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已经out了,一种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现实又无奈

早上七点,匆匆骑着小电动出现在学校门口是这样一批两鬓斑白的人,他们显然不是孩子的父母。

下午四点,还是早上的那一批人,他们拥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熟练地在人群中锁定孩子的身影,那一刻,脸上的焦急尽数化为欣喜。

晚上六点,小区花园里,头发花白,皱纹遍布的老人抱着咿呀学语的婴儿慢慢的散步,身上还背着装有各种婴儿用品的背包。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说着不同的方言,为了帮助儿女带孩子,从天南地北聚集到了一起,他们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老漂族”。

大家常听说,“北漂”“沪漂”辛苦不易。

“北漂”已经out了,一种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现实又无奈

但“老漂”的苦涩又有谁懂?

前者只是物质和金钱上的困扰焦虑,后者却是习惯和精神上的不适挫败。

他们退休后抛弃了生活了半辈子的熟悉环境,背井离乡,来到一座新的城市,或为照顾儿女,或为看护孙子,再次上岗。

但有人考虑过吗?虽然他们和子孙生活在一起,共享天伦,但陌生的城市,不同的习惯,忙碌的看顾生活,他们的内心真的是快乐的吗?

前几日,看过这样一则消息:

聊城的刘先生在城阳安家立业后,准备将母亲接过去享享福,带带孙子,共享天伦之乐。开始母亲还很开心,但随着时间一长,母亲渐渐变得悲观,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城阳区人民医院将其诊断为“轻度抑郁”,刘先生十分不解,母亲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疾病?

“北漂”已经out了,一种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现实又无奈

1、忽视老人情感世界,让老人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独与漂泊。

如果不帮儿女带孩子,他们可能仍在原本熟悉的环境,和好姐妹们偶尔出个游,和舞伴没事跳跳广场舞。

而他们来到这里,陪伴他们的除了牙牙学语的孩子,就只剩下无边的寂寞和孤寂,“老漂”更是一场精神的漂移。

2、忽视老人习惯的不适,语言不通,朋友全无

许多老人“抛家弃往”,千里迢迢的奔赴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这里他们没有亲戚朋友,没有娱乐活动,甚至会因为方言问题连一句说话的人都没有。

每天就只有连轴转的忙碌生活,和孤单的四面墙壁,但他们却为了我们默默忍受,无悔付出。

“北漂”已经out了,一种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现实又无奈

3、忽视老人的生活需求,牵挂老家,挂念老伴儿。

人到老年,本该颐养天年,却远离故土,这对于老人来说就已经足够让他们感觉到不安与焦虑,尤其是两老人由于要看护不同的孩子而分开时,更会让他们忧虑无奈。

那么,作为子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 学会换位思考,双方相互体谅

首先,子女要明白,照顾孩子并不是老人的义务,而是你自己必须履行的责任,要学会感恩。

不要一出问题就说是老人不注意,老人溺爱的,全是老人的问题,将自己高高挂起。将老人当成保姆,横加指责。

他们不是保姆,如果不是爱你,谁会做着这样一份没有回报、尽心尽力还要时常被指责的工作呢?

老人也要体谅儿女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不要掺和打扰他们的生活,保持着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独立。

“北漂”已经out了,一种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现实又无奈

2. 让老人感受到子女的注意与爱

小李的父母因照顾姐姐和自己的孩子分居两地,为了避免母亲感到孤独,小李教会母亲使用智能手机,想念的时候可以视频通话。

他们已经老了,却因为我们再次忙碌,我们也应当学会感激,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关心与爱,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孤独的,寂寞的。

时常与父母聊天,交流自己的想法,多陪陪父母,排解他们的消极情绪。

“北漂”已经out了,一种新型的“老漂”正慢慢形成,现实又无奈

​3、鼓励父母有自己独立的朋友圈

我们要认识到我们才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在下班回家后,应当从父母手中接过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尽量给父母更多自由时间。

鼓励父母多参加社区活动,认识不同的朋友,继续保持他们曾经广场舞,逛街的爱好。

让他们可以找到同龄的能交谈得上的朋友,不会自己孤身一人。

也许父母承受很多却从不抱怨,也许父母会将所有委屈咽回肚里,也许父母拼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这些,不过是因为他们爱你。

千万不要让父母的晚年,变成真正精神的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