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朝到清朝,中國宗族為何會形成“南盛北衰”這一現狀?

關於宗族形成這一問題,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時期

。在原始社會,人們為了更好的捕獲獵物,就形成了部落聯盟,這種部落聯盟是最早意義上的宗族,最早的宗族也是一直以心中形式。持續兩千多年後,到了周朝,周武王確定宗法制後,宗族的概念正式形成,宗族的興衰以及所謂的血統都是起源於這個時期

一、宗族的形成

宗法制規定,天子的嫡長子為下一任天子,其他庶出兒子為諸侯,對於諸侯而言,天子是宗族大宗,自己則是宗族小宗。諸侯的嫡長子為卿大夫,庶出兒子為士,對於士大夫而言,卿大夫為大宗,自己則是小宗

這就是周朝的宗法制,也是貫穿周王朝八百年的主要政治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以家制天下,所有制度都圍繞的宗族,整個周朝天下可以看做是一個最大的

宗族,周朝天子是宗族最核心人物。

從周朝到清朝,中國宗族為何會形成“南盛北衰”這一現狀?

周朝末年,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時期宗法制已經有了崩潰的跡象,春秋開始,戰國結束之前,天下大亂,周朝禮崩樂壞,宗族基本崩壞。直到漢高祖劉邦滅秦,建立漢朝,宗族才有開始出現在歷史中。漢朝主要宗族有劉氏這個大宗族,其中又分為大宗漢朝皇室與小宗族各大劉姓諸侯。

除了劉氏之外,漢朝初期的呂氏以及漢景帝時期的竇氏,都是漢朝的一大宗族,而且權勢滔天。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如同春秋戰國時期,宗族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孫權、曹操等人,本是一州州牧,後勢力過大,不將天子放在眼中,這個時期宗族徹底無意義。

直到東晉,才漸漸形成門閥士族掌握政權的局面

,這個時期宗族以四大家族為主,其他小家族為輔,天子的勢力與四大家族相比略顯單薄。這個時期也是南朝士族明顯強盛於北朝士族的時期。直到封建社會最後五個王朝——唐宋元明清宗族勢力一直存在,且南方宗族明顯強盛於北方宗族。

從周朝到清朝,中國宗族為何會形成“南盛北衰”這一現狀?

二、漢朝宗族興起下的“南盛北衰”

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中原地區土地資源最為豐富,所以從夏朝開始,往後的歷朝歷代多定都於中原地區,古代有個說法叫“逐鹿中原”便是起因於此。所以商朝宗法制出現後,宗族都向偏離中原地區的地方發展。天子腳下,且不說不敢有任何行動如擴張勢力,即便真有什麼想法,也能迅速被周天子察覺,所以中原地區的宗族,根本沒有任何發展的可能

而且,中原是天子所在之地,也不需要其他諸侯的勢力,所以總得來說,中原地區不可能有任何諸侯宗族能發展自己的勢力。至於為何偏向於南方地區,北方寒冷且疾苦,蘇武被罰北海牧羊也是去往北邊,諸侯自然不願意去往北邊,也是宗族勢力無論是諸侯、卿大夫

還是士都趨向於去南方發展勢力,也就造成了早期宗族的“南盛北衰”

從周朝到清朝,中國宗族為何會形成“南盛北衰”這一現狀?

正如上述所言,最初的宗族崩壞於春秋時期,直到漢朝宗族勢力才重新興起。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分封其劉姓兄弟為諸侯,這相當於延續了

周朝宗法制,宗族這正是因此而轉盛。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從秦朝開始,北方包括匈奴在內的少數民族總是侵擾中原,漢朝文景二帝在位期間,以和親換來和平。所以說,就漢朝初期的局勢而言,北方是最為危險也是諸侯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

而且一般而言,皇帝也不會派遣諸侯去往北邊,因為這意味著逼這個諸侯反叛。整體而言,劉氏宗族勢力都集中在中原和南方,但是中原地區有漢家天子在,其他小宗族沒有任何發展機會,所以除了天子之外,勢力宗族勢力都集中在南方。

從周朝到清朝,中國宗族為何會形成“南盛北衰”這一現狀?

三、東晉門閥士族的“南盛北衰”

如果說漢朝的宗族“南盛北衰”是因為受北方的侵擾,士族無法在北方發展勢力,那麼東晉時期的門閥士族,與漢朝完全不同。東晉這些士族權勢滔天,根本無所畏懼。東晉宗族南方強盛的原因在於四大家族,尤其是王、謝兩家

司馬睿能成功登基,靠的是門閥士族的力量,所以司馬睿這個皇帝的權力比起四大家族有所不如,也正是這樣,四大家族基本決定著東晉的政治、文化等走向。書聖王羲之便是東晉士族王家之人,其弟左將軍王凝之,王凝之妻子千古才女謝道韞

在這可以看出,首先王、謝兩家文人輩出,在文學方面造詣頗高,另外

王、謝兩家聯姻,這也就意味著東晉一般的權力掌握在一起。我們知道,中國歷史的文化中,南方對於文人而言,是一個魂牽夢繞的地方,尤其是蘇杭等地,無論是江南水鄉、還是蘇州園林、西湖十景等等,都為千古一絕,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從周朝到清朝,中國宗族為何會形成“南盛北衰”這一現狀?

那麼有

王羲之與謝道韞在的兩大士族,對於南方的熱衷自然也不低,所以這兩家的勢力就有向南方發展的趨勢。在這兩大家族的引領下,更多的文人士子對南方趨之若鶩,也造就了南方大量大大小小的宗族勢力,東晉時期的宗族“南盛北衰”也因此而來。

結語:

總得來說,中國古代宗族“南盛北衰”,不外乎幾點原因,一是北方少數民族過多,不利於士族的發展。二是南方鍾靈毓秀,自古就是文人所推崇之地,而古代以讀書為貴,也就導致宗族中文化氣息較中,所以宗族也就更熱衷於南方。三是北方地處偏遠,物產低微,根本不適合發展,所以也就沒有能供宗族發展的可能。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