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头版: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10月24日,

人民日报一版刊发长篇通讯:

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人民日报头版: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文章指出:在四川,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相继成立,办公室设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统筹、协调省级20余个部门,形成中医药发展推进合力。该省推出“定制药园”,成为中药企业原料药材供应基地,列入公立中医医院中药材(含中药饮片)采购订单,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联动汇聚,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要“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7月24日,中央深改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全国中医药工作者备受鼓舞。

在北京,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建成国际认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循证医学研究协作网络,肩负起促进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融合发展重大使命。

在上海,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制定推广中医药标准,推动建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体系,引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在广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打造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高水平高科技载体和平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中医药传承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振兴中医到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不平凡之路。目前,全省现有中医医疗机构6000余家,年服务量达1.1亿人次。中医药从业人员近30万人,现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等名医名家30余名。开设有中医药类专业的院校27所。拥有原料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370余家。全国第四次资源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拥有中药材品种7290种,常用中药材重点品种312种,占全国的85%,川芎、川附子、川黄连等86种道地药材享誉全球,自古便有“无川药不成方”的美誉。

传承发展,打开中华文明的伟大宝库

翻开70年历史画卷,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工作的关注和指导让人肃然起敬,他们的经典论述如点点繁星,照亮了中医人前行之路。

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下,成都中医药大学于1956年成立,这是我国最早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始建于1930年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是全国首批组建的六大中医药研究基地之一。1955年,蒲辅周、冉雪峰等近二十位中医大师奉调入京,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斐然,享誉全国。

198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振兴中医工作会议,率先以党委、政府的名义提出“振兴中医”的号召,并印发《关于振兴四川中医事业的决定》,迎来了“中医工作者的春天”。

1986年12月,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正式组建,这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有独立管理职能的省级中医管理机构。在历次机构精简调整中,四川省委、省政府考虑到中医工作的特殊性,仍然保留了其人、财、物相对独立运行的组织架构,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效应。

2006年,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再次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并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确定了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总体目标,四川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快车道”。

谋篇布局,探索中医药发展“四川模式”

“中医让我觉得很巴适(四川方言“很好”)!”从有病就往大医院跑,到在社区就能看上好中医, 65岁的高血压患者张大妈在成都市双流区东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了一把“VIP”的诊疗待遇。为群众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慢病管理、享受中医特色适宜技术。

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中医药凭借简便验廉的特色,一直以来在基层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一根针、一把草”,到与高科技接轨、中西医结合,从不被世界理解到青蒿素问鼎诺贝尔奖,中医药的蓬勃发展源自于人民群众根植在骨子里的信赖。

曾经,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缓慢、中医药产业多而不强,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四川中医药传承发展曾经面临不少“痛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悉心指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紧跟国家战略,加快中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四川中医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健康四川”建设,着力提升人民群众中医药获得感,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2012年,四川省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建成西部中医药发展的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中医药区域中心,实现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确立为发展目标。

——2015-2018年,四川省先后成立了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将中药材产业作为7个千亿级产业之一优先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纳入全省“5+1”万亿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要战略部署。并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大会和中医药国际科技大会。印发《开展“三个一批”建设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拳头产品,提升川药品牌。期间,《四川省贯彻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实施方案》等10余项推进中医药发展的文件相继出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

——2018年,四川投入省级中医药专项资金2.33亿元,同比增长34%。同年,在政府机构改革中,全省各市(州)、区(县)党委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达州市中医药管理局成为市直单位,巴中市、泸州市、芦山县等地因地制宜,建立中医药发展机构。其余市(州)均设立中医药管理局,与卫生健康委合署办公,县(市、区)卫健局有专科专人从事中医药管理工作,全省中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

——2019年,省中医药局联合省委宣传部等省直部门和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政策文件,打造川派中医药文化标志和健康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川产中药材市场竞争力。

一系列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彰显着四川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心。“在探索全面深化医改新路径过程中,四川省审时度势,注重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积极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四川模式’,推动了全省中医药高质量的发展。”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说。

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给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四川省紧跟时代步伐,牢牢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机遇,确立了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2018年开始,四川省用3年时间重点支持10个省市级中医医院建设中医医疗区域中心,100个县级中医院(民族医院)、1000个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并在1万个村卫生室建设中医角。目前,四川拥有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92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17个,重点专科(专病)64个,省级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中心1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共建立中医医联体462个,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近三年,仅省管公立医院就调增推拿、中医骨伤类等中医医疗服务项目45项,幅度达20%-30%。仅2018年,就完成省、市、县三级适宜技术比赛203场次,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2.2万人次,人均掌握6-10种中医药适宜技术。

医疗服务的提升,离不开中医药人才培养。全国首位女国医大师刘敏如说:“现在最大的心事,就是如何让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传承下去,看到四川在这方面的努力,我感到很欣慰。”近三年,四川投入5000余万元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名医战略、杰出人才工程和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项目等。建立各级各类传承工作室130余个,选拔700余名师承指导老师,培养继承人近2200名。建立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省十大名中医为引领,省中青年名中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骨干支撑的阶梯形人才发展模式。

中医药不仅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更是精准脱贫的好帮手。

看到省里来了扶贫工作队,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乡党委书记日黑此哈紧紧握住他们的手不断表示感谢。他说,这些年,许多村民在种植中药材中尝到了甜头,今后将在乡里继续向村民宣传种植中药材的优势,争取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四川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凉山州、甘孜州和阿坝州,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及时为当地医疗机构补充了成熟的中医药人员,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有效缓解。

在凉山州,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与州卫健委开展校地合作、定向人才培养,用3年时间培养了1200名本土医药卫生人才,毕业后按照协议回州内公立医疗机构工作,切实让贫困地区群众收获“健康扶贫”带来的福祉。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派驻普格县大槽乡大槽村的第一书记黄河银,在健康帮扶的同时,注重中医药文化帮扶,所在村荣获2018年四川省文化扶贫优秀示范村。

在甘孜州,得荣县中藏医院从无等级到通过二级甲等民族医院评审,肛肠科、急诊室、抢救室3个新科室建成运行,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的帮扶成效显著。

在阿坝州,松潘县政府与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密切协作,提出“1+4+N”学科建设模式,新建1个ICU,在原有专科基础上做强4个省级以上重点专科,合作建设“N”个特色专科,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走出了一条让三级医院、专家和当地政府、医院、群众“五方满意”的医联体发展道路,被当地政府和医务人员称赞为四川医改的“松潘模式”。

2018年,四川省通过师承、进修、集中培训等形式,实施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仅省级层面就安排中医药支援人员361人,实现88个贫困地区中(藏)医院全覆盖,为深度贫困地区培养一支愿承担、有能力、带不走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保障群众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县。

四川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和中药资源普查成果,编制88个贫困县中药材种植推荐目录。会同财政厅印发《促进四川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先后安排专项资金7000余万元,全面实施贫困和民族地区健康扶贫和产业扶贫工程。因地制宜开展中药材种植“扶贫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等利益链接机制。24家医疗机构分别与中药企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开展“定制药园”建设,带动种植面积26万亩,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1.9万农户增收致富,向着“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持续迈进。

随着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空前关注。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让老百姓用上放心药,是四川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四川不仅建成国家中药种子种苗基地和中药材种质资源库,还有15个品种、2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认证数量居全国第一。依托“三个一批”重点建设企业、产品、基地,建立中药材追溯指标体系,试点开展中药材质量追溯建设。拥有省级以上中医药研发中心20余个、重点研究室和实验室10余个,荣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3项。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并发布附子、麦冬等10项川产道地药材省级地方标准。组建“四川森康藤椒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省财政安排1000万元专项研发资金开展花椒药用价值基础研究及大健康产品研发。

“今天喝到了中医药的饮料,吃到了中药材膳食,体验了中医药特色诊疗,感觉太棒了!”第二届“驻蓉领事官员走进四川中医药”活动中,刚刚体验了中医诊脉的瑞士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范溢文说。活动中,美国、瑞士、新加坡等11家驻成都总领事馆20余名领事官员再次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

四川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汉代至明清,有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达1000余人。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针灸漆人,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近年来,四川持续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组织“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先后与德国、英国、罗马尼亚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一批中医药中心,累计服务量4万余人次。中医药已逐渐成为四川对外开放一张靓丽的“名片”。

近些年,四川省拿下了中医药领域的多个第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运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里攻下四大主要治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年诊疗量突破2000例,临床治疗规模达到全国之首。重症急性胰腺炎病死率降低至20%以下,大大低于同期国际权威文献报道的30%--50%。

2017年,西南部首个中医经典病房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成立,中风病(脑出血/脑梗死)、肺纤维化、冠心病3个主攻病种的中医治疗率达到91.33%,有效率均在80%以上。

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面,5年来,四川省年治疗病例数从300人增加到1380人,主持制定的《艾滋病合并带状疱疹中医治疗方案》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技术规范发布。

在产业发展方面,推动成立全国首个以大型国企为核心的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筹集注册资金30亿元。

四川省创造的惊喜远不止于此。

在加强中医运动康复研究与运用方面,2018年,四川省骨科医院、成体附医等为国家排球队、跳水队、乒乓球队等14支国家运动队提供保健康复服务。

在科技创新方面,仅2018年,四川省立项开展219个中医药局级科研课题研究,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1项。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转化医学中心于2018年成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正在筹建全国首个省级中医循证医学中心,以此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

厚植中医药文化发展土壤方面,成立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举办全国首个省级中医古籍文献展,成都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成为全国样板;

2019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发来感谢信,表示“四川中医药工作探索了很多经验与做法,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了四川智慧”。

“发挥好中医药独特作用,建设中医药强省,为全国探索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四川经验’,不负‘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谈及未来的发展,田兴军表达了自己的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