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一、我用笨方法做板,1小時只能做1片;他思考了一陣,1小時能做10片

我是個軟件工程師,偶爾會接點私活來做。有些項目,不僅要調試軟件,還需要做硬件板子,其中有一個步驟就是焊板,雖然可以花錢讓貼片廠代勞,但由於量少,這麼做反而不划算。於是每次有訂單,我都要花費好長時間親手焊板子。一塊巴掌大的電路板,手焊需要至少1個小時。

兩年來,雖然我也知道這種方法費時費力,但苦於時間緊,所以每次都是一接到訂單就馬不停蹄的趕工,根本沒留出時間思考。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一個新項目,時間有點緊,於是找了一個關係好的硬件同事幫忙一起做板子。他沒有立即開工,而是拿著板子反覆研究,問我平時的處理方法。他把我的方法梳理總結出優缺點,又上網去主題論壇搜索,搗鼓了半天,最後決定採用鋼網手貼法,即先用鋼板把板子所有焊點上錫膏,再把元件統一用鑷子夾到板上,然後再用烤箱烤十多分鐘。這麼做下來,一小時能貼10片板子,一下子就把效率提高上來了。

1小時貼1個板子,和1小時貼10個板子,這巨大的反差,讓我覺得這兩年都在瞎忙活。汗顏的同時,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懶螞蟻效應

二、什麼是懶螞蟻效應?

日本北海道大學進化生物研究小組對三個分別由30只螞蟻組成的黑蟻群的活動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螞蟻分工很明確


蟻群中,懶螞蟻相對於勤勞的螞蟻來說,是更為關鍵和重要的。平時看起來不作為的懶螞蟻,其實是在偵查和研究,才能在蟻群面對困境時,帶著大家快速突圍。

職場也是這樣。懶於雜務,才能勤于思考。但這裡的“懶”,並不是懶惰的意思, 而指的是不像產線工人一樣整天忙忙碌碌,而是有選擇性的忙,忙在重點上懶與勤相輔相成,“懶”未必不是一種智慧。

三、職場為什麼需要懶螞蟻?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工廠工人在忙碌著組裝產品

懶螞蟻型員工平時看起來好像沒有做什麼事情,他們不像產線工人一樣生產和組裝產品,但實際上他們創造的價值會更高。

他們不被公司的雜務所羈絆,從而能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思考與總結上,因此看待問題比一般人看得深、看得遠。他們有以下3個特點:

1、善於思考,能對工作進行梳理、總結和改進,並且給出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在職場中,用對方法才能帶來工作效率的提升;

2、具備足夠的分析、探究能力,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索慾望。不滿足於已實現的結果,在工作中能主動去尋找更優解決方案,不斷的創新和優化,才能推動產品的迭代與更新;

3、強烈的使命感。有使命感的人,在工作中會更積極、更主動去完善每一個步驟,哪怕結果只提升1%,都會讓他們興奮不已,這樣的激情能帶動每一個人。

對於一家公司來說,具備這樣特點的人,就特別適合給公司制定規劃,他們就是公司的頭腦。他們的存在,給公司的勤螞蟻帶來了行動指南,從而能在有效時間內做更多的產出。懶螞蟻和勤螞蟻通力合作,相互成就,才能推動公司的良性發展。

很多公司很早就意識到懶螞蟻的存在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比如華為。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華為2012實驗室總部:深圳坂田研發基地


任正非在觀看《2012》電影后很有感慨,他認為未來是一個信息社會,信息爆炸會像洪水一樣迅猛,華為要想得到生存和發展就得構造自己的“諾亞方舟”,於是創辦了2012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一代通信、雲計算、音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面向的是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

經過這幾年的發展,2012實驗室遍佈全世界。哪裡有優秀人才,華為就將實驗室設置在哪裡。這些優秀人才,組成了華為的“懶螞蟻”,而他們的研究成果,很快應用於華為產品中,從而讓公司更具競爭力。

四、如何向懶螞蟻型員工轉型和發展?

懶螞蟻型員工對於公司來說是必要和重要的,但佔據公司主體更多的是勤螞蟻們,如果他們想向懶螞蟻轉型和發展,該怎麼行動呢?這裡給出3點建議:

1、提升自我,並在行動前規劃和獨立思考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提升自我,並在行動前規劃和獨立思考


提升自我,指的是不僅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還應該提升自己的學習力。企業員工提升自我的方法,可以採用微軟內部普通使用的"721"職業發展經驗模型:

  • 70%的經驗來自於工作中的學習,主要是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工作中,在學習、工作、總結和應用間不斷的調整,形成可靠的經驗和技能;
  • 20%是從他人身上學習,主要指工作中借鑑、參考別人好的做法,以及與他人溝通、討論、交流等過程中的互相學習;
  • 10%是企業的培訓,目的是從培訓師或講師那裡獲得知識與啟發。

勤螞蟻型員工為什麼看起來勤快,但沒有成長?

原因就在於他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做重複、簡單的工作上,忽略了調整、互相學習和培訓。

於是他總是用一個經驗來做事和解決問題,並且在他的認知裡,覺得一切還理應如此。長此以往,能力當然得不到提升。而採用721模型,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能力的不足,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提升自我。

提升自我很重要,但實踐才能出真知。光是會學習還不夠,還需要行動相結合。

如果在行動前再加上自己更多的規劃和獨立思考,效果就不一樣了。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行動前需要多思考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一書中提到,“獨立思考,只不過是從別人那裡知道一個結論的時候,自己動腦重新推演一遍,看看得出結論的過程有沒有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結論到底有沒有道理的過程”

《哈佛的 6 堂獨立思考課》這本書,講到了建立規劃和培養獨立思考的幾個步驟,總結如下:

  • 深入理解,並提出自我意見。對一件事情理解越深,對有疑惑和不明白的地方調查越細緻,自我意見才能越重要。
  • 擴展觀點。不拘泥於自己的固有觀點,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別人的“不理解”,用外部人員的觀點來思考,才能把問題想透徹。
  • 從未來思考有現實性的行動。這相當於預測未來、做個推演,找到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提前思考順利與不順利的情況,從必然性重新審視行動,並且以“完全根據清單”來整理思緒,思考真正的目的。
  • 形成“意見”。對自己的意見要自信,要找出更多能支撐自己意見的理由和數據。
  • 把批評、反駁都當作自己的想法。任何的批評和反駁,都要建立在充分的數據和方法之上,要提出更優解決方案,不能假大空。

通過“721”模型提升自我,並且在行動中加入自己的獨立思考後,就能有效避免“瞎忙”,懶螞蟻型員工的模型才能逐漸顯現。

2、注重總結,學會舉一反三,高效工作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學會總結,方能高效工作


勤螞蟻型員工的另一大特徵,就是不會總結。明明可以通過總結來發現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卻偏偏選擇了最笨、最費時間的那種方法來做事。

就像我同事和我做板的區別,會總結與不會總結,其結果是,懶螞蟻型員工效率高,勤螞蟻型員工效率低,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懶螞蟻型員工的一大特徵,就是高效。而為了高效工作,不至於忙得焦頭爛額,推薦採用4D工作法。

所謂的4D,是時間管理專家鄒小強在《只管去做》一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

  • Do it now:立即去做;
  • Delay it:計劃去做;
  • Delegate it:授權去做;
  • Don't do it:儘量別做。

4D工作法和四象限工作法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四象限工作法偏向於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而4D工作法更偏向於執行。

它的具體解釋如下:

Do it now,立即去做的事情,要在上班的時候優先去完成;

Delay it,計劃去做的事情,分為4類:

  • 今天做,但是隻有到了固定時間才能去做的事情,比如約好的電話會議;
  • 今天某個時間段做的事情,這是硬性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要排除干擾做這件事;
  • 今天做,但什麼時候做都行的事情,可以做任務分解;
  • 今天別人交待給我的事情,但是將來才去做的,可以把它放到月曆裡。

Delegate it,授權去做的事情,但不等於放權,而是授權給別人去做,然後讓對方給回覆。

Don't do it,儘量別做的事,就不要花時間浪費在上面。

用4D工作法列出工作清單後,每天要做的事情一下子清晰了,從而能有效的擺脫忙碌卻不知道為何而忙的境遇,工作效率也能得到。勤螞蟻型員工有了這個工作法,計劃性會更強,才能“懶”起來,逐漸發展成懶螞蟻型員工。

3、少待在舒適區,適當泡在學習區,不斷挑戰恐慌區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少待在舒適區,離成功更近


人們想學習新事物的等級分為三個區,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它是由世界知名的領導力變革專家諾爾•迪奇教授提出的行為改變理論,它用來表示一個項目的難易程度對我們心理狀態的影響:

  • 舒適區:總是做難度較小、自己也很有經驗,心裡十分有底的項目,心裡就會處於舒適和放鬆的狀態,這時候所屬的區域就叫舒適區。
  • 學習區:有些項目對自己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初期可能會感覺無所適從,但方法得當都能達成目標,這時候所處的區域就是學習區。
  • 恐慌區: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就會讓自己感到焦慮和恐慌,如果沒人指點,找不到方法就有可能拖延或放棄,這個區域就是恐慌區。

對我們來說,總是待在舒適區,雖然目標幾乎都能圓滿達成,但會像溫水煮青蛙,漸漸的讓自己對外界麻痺,從而喪失競爭優勢。

比如那個因收費站被撤而失業的36歲女士,長期待在收費站這個舒適區,每天忙於做些簡單的收費工作,不願去學習新的技能,也從來不去思考自己的未來,雖然很勤奮,但對自己的未來無益。當收費站被撤導致自己失業後就只能說出“我36歲了還能做些什麼”這樣自我放棄的話。

所以,在你忙碌的時候如果不願意停下來思考方向,將來必定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出路。

學習區,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但就像突然走進黑暗之處一樣,需要時間去適應,同時方法也要得當。當從無所適從到學會擇善而從時,表明學習區已經漸漸的變成舒適區,挑戰難度也越來越小。

所以,適當的待在學習區是無可厚非的,但要防止它漸漸的變成舒適區而不自知。

只有不斷的挑戰恐慌區,才有可能激發自己的潛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當你面對恐慌區不再恐慌的時候,回過頭來做舒適區和學習區的項目,就像降維打擊一樣簡單,這才有資格有能力當上那個“懶螞蟻”。

挑戰恐慌區,《只管去做》這本書提到一個方法,叫項目化解法

項目化解是指把一件複雜的事情變得更簡單、更具體,說白了,就是把複雜、模糊的項目往學習區這個象限拉。

埃隆馬斯克有一個瘋狂的計劃:他要用宇宙飛船每次攜帶200位乘客花費80天的時間去火星。通過20~50次的火星運輸,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城市,預計40-100年後,人類也許會有100萬人在火星上生存繁衍。

這麼瘋狂的計劃怎麼實現呢?最主要的難題在於錢,因為運送單人到達火星的成本,居然高達100億美元。要想實現移民火星,就必須降低這個成本。馬斯克認為應該要降到20萬美元才行。

那麼,如何降低成本呢?馬斯克使用項目化解法,把它化解成幾個步驟:

  • 把一次性火箭變成可重複利用火箭,於是有了不斷回收火箭的試驗;
  • 在太空軌道上對飛船進行燃料補給,降低發射重量,節省起飛燃料;
  • 在火星上製造燃料,讓飛船返回時從火星取料,避免從地球上攜帶燃料;
  • 使用正確的燃料,比如在火星上製造起來相對容易的甲烷。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SpaceX在測試可回收火箭


通過這幾個化解步驟,一個複雜、模糊的火星移民項目就變得具體化了;再往細分,每一個子步驟又可以化解成若干個分步驟,分步驟又可以繼續化解……這樣經過不斷的化解,項目越來越清晰可見,越來越能把它往學習區上拉,從而更容易實現。

這就是項目化解法。使用項目化解法後,任何人都能知道自己因何而忙、如何忙,會加入自己更多的思考和理解,這才能像一個懶螞蟻型員工那樣,掙脫於雜務,忙在重點上。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依靠正確的方法,勤螞蟻才能發展成懶螞蟻


懶螞蟻效應適用於每一個員工,只有不斷的提升自我,注重總結,並且不斷挑戰恐慌區,才有可能能從勤螞蟻型員工向懶螞蟻型員工轉型與發展。

勤螞蟻型員工很好,但成為懶螞蟻型員工,更能體現自己在公司中的價值,自己的能力才能最大化,從而走得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