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頭版:書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新篇章

10月24日,

人民日報一版刊髮長篇通訊:

書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新篇章。

人民日報頭版:書寫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新篇章

文章指出:在四川,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小組相繼成立,辦公室設在省中醫藥管理局,統籌、協調省級20餘個部門,形成中醫藥發展推進合力。該省推出“定製藥園”,成為中藥企業原料藥材供應基地,列入公立中醫醫院中藥材(含中藥飲片)採購訂單,醫療機構與生產企業、中藥材種植基地聯動匯聚,中醫藥事業產業融合發展。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要“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要求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月24日,中央深改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全國中醫藥工作者備受鼓舞。

在北京,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成立,建成國際認可的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循證醫學研究協作網絡,肩負起促進循證醫學與中醫藥學融合發展重大使命。

在上海,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制定推廣中醫藥標準,推動建立以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國際標準體系,引領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的主導權。

在廣東,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建設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打造助力中醫藥走向世界的高水平高科技載體和平臺。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中醫藥傳承發展走過了一條從振興中醫到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融合發展的不平凡之路。目前,全省現有中醫醫療機構6000餘家,年服務量達1.1億人次。中醫藥從業人員近30萬人,現有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四川省十大名中醫等名醫名家30餘名。開設有中醫藥類專業的院校27所。擁有原料藥、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企業370餘家。全國第四次資源普查數據顯示,全省擁有中藥材品種7290種,常用中藥材重點品種312種,佔全國的85%,川芎、川附子、川黃連等86種道地藥材享譽全球,自古便有“無川藥不成方”的美譽。

傳承發展,打開中華文明的偉大寶庫

翻開70年曆史畫卷,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中醫藥工作的關注和指導讓人肅然起敬,他們的經典論述如點點繁星,照亮了中醫人前行之路。

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下,成都中醫藥大學於1956年成立,這是我國最早的四所中醫藥高等院校之一;始建於1930年的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是全國首批組建的六大中醫藥研究基地之一。1955年,蒲輔周、冉雪峰等近二十位中醫大師奉調入京,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成績斐然,享譽全國。

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振興中醫工作會議,率先以黨委、政府的名義提出“振興中醫”的號召,並印發《關於振興四川中醫事業的決定》,迎來了“中醫工作者的春天”。

1986年12月,四川省中醫管理局正式組建,這是全國建立的第一個有獨立管理職能的省級中醫管理機構。在歷次機構精簡調整中,四川省委、省政府考慮到中醫工作的特殊性,仍然保留了其人、財、物相對獨立運行的組織架構,在全國起到了示範效應。

2006年,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再次召開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並印發《關於加快中醫藥發展的決定》,確定了建設中醫藥強省的總體目標,四川中醫藥振興發展進入“快車道”。

謀篇佈局,探索中醫藥發展“四川模式”

“中醫讓我覺得很巴適(四川方言“很好”)!”從有病就往大醫院跑,到在社區就能看上好中醫, 65歲的高血壓患者張大媽在成都市雙流區東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體驗了一把“VIP”的診療待遇。為群眾建立健康檔案,進行慢病管理、享受中醫特色適宜技術。

在長期的發展實踐中,中醫藥憑藉簡便驗廉的特色,一直以來在基層常見病、多發病、老年病及功能性疾病的治療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從“一根針、一把草”,到與高科技接軌、中西醫結合,從不被世界理解到青蒿素問鼎諾貝爾獎,中醫藥的蓬勃發展源自於人民群眾根植在骨子裡的信賴。

曾經,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緩慢、中醫藥產業多而不強,中醫藥文化氛圍不濃,四川中醫藥傳承發展曾經面臨不少“痛點”。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悉心指導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緊跟國家戰略,加快中醫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進四川中醫藥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健康四川”建設,著力提升人民群眾中醫藥獲得感,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2012年,四川省出臺《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將“建成西部中醫藥發展的高地和全國重要的中醫藥區域中心,實現由中醫藥大省向中醫藥強省轉變”確立為發展目標。

——2015-2018年,四川省先後成立了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小組,將中藥材產業作為7個千億級產業之一優先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納入全省“5+1”萬億級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重要戰略部署。並召開全省中醫藥發展大會、中醫藥產業發展推進大會和中醫藥國際科技大會。印發《開展“三個一批”建設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著力培育一批龍頭企業、拳頭產品,提升川藥品牌。期間,《四川省貫徹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等10餘項推進中醫藥發展的文件相繼出臺,形成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

——2018年,四川投入省級中醫藥專項資金2.33億元,同比增長34%。同年,在政府機構改革中,全省各市(州)、區(縣)黨委政府對中醫藥發展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達州市中醫藥管理局成為市直單位,巴中市、瀘州市、蘆山縣等地因地制宜,建立中醫藥發展機構。其餘市(州)均設立中醫藥管理局,與衛生健康委合署辦公,縣(市、區)衛健局有專科專人從事中醫藥管理工作,全省中醫藥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

——2019年,省中醫藥局聯合省委宣傳部等省直部門和中醫藥強省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印發了《關於實施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於加快四川省中醫藥健康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四川省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等政策文件,打造川派中醫藥文化標誌和健康旅遊品牌,全面提升川產中藥材市場競爭力。

一系列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和舉措,彰顯著四川省建設中醫藥強省的決心。“在探索全面深化醫改新路徑過程中,四川省審時度勢,注重在謀篇佈局上下功夫,積極探索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四川模式’,推動了全省中醫藥高質量的發展。”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田興軍說。

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碩果累累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黨中央的戰略部署,給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帶來了又一個“春天”。四川省緊跟時代步伐,牢牢把握中醫藥發展的機遇,確立了事業產業文化“三位一體”高質量發展的新模式。

2018年開始,四川省用3年時間重點支持10個省市級中醫醫院建設中醫醫療區域中心,100個縣級中醫院(民族醫院)、1000個基層中醫館提檔升級,並在1萬個村衛生室建設中醫角。目前,四川擁有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92個,國家區域中醫(專科)診療中心17個,重點專科(專病)64個,省級重大疾病中醫藥防治中心13個,數量居全國前列。全省共建立中醫醫聯體462個,基層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三甲醫院的醫療資源。近三年,僅省管公立醫院就調增推拿、中醫骨傷類等中醫醫療服務項目45項,幅度達20%-30%。僅2018年,就完成省、市、縣三級適宜技術比賽203場次,培訓基層中醫藥人員2.2萬人次,人均掌握6-10種中醫藥適宜技術。

醫療服務的提升,離不開中醫藥人才培養。全國首位女國醫大師劉敏如說:“現在最大的心事,就是如何讓自己幾十年的經驗傳承下去,看到四川在這方面的努力,我感到很欣慰。”近三年,四川投入5000餘萬元用於中醫藥人才培養工作,實施名醫戰略、傑出人才工程和深度貧困縣人才振興項目等。建立各級各類傳承工作室130餘個,選拔700餘名師承指導老師,培養繼承人近2200名。建立以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省十大名中醫為引領,省中青年名中醫、局學術技術帶頭人等骨幹支撐的階梯形人才發展模式。

中醫藥不僅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也是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更是精準脫貧的好幫手。

看到省裡來了扶貧工作隊,涼山州普格縣特補鄉黨委書記日黑此哈緊緊握住他們的手不斷表示感謝。他說,這些年,許多村民在種植中藥材中嚐到了甜頭,今後將在鄉里繼續向村民宣傳種植中藥材的優勢,爭取讓更多的人脫貧致富。

四川省少數民族聚居區——涼山州、甘孜州和阿壩州,是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地區,對口支援“傳、幫、帶”工程及時為當地醫療機構補充了成熟的中醫藥人員,百姓看病難的問題有效緩解。

在涼山州,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與州衛健委開展校地合作、定向人才培養,用3年時間培養了1200名本土醫藥衛生人才,畢業後按照協議回州內公立醫療機構工作,切實讓貧困地區群眾收穫“健康扶貧”帶來的福祉。四川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派駐普格縣大槽鄉大槽村的第一書記黃河銀,在健康幫扶的同時,注重中醫藥文化幫扶,所在村榮獲2018年四川省文化扶貧優秀示範村。

在甘孜州,得榮縣中藏醫院從無等級到通過二級甲等民族醫院評審,肛腸科、急診室、搶救室3個新科室建成運行,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的幫扶成效顯著。

在阿壩州,松潘縣政府與四川省第二中醫醫院密切協作,提出“1+4+N”學科建設模式,新建1個ICU,在原有專科基礎上做強4個省級以上重點專科,合作建設“N”個特色專科,讓當地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大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走出了一條讓三級醫院、專家和當地政府、醫院、群眾“五方滿意”的醫聯體發展道路,被當地政府和醫務人員稱讚為四川醫改的“松潘模式”。

2018年,四川省通過師承、進修、集中培訓等形式,實施對口支援“傳、幫、帶”工程,僅省級層面就安排中醫藥支援人員361人,實現88個貧困地區中(藏)醫院全覆蓋,為深度貧困地區培養一支願承擔、有能力、帶不走的中醫藥人才隊伍,保障群眾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縣。

四川充分利用天然資源優勢和中藥資源普查成果,編制88個貧困縣中藥材種植推薦目錄。會同財政廳印發《促進四川中醫藥產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先後安排專項資金7000餘萬元,全面實施貧困和民族地區健康扶貧和產業扶貧工程。因地制宜開展中藥材種植“扶貧示範基地”建設,建立“中藥企業+種植大戶+農戶”等利益鏈接機制。24家醫療機構分別與中藥企業、合作社簽訂協議,開展“定製藥園”建設,帶動種植面積26萬畝,實現產值12億元,帶動1.9萬農戶增收致富,向著“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持續邁進。

隨著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中醫藥在世界範圍內受到空前關注。加強中醫藥科研創新,讓老百姓用上放心藥,是四川義不容辭的責任。近年來,四川不僅建成國家中藥種子種苗基地和中藥材種質資源庫,還有15個品種、24箇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國家GAP認證,認證數量居全國第一。依託“三個一批”重點建設企業、產品、基地,建立中藥材追溯指標體系,試點開展中藥材質量追溯建設。擁有省級以上中醫藥研發中心20餘個、重點研究室和實驗室10餘個,榮獲國家、省級科技進步獎63項。成立省級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併發布附子、麥冬等10項川產道地藥材省級地方標準。組建“四川森康藤椒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省財政安排1000萬元專項研發資金開展花椒藥用價值基礎研究及大健康產品研發。

“今天喝到了中醫藥的飲料,吃到了中藥材膳食,體驗了中醫藥特色診療,感覺太棒了!”第二屆“駐蓉領事官員走進四川中醫藥”活動中,剛剛體驗了中醫診脈的瑞士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範溢文說。活動中,美國、瑞士、新加坡等11家駐成都總領事館20餘名領事官員再次領略中國傳統醫學的獨特魅力。

四川是中醫藥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從漢代至明清,有文獻記載的四川醫家達1000餘人。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針灸漆人,是迄今我國發現最早、最完整的經穴人體醫學模型。近年來,四川持續加大中醫藥文化傳承發展,將中醫藥文化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組織“一帶一路”四川國際友城合作與發展論壇等一系列活動,先後與德國、英國、羅馬尼亞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合作關係,建立一批中醫藥中心,累計服務量4萬餘人次。中醫藥已逐漸成為四川對外開放一張靚麗的“名片”。

近些年,四川省拿下了中醫藥領域的多個第一。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運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裡攻下四大主要治法治療重症急性胰腺炎,年診療量突破2000例,臨床治療規模達到全國之首。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大大低於同期國際權威文獻報道的30%--50%。

2017年,西南部首箇中醫經典病房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院)成立,中風病(腦出血/腦梗死)、肺纖維化、冠心病3個主攻病種的中醫治療率達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

在中醫藥治療艾滋病方面,5年來,四川省年治療病例數從300人增加到1380人,主持制定的《艾滋病合併帶狀皰疹中醫治療方案》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作為技術規範發佈。

在產業發展方面,推動成立全國首個以大型國企為核心的省中醫藥大健康產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籌集註冊資金30億元。

四川省創造的驚喜遠不止於此。

在加強中醫運動康復研究與運用方面,2018年,四川省骨科醫院、成體附醫等為國家排球隊、跳水隊、乒乓球隊等14支國家運動隊提供保健康復服務。

在科技創新方面,僅2018年,四川省立項開展219箇中醫藥局級科研課題研究,獲得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11項。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轉化醫學中心於2018年成立,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四川省中醫院)正在籌建全國首個省級中醫循證醫學中心,以此進一步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

厚植中醫藥文化發展土壤方面,成立出土醫學文獻與文物研究院,舉辦全國首個省級中醫古籍文獻展,成都市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成為全國樣板;

2019年7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四川省委省政府發來感謝信,表示“四川中醫藥工作探索了很多經驗與做法,為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貢獻了四川智慧”。

“發揮好中醫藥獨特作用,建設中醫藥強省,為全國探索中醫藥傳承發展的‘四川經驗’,不負‘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的美譽。”談及未來的發展,田興軍表達了自己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