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四戰之地指四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受攻擊的地方。

四戰之地,一般具有以下四個基本要素: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無險可守。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歐洲地形;一個國家強大了,為了安全天然有將自己的國界線擴展到險山大河的衝動。)

從歐洲地形看波蘭和德國就是歐洲的十字路口,歐洲的交通樞紐和中心,處四戰之地。

處四戰之地的國家,周圍列強環伺,因無險可守,強大時則需四面出擊,擴大戰略縱深,但擴張則導致四面皆敵;弱小時,則被周圍虎視眈眈的列強瓜分,作為戰略緩衝地。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天時,地利,人和”決定國家命運的三要素。

地利不好,是德國兩次衝擊世界霸主地位,兩次戰敗的重大原因。

德國地處中歐平原,東有強大的俄羅斯,西有英法兩大世界殖民帝國,北面的波羅的海也無法阻擋北歐諸國的侵襲,只有南面相對安全有崇山峻嶺作為安全依託。

從地緣政治上來說德國是一個加強版的波蘭,而德國的命運同波蘭也有著相似之處。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以德國為中心看歐洲。)

德國衰落時,便受俄羅斯,英國及法國甚至來自北方強國瑞典的蹂躪;德國強大時因盲目強力擴張又會受到,英,法,俄羅斯等強國的群毆。

德國在歷史上被歐洲列強群毆有三次。

一,七年戰爭(1754年至1763年)。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英普聯盟對戰法、俄、奧三大強國)

七年戰爭中,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強,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其瘋狂程度,可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或者希特勒相媲美。

當時整個歐洲除了英國,丹麥、荷蘭、瑞士、土耳其外,都聯合在一起與腓特烈二世為敵。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雖然腓特烈大帝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雖然德意志人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但普魯士依然架不住群毆,首都柏林被沙俄佔領,奧地利從南部推進佔據了普魯士最為富饒的地區。

到了1761年底,普魯士內外交困,國力衰竭,眼看就要亡國了,國王腓特烈二世也準備自殺。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可是天助腓特烈大帝,仇恨腓特烈的俄國女沙皇在1762年1月5日去世,而繼任的,則是一位崇拜腓特烈的沙皇——彼得三世。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腓特烈二世;德國三大帝之一。)

彼得三世即位後立刻停止與德國的敵對,與普魯士媾和,並與普魯士結盟,普魯士才避免了覆滅的危機。

七年戰爭中普魯士有來自英國的海上支援,而且七年戰爭的主戰場是英法爭奪殖民地,英國戰勝法國奠定了世界第一殖民強國的地位,這也是普魯士免遭滅亡的重要原因。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德國國父鐵血宰相俾斯麥是德國曆史上少見的戰略家和外交家。)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爆發之前,歐陸各國的實力對比,這也是德國最接近成為世界級大國的時候。

人口:德國6698萬,法國3977萬,英國4565萬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發動一戰的威廉二世。)

本土面積:德國54萬平方公里,法國51萬平方公里,英國31萬平方公里。

煤產量:德國2.772億噸,法國4080萬噸,英國2.92億噸。

原鋼產量:德國1760.9萬噸,法國468.7萬噸,英國778.7萬噸。

鐵路里程:德國63378公里,法國40770公里,英國32523公里。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一戰前,歐洲列強將世界瓜分殆盡。)

但是加上殖民地的面積,德國259.1萬平方公里只是法國1167.7萬平方公里的1/4不到,更別談

德國另一個強敵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領總面積高達3397.3萬平方公里。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從形勢圖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略和外交都是失敗的,德國的聯盟還是四面受敵;

那麼德國的攻城和伐兵失敗也是必然的。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一戰後按凡爾賽和約德國割讓的領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1939年9月希特勒閃擊波蘭前,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吞蘇臺德,並奧地利,合捷克斯洛伐克,一路順風無往而不利,這是因為英法看到蘇德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同盟,英法希望德蘇兩強火併。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希特勒若留下波蘭作為與蘇聯的緩衝,首先攻擊西歐,奪取巴爾幹半島,前進中東,奪取蘇伊士運河,切斷大英帝國同印度的生命線,德國極有可能在二戰中不會失敗。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在大陸上德國絕對可以單挑歐洲任何一個國家,但是德國顯然無法在海上戰勝英國,征服英國本土。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既然英國是不可戰勝的,那麼德國東侵蘇聯就絕對是敗筆,德國國力無力支撐兩線作戰。

二戰中的希特勒同樣沒有高超的戰略和外交智慧,失敗幾乎也是必然的。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二戰後德國被各國佔領圖。)

軍人軍事素養數一數二,優秀指揮官輩出的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死亡至少一千萬人,相比1913年國土面積損失了超過1/3的領土。

兵聖孫武早就說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德國處四戰之地,又有七年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教訓,但是還是沒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外交智慧,德國如何能成為世界級的大國。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如今德國重回歐洲第一經濟大國,試圖以經濟為手段,以歐盟為工具,再次統一歐洲。

這一次德國衝擊世界級大國的企圖會不會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處四戰之地的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