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圈”升騰的冷思考:助力實體是技術的終極目的

“這兩天的手機要被打爆了,每天接30幾個電話,微信都沒停過,就在週日,還有兩家境外的大型投行電話過來說要拜訪。”廣東金融高新區“區塊鏈+”金融科技產業孵化中心CEO張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這個週末,有些人還沒明白過來,但區塊鏈卻成了關注的焦點。作為以“去中心化方式”集體維護可信數據庫技術,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防篡改、高度可擴展等特點,正成為繼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後又一項對未來信息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興技術。

在區塊鏈技術圈內部,一直有“幣圈”、“鏈圈”的說法。早在2017年左右,區塊鏈掀起過一波熱潮,但當時主要集中於“幣圈”,也就是炒幣,也由此衍生了很多問題。去年,“幣圈”漸冷。

與此同時,“鏈圈”升騰,行業逐漸聚焦於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產業應用和場景落地。去年,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區塊鏈發展的扶持力度,積極鼓勵當地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落地,此外,有些地區還推出或者扶持本地的區塊鏈產業園區。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區塊鏈產業園區數量已多達22家。

在張鑫看來,這一波區塊鏈熱潮會與2017年那一波有本質的區別,“這一次,是真正的場景方進場,技術助力實體經濟。”他說。

區塊鏈產業園區紛紛湧現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提供區塊鏈專業技術支持、產品、解決方案等服務,且有投入或產出的區塊鏈企業共672家。區塊鏈產業規模約10億元,區塊鏈相關產品交易、教育等衍生產業的規模約為40億元。

2016年—2018年期間,大型IT互聯網企業紛紛佈局區塊鏈,初創企業進入井噴模式,投融資頻次及額度劇增,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事實上,早在2013年之前,我國註冊成立的區塊鏈相關企業只有26家,2014年到2015年企業數量穩步增加,達到99家;進入2016年,我國區塊鏈初創企業呈井噴式增長,2016年註冊成立的區塊鏈企業有116家,2017年註冊成立的區塊鏈企業達到158家,2018年區塊鏈相關企業數量快速增長,共註冊成立299家,同比增長89%。

2018年新成立的區塊鏈企業約佔全部企業約44%,說明目前我國區塊鏈企業仍以初創企業為主。

區塊鏈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和資本的不斷湧入,國內各地方政府也開始將區塊鏈技術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相關政策扶持之下,區塊鏈產業園迅速崛起。

自2016年11月,中國首個應用區塊鏈孵化基地落戶上海寶山以來,杭州、廣州、重慶、青島、武漢、長沙、佛山等多個城市的區塊鏈產業園區也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

據互鏈脈搏研究院統計,截至2019年5月,國內區塊鏈產業園區數量已多達22家。

“去年,位於佛山的廣東金融高新區在尋求金融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開始關注到區塊鏈技術,一方面是希望區塊鏈賦能金融,另一方面也是利用該技術,尋求與當地諸如傢俱、陶瓷、五金等優勢產業相結合的機會。”張鑫說。

“我個人認為,區塊鏈技術未必會出現互聯網時代那種百家爭鳴、千團大戰的行業情景,這也跟技術的特點以及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有關係,”張鑫認為,在這個行業中,缺乏的從來不是大量的企業,而且缺乏能夠與技術相結合的大量的場景。

技術的終極哲學是服務實體經濟

但與此同時,由於我國區塊鏈行業發展尚處最初級的階段,行業形態未定,由此導致在區塊鏈產業園的運作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

互鏈脈搏調研數據顯示,超五成園區規模不足3萬平方米,投資規模1億元以下佔比達46%,從開發模式來看,國內近70%的區塊鏈產業園區開發與運營系政府主導,所以,地方政府相關扶持政策的力度強弱對區塊鏈產業園區的發展至關重要。

另外,雖然國內區塊鏈產業園發展雖然遍地開花,但各個園區實際招商進展卻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熱點區域的園區平均入駐率超過60%;另一方面,超三成產業園區空置率高於50%,尤其是內陸地區的產業園區,由於缺乏產業基礎和科研優勢,招商更加困難。

“我們正式入駐的企業有43家,但能夠通過政府、專家的區塊鏈認證的目前僅有5家,這5家是真正實現了技術落地,另外有4-5家還待認證中。”張鑫說,“對於區塊鏈,有人說是理念,有人說是信仰,也有人說是哲學,反正亂七八糟什麼都有,但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項技術,技術的價值就在於能否場景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