區塊鏈上的數據。因此如果區塊鏈要與實體業務對接,還需要進一步推動實體與數據之間跨域的“遊戲規則”的建立,這也是為何目前的實踐應用也僅限於試水階段。

區塊鏈金融實踐逐步萌芽

“2018年是分水嶺,在2019年我們看到更多的應用場景,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去解決某個行業或領域的問題。比如說食品溯源、司法的存證、音樂的版權等,也包括供應鏈金融的數據真實性來滿足金融產品的應用問題。”上海玳鴿信息技術COO方玉書對記者表示。

區塊鏈應用一般分為三個層級:私有鏈、聯盟鏈和公有鏈。其中,私有鏈為一個公司或組織內部使用;公有鏈以比特幣為代表,對所有個人或機構用戶開放;而聯盟鏈介於私有鏈和公有鏈之間,大部分金融機構將聯盟鏈作為發展路徑,共同研發區塊鏈應用技術。

區塊鏈參與者的參與動力需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公有鏈的參與者,二是聯盟鏈的參與者。公有鏈如比特幣的參與者,其利益來自記賬成功後的比特幣獎勵,這是個人角度的逐利行為。一旦自身計算能力無法與他人競爭,從而難以獲得獎勵,他的動機就會消失;所謂聯盟鏈,是由數量可控的若干行業參與者組成,這些參與者為了共同目標聚在一起。

就目前而言,可參與實踐的區塊鏈應用仍然停留在聯盟鏈領域。浙商銀行信息科技部需求設計中心總經理助理臧鋮表示,如果堅持公有鏈道路,“去中心化、去信任、匿名、透明、不可篡改”等引發人們極大熱情的特徵屬性,可能使得該技術依託於互聯網形成越來越多的法外之地。因此,這一發展方向適用於想盡可能更多保持隱私的個人,但與金融行業格格不入。

以聯盟區塊鏈跨境匯款體系為例,為了提高跨境匯款效率,大家自願集合出力構建這一體系,以協議約定的方式做出貢獻。假設某個參與者突發奇想要自立門戶,他會發現跨境匯款體系要求自己在全球各地設有網點,並且匯出匯入雙方客戶都必須在本行開戶,業務將難以開展,因此參與到一個聯盟中才是最經濟有效的選擇。[中騰泰戰略]

區塊鏈再受關注!“鏈”的金融實踐應用場景有哪些?


例如,摩根大通銀行間信息網絡(IIN®)快速擴大,截至今年9月已有包括德銀在內的超過330家銀行表達了加入IIN的意願,其中超過65家銀行自2018年推出以來已在IIN正式上線。

IIN於2017年啟動試點,旨在利用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複雜的跨境支付行業提供更好的服務,讓款項可以更快速、更便捷地到達收款人賬戶,參與其中的銀行也成為應用開發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可以各自開發符合自身需求的解決方案。

此外,日前匯豐銀行也宣佈已協助一家深圳電子製造企業完成了全球首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跨境人民幣信用證交易,這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完成的首單區塊鏈跨境信用證交易。中國在與全球的貿易往來中僅去年一年就開具了120萬份信用證,涉及貿易額近7500億美元。

藉助區塊鏈平臺,這一交易的全套電子文件傳輸和確認在24小時之內即已完成,而傳統的紙質信用證等文件交換通常需要5到10天。

在金融領域,各界也認為在機構同業業務中區塊鏈能有所作為,“原來在數據放在一箇中心化的銀行服務器上,如果中心服務器崩潰就會產生風險,但區塊鏈有技術機制可以保證,參與方人手有一本賬本,只要加入聯盟,就可以從各個節點去同步一本一摸一樣的賬本,且無法篡改

只要一方改了,其他方就會將其覆蓋掉,這主要是因為‘拜占庭算法’,可以保證一定比例以內的故障。”臧鋮告訴記者。

Libra倒逼全球探索央行數字貨幣

除了上述實踐領域,另一個大最終關注的領域就是央行數字貨幣。

從誕生至今,加密貨幣價值的劇烈波動始終是其致命傷,而後誕生的掛鉤美元或其他貨幣的穩定幣(Stablecoin)則大大改善了這一缺陷。目前,穩定幣已經在全球近85個國家風行,其價格穩定、交易成本低、速度快等特點可能會快速吸引消費者。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認為,若不採取及時的監管行動,傳統金融體系或將面臨較大的挑戰,Libra所引發的全球監管浪潮也恰恰證明了這點,央行數字貨幣的推進似乎也有被倒逼之勢。

目前,Libra受到巨大的監管阻力。由於其框架設計直指當前數字貨幣的種種弊端,Libra若能橫空出世,各界也擔心屆時臉書在私人部門領域的影響力會遠超正規國際組織,這更是對國家主權的極大挑戰。

形象來講,Libra可以被簡單視為支付寶(國內支付)+SWIFT(跨境支付),當然,這個簡單的比照非常不科學,Libra底層架構是區塊鏈(聯盟鏈),而非支付寶的電子支付,區塊鏈的架構使其天然就具有了跨境支付的功能,而非SWIFT的電報網絡+銀行轉賬的模式。

目前,全球央行也在加速CBDC的研究。此前第一財經研究院提及,對中國而言,若Libra如期推出,對人民幣在全球數字貨幣領域以及線下貨幣體系的衝擊和侵蝕將是不可避免的。

Libra等穩定幣和央行數字貨幣也引發IMF的極大關注,IMF貨幣和資本市場部主任托比亞斯·阿德里安(Tobias Adrian)近期提及,“我們建議的是穩定幣要和央行儲備掛鉤(即向央行進行100%備付金繳存),這一方面,中國實則已經走在了前面。支付寶、微信的備付金被要求100%上繳央行,並以儲備的形式存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更進一步,托比亞斯還提及,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的“合成”中央銀行數字貨幣(synthetic CBCD,即sCBDC)將會相較其他類型穩定幣更具有優勢。未來也不能排除央行和科技公司合作發行數字法幣的可能性。

區塊鏈再受關注!“鏈”的金融實踐應用場景有哪些?

區塊鏈再受關注!“鏈”的金融實踐應用場景有哪些?

關 於 中 騰 泰

中騰泰戰略是一家專注於為金融機構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的服務商。為企業提供定製化、有深度、一站式的海外研修項目及企業上市和管理諮詢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