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推进创新转型发展

记者:近年来,市科技局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举措,探索出了怎样的发展经验?

李华:2014年以来,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工作以“高站位、破难题、抓落实、促发展”为改革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科创能力不强、科研机制不活、科技支撑不足等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宜宾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在改革企业牵头承担重点专项机制,建立了企业牵头承担科技重大专项的机制,对产业目标明确的重大科技专项100%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2014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0余项、经费支持2亿多元。

改革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集聚机制,结合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出台政策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领办创办联办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吸纳科技成果出资入股,推动科技经融结合和银政企合作。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宜宾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88家,省级以上创新型平台93家,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电商孵化园等创新创业载体100余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1个),在孵企业超300家。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18266件(其中发明3991件),累计授权量15377件(其中发明1102件)。企业各种研发机构和创新团队数量显著增长。全市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4位以上。201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609亿元、产值653亿元。

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顺利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通过专家论证。宜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升级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工作顺利推进。获批了四川第一家竹产业研究院——“长江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厅市共建“智能终端重点实验室”。建成国家级精密模具与特种材料集成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增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9家,有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8家(其中国家级2家)、企业技术中心41家(其中国家级7家)、产业技术联盟5家、农业科技园区7家(其中国家级1家),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记者:科技体制改革中,市科技局如何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推动成果转化?

李华:改革鼓励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促进转化政策环境。改革科技成果处置权限,提高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鼓励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奖励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由原来的35%提高至70%,创制了“离岗创业办理流程”和“4:3:3收益分配制度”;获批成立了西南地区首个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川南分中心,获批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个、示范企业18家,获认定中国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示范企业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家;全市累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9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突破亿元、较2013年增长160%。

充分发挥围绕“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作用,加速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已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18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其中15所签署项目落地协议,四川大学宜宾园区、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等4所高校建成招生,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等3所高校加快建设,在校大学生由2.5万人增加至5.7万人。紧扣“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定位,打造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留学生人数由零突破到51个国家600余人、居全省第二;围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施科技人才项目工程,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省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356人,邀请陈宗懋、邓中瀚等院士专家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高层次人才项目56个。

记者:科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将如何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宜宾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华:下一步,全市科技系统将按照《中共宜宾市委 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全面安排部署,以创建国家高新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为宜宾加快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