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S店泄露客户信息维权难:骚扰电话接不完,店员、保险、银行、车企都有嫌疑,多数人只好认命

易荷对自身隐私的看重达到了某种苛刻的程度。她手机上的应用数量很少,除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外,其他软件一概不用。在线上世界,她用不同的名字、不同的性别、不同的电话号码和邮箱来将真实的自己包裹起来;线下,面对很多商家登记信息的要求时,她也会直接拒绝或是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故意填错一位。

或许得益于这样密不透风的自我保护,或许也是运气使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易荷接到的骚扰电话数量微乎其微,直到一次购车经历后,此前的种种努力才付诸东流。

前不久,易荷出于代步的考虑动起了买车的念头,在经过多方对比后选定了一款车型,之后去了住处附近的一家4S店办手续、交钱、提车,过程非常顺利,销售的服务态度也让人挑不出毛病,但是问题却出现在其他方面。

一周后,易荷的手机开始被骚扰电话疯狂轰炸,每天8到10次不等。让人心惊的是,这些骚扰电话对易荷的个人信息了如指掌,不仅知道她在大学里任教职,甚至连她工作的具体内容都知道,"都是关于专利申请方面的骚扰电话。"

考虑到自己只在4S店登记过如此详细的个人信息,易荷觉得她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显而易见。至于是否去电4S店讨个说法,易荷摊了摊手,"问了又能怎么样?又没人会承认。"

4S店泄露客户信息维权难:骚扰电话接不完,店员、保险、银行、车企都有嫌疑,多数人只好认命

刚买完车,推销电话马上就来,对你信息了如指掌

比起易荷对自己隐私的细心保护,吴丹则马大哈了许多。作为一名知名宠物博主,吴丹把社交媒体当成了自己的日记本,每天的动态总有十几条,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或明媚或低落的心境都不吝于分享。

一次,吴丹下班回家,在电梯口遇到了一位陌生男子,对方中等身高,相貌平淡无奇,年纪三十岁往上,属于扔进人堆儿就再也找不到的那种。对这个人,吴丹有些印象,毕竟光是这个月就在电梯口和小区门口都遇见过几次,她以为是新来的小区居民,也没有放在心上。进家门后没几分钟,有咚咚的敲门声,吴丹以为是快递,问也没问直接开门,门后站着的正是刚刚在电梯口遇到的男子。

有那么几秒钟时间,空气都好像停滞了。对方一言不发,而吴丹则有些莫名其妙。最后还是吴丹试探性地问了句,"您是?""我是你的粉丝,很喜欢你的作品。"对方说完就扭头离开。吴丹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万一对方有暴力倾向怎么办?万一对方当时直接往家里闯怎么办?

事后吴丹分析,对方可能是根据她的自拍来确定自己住所位置的,先是通过背景中的学校来确定小区,再根据其他自拍背景中的楼层高度来确定具体位置。惊魂甫定的她没有选择报警,只是跟保安提了几句,毕竟对方也没有真做出什么不好的事情,举证难度太大了。

实际上,这并不是吴丹第一次遇到这类事情。早在她刚刚从事宠物博主职业之初,她像往常一样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即将去看的电影的电影票,在电影散场之后,坐在她身旁的一位男性探过头来,"我就是为了看你才买这张电影票的。"受惊不小的她只好快步离开。

之后,吴丹开始约束自己发朋友圈的频率,并且对与个人隐私有关的信息都会打上马赛克或是做模糊处理,但接到骚扰电话的频率仍然没有降低。在她买房交钥匙的当天,就有电话进来,"您的房子需不需要装修?""我们有低息贷款,您需不需要?"更多的电话则是"沧州的别墅要不要?廊坊的商业地产有没有兴趣?"让人不厌其烦。

一般吴丹接骚扰电话的模式是:对推销贷款的,"大哥我贷不起";对卖房的,"姐,东五环高端别墅,到国贸二十分钟考虑下不?""没钱,我还睡桥洞呢";对开发票的,"请问是某某科技公司的吴总吗?我们是做企业服务的……""不好意思,都快倒闭了"。

4S店泄露客户信息维权难:骚扰电话接不完,店员、保险、银行、车企都有嫌疑,多数人只好认命

吴丹不知道为什么,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的哪个方面都会有骗子趁虚而入,感觉自己的个人信息就像四面透风的破房子,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

而她三次买车之后接到的骚扰电话里,骗子的话术也是在不断地更新。第一次买车上牌后不久,就有电话进来问需不需要车贷,"我都买完车了,你现在问我?"第二次是全款买车,推销车贷的没有了,开始各种消费贷、小额贷款密集袭来,一天接到的骚扰电话,手机屏幕都装不下,截图都得分两次才能囊括;第三次因为买的特斯拉,信息泄露的情况没有之前两次严重,但骚扰电话又换成推销房贷的了。

从骚扰电话的来源,吴丹甚至能看出大环境的演变,"去年有好多P2P的公司打来,今年就基本没有,毕竟差不多都死掉了。"

刘先生曾在北京一家奥迪4S店长期给车做保养,有动过在那里购买新车的念头。突然有一天,有电话打进来,电话那头是一个陌生的女性,"刘哥,我是奥迪店的某某某,您还记得我吗?"谁啊,刘先生有些发蒙,对方就又解释是他一直做保养的那家4S店的,"我现在自己出来单干啦,搞了个场子,在管庄这边,您啥时候过来玩儿啊?"刘先生当时就觉得自己的信息被卖了,而且是被那家4S店卖的。

没过多久,又有电话打进来,又是某某人离开奥迪4S店单干了,自己有个场子,在望京,让他过来玩之类的话。刘先生不打算理会,不过还是让对方把具体情况通过短信发来,就想看看对方是怎么编的。结果没几分钟,又是骚扰电话,只不过换了个人,又是单干,又是有新场子,刘先生不耐烦又要敷衍,直接就给挂了。

有利益冲突,4S店老板贩卖客户信息可能性不大

千夫所指之下,信息泄露的锅到底应不应该由4S店来背?范曾在相关行业工作多年,如今以行业观察者的角色活跃。在他看来,4S店没有泄露顾客个人隐私的主观动机,起码店主没有。

"很简单的道理,4S店做的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售后的利润甚至要超过单纯卖车,一个客户可以持续为自己创造价值,而对于销售来说,维护好已有的客户,还能提高对方转介绍的概率。"范曾分析说。前些年,还会有打着办理退税旗号的骗子,而负责任的4S店都会在购车后对顾客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相信4S店以外的号码。

退一万步说,4S店售卖顾客的个人信息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直接的经济利益是相当有限的。

一条个人信息值多少钱?根据已经被披露的信息来看,2014年交警队职员李某利用其工作特性,向他人出售个人车辆档案信息,3元一条;2016年警方发现荆州某快递点经营者倒卖客户个人信息,2元一条;2018年一名黑客在暗网上售卖某酒店开房数据,不到1分钱一条。

即便4S店卖出的信息价格较之稍高,也不会到很离谱的程度,相反,售卖顾客隐私带给4S店的更有可能是害处。

范曾解释道,"售卖客户个人隐私其实相当于4S店把自己的财富向外推,而且又能卖多少钱呢?4S店手上的信息无非两种,一类是已经买过车的用户,另一类反之。如果本着价高的原则,4S店肯定会把信息卖给相关汽修行业,可这属于和自己抢饭碗,店主不会傻到这么做的。"

4S店泄露客户信息维权难:骚扰电话接不完,店员、保险、银行、车企都有嫌疑,多数人只好认命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在得知客户隐私被大规模泄露之后,4S店方面更是会向警方寻求帮助。据媒体报道,长沙一家4S店发现大量客户信息被泄露后,老板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请求找出背后黑手。该名4S店老板对媒体表示,"从今年10月开始,就陆续有顾客向我们反映收到了另一家4S店的推广信息。客户信息属于商业机密,我们肯定不会,也不能对外透露。"

据《财经》此前的报道,国内个人信息泄露数达55.3亿条,平均每个人有四条相关个人信息泄露,这些信息最终在黑市反复倒手,直至被榨干价值。其中,80%的数据泄露来自企业内鬼,黑客仅占20%。

4S店店员、保险、银行、车企都参与信息买卖,维权取证难,多数人只好认命

对于4S店老板来说,没有必要因小失大,可具体到单个店员就未必了。

数年前,曾有顾客因被骚扰电话折磨而将保险公司和4S店一起告上法庭。法院审理后查明,被告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使用公司电话,多次向原告推销保险产品,在原告不满甚至拒绝接听的情况下,被告员工仍继续骚扰并指责原告,还准确说出了原告的许多个人信息,需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进行精神赔偿。

庭审时,另一被告4S店否认泄露原告个人信息。原告提供的录音证据中,保险公司员工承认信息是从4S店获取的,但并未准确说清是哪一家4S店,故不支持原告的相关诉求。

"其实,找到4S店泄露的源头不是那么难。虽然看起来在4S店导出客户信息很简单,但经手的人比想象中要少,也就是销售经理和负责录入的信息员,再有就是总经理和财务,范围不大,也很容易锁定,难的是如何取证。"范曾说。

而除了4S店的内鬼之外,如保险公司、银行,乃至于购车交易链条中的职能部门都有可能是信息泄露的策源地。

有些汽车厂商甚至会主动购买车辆的上牌情况。据范曾了解,"汽车厂商需要统计自己的经销商在本区域销售和跨区域销售的数据,用来核实4S店反馈信息的真伪。当然更大可能性出现在网络购车平台上。"

4S店泄露客户信息维权难:骚扰电话接不完,店员、保险、银行、车企都有嫌疑,多数人只好认命

之所以大家都会把信息泄露的责任都指向4S店,在他看来,一方面是购车的所有环节实际上都是从4S店延伸开来的,这是客户最容易想到的信息泄露渠道。另一方面是人们对于4S店普遍存在着对立的情绪,即便把眼光放宽到消费领域的所有行业,车主与4S店之间的敌意是也数一数二的。

依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等相关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其实,对于隐私泄露的源头具体是哪里,易茗无法也无力去一一辨明,她甚至在考虑要不要放弃自己所一直坚持的,甚至被朋友们视为刻板的自我保护方式,开始做一个假装不在乎自己隐私的人。像鸵鸟一样将头深埋沙下,毕竟在这个个人隐私裸奔的时代,这或许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

(应受访对象要求,文中皆为化名)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凤凰WEEKLY】创作,独家发布在今日头条,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