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是对还是错?

润杨的红楼笔记


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肯定是正确的。这件事情在当时被誉为“贯穿辛亥革命未竟之精神,确实是中国民国历史上一件重要事情 ”。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民国方方面面人物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就能知道这件事情肯定是对的。

首先看看民国知识分子怎么看待的。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驱逐溥仪,胡适认为不该保留清朝皇帝帝号,但是根据清朝优待条例,堂堂民国不应该乘人之危,欺负弱小,这是不光彩的。

周作人却不认同胡适的意见,他认为清朝皇室已经复辟过了,相当于违背了清室优待条约,所以就不需要谈什么“优待条例”了。“只因当局的妇人之仁,当时不即断行,这真是民国的最可惜的愚事之一。”

周作人还算较为温和的,其他人的言论更为激烈。李书华、李宗侗表示胡适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思想的代表,居然发这种论调。在他们看来,民国和清朝不共戴天,清朝皇室本就应该废除帝号,迁出皇宫,这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事业。

那么,南方革命势力是什么态度呢?冯玉祥驱逐溥仪以后,清室内务府希望孙中山能够维持清室优待条约。对此,孙中山认为清朝皇室没有履行约定,在民国六年进行复辟,破坏国体,这就意味着清室优待条约毁弃。

实际上在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就有人要求不能够只追究张勋的责任,而不惩罚溥仪。那样,孙中山的“讨逆之师”就和张勋为一丘之貉,不过是为了和张勋争权夺利罢了,并不是真心拥护共和。

在看看北洋军阀对这件事情是什么态度。北京政变以后,当时北方国民军、奉系、皖系三种势力并存,明争暗斗。

张作霖对冯玉祥驱逐溥仪大为不满,随后他主动和小朝廷联络,甚至张作霖还表示愿意帮助溥仪恢复帝号,返回清宫居住。当然了,张作霖也非常狡猾,他并不亲自涉足其中,而是让满族人、蒙古人采取行动,以免被指责与复辟势力互相勾结。

北洋军阀中的另外一位代表是段祺瑞。他认为冯玉祥此举有些欠妥。为什么段祺瑞会指责冯玉祥呢?原因便是张勋复辟以后,给了段祺瑞一项特权,那就是清室退位方案中的任何修改都要与段祺瑞商议,否则无效。冯玉祥这样做,相当于剥夺了段祺瑞在清室问题上的主导权,段祺瑞肯定不能释怀。

最后看看保皇派的态度。溥仪退位以后,清朝的遗老遗少为了让他复位,可谓是不遗余力。1912年夏季,溥伟、刘廷琛、王宝田等人聚会青岛,商讨武装复辟的事宜。

冯玉祥驱逐溥仪,修正优待条约,这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大部分王公和遗老旧臣仍然坚定保皇的信念。

康有为通电斥责冯玉祥,并且致电段祺瑞,要求恢复优待条件,甚至诛杀冯玉祥以谢天下。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如果从结果来看,绝对是错误的,至少当时不是做驱逐溥仪这件事的时候。

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

1924年,冯玉祥北京政变。

同年11月5日,冯玉祥率军包围紫禁城,带着《修正清室优待条件》的文件,宣称要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

如果溥仪拒绝,那么冯玉祥就要炮轰紫禁城。这件事最终以溥仪的屈服为结果。


1925年,溥仪在郑孝胥、陈宝琛的协助下,逃到日本大使馆,然后前往天津的日租界。

1928年,孙殿英盗取清东陵,溥仪要求国民政府追究,但毫无结果。

………………

这些事件,最终把溥仪推向了日本人的身边,成为后来满洲国的一大助力。

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曾试图联络溥仪,并提出条件:

  • 愿意恢复《清室优待条件》,恢复溥仪帝号,每年照付优待费等条件,以求阻止溥仪去东北。


这就说明,蒋介石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溥仪,虽然已经没有皇帝的权力了。但他是一个重要的砝码,如果落入日本人手里就糟糕了。

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冯玉祥的行为,或许彻底革除了早已灰飞烟灭的帝制,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


HuiNanHistory


首先,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正确的,我们分三点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历史背景,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宫,赶出宫的目的是什么?

冯玉祥1882年生,1948年去世,享年66岁,安徽人,影响着他一生的最重要的两次次事件就是替“孙中山赶出溥仪”,“举兵反蒋”,在后人对他的评价当中,此件事情对于他的历史荣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冯玉祥

先看当时的历史背景:他把溥仪赶出宫的时间是1924年10月23日,到后来再没有回去过,1924年,当时溥仪已经已经宣告退位已经长达12年之久,并且当时我们新成立的中华民国,还要花一大部分开销养活这些祖宗们,大家看看这个时间,1912年2月9日递交修正案,12日隆裕太后同意,2月13日孙中山提交辞呈,2月15日袁世凯宣布就任第二人民国大总统,这说明一个问题,这其实就是袁世凯的意思,和溥仪签订的《清室有待条约》,有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我养着你,你只是个傀儡,让你干嘛你干嘛,但是在1924年,袁世凯已经死了8年,而且那时候直系大总统曹锟,也是光杆司令,属于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主,在那个时候,您说,一个还要花钱供奉着,一个还是大家都不认的主,让他还呆在那干嘛?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北京政变”。

溥仪赶出宫的车队

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宫?因为在北洋军阀中,冯玉祥是唯一一个非常认同孙中山先生的观念的,并愿意为孙中山鞍前马后,当时的中国,都是以孙中山为主国民党政府,冯玉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给孙中山送一个大礼!我觉得,这也是孙中山的意思,因为大家都知道,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但是作为国民政府领导人,鉴于之前签订的有一纸契约,没办法直接下令,但是冯玉祥猜透了孙老先生的意思,就同张作霖一起推翻了曹锟军阀,赶出了溥仪,也就是说,这其实也是孙老先生的意思。

溥仪被赶出宫的行李

赶出宫的目的:很明显,在孙忠山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废除帝王制,废除不平等条约,如果不这样,中华民国的民主共和制和清政府的帝王制的保留是相悖的,废除这个条约之后,溥仪才真正的成为一名普通老百姓,不管是谁,也不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你都不是天子了,谁还挟你干嘛,对不?民国政府提出的维护国家统一、民主的号召力才能更加强大!

孙中山在天津张园与欢迎人士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等人的合影

因此,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实现国家统一、民主共和必须做出的一件事!

对此,您再怎么看呢?


历史上的事


答:首先,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初衷,并没有现在许多人称颂的那样高伟光的。

让我们把事情简单地捋一捋。

话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

直系首领曹琨手下最能打的大将吴佩孚和张作霖在长城一线打得难解难分,同是曹琨手下大将的冯玉祥却突然反戈一击,在吴佩孚背后捅刀子,并打开古北口关隘,放奉军入关。

冯玉祥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原因是曹琨为竞选总统一度与吴佩孚闹掰,原本存在感很低的冯玉祥趁机为曹琨鞍前马后奔走,得到了曹锟的重用。

于是,吴佩孚就恨上了冯玉祥。

那么,奉系首领张作霖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暗中收买了冯玉祥。

所以,冯玉祥就铤而走险,向吴佩孚拍板砖,并赶在奉军之前杀回了北京城,囚禁了自己的老上级曹锟,准备据有河北和平津三地。

吴佩孚后方有失,很快崩溃。

获胜后的张作霖本来是想和冯玉祥坐地分赃的,但得知冯玉祥抢在自己前面霸占地盘,就长驱直入,要与冯玉祥干个你死我活。

不过,冯玉祥已经知错了,他占领了北京后,觉察到北京的实力派都拥护张作霖,没有自己的市场,就兴味索然。

为了挽回自己的个人形象,他就以革命者自居,用“革命手段”驱逐溥仪出紫禁城。

另外,他这么做,还有一个见不得阳光的目的,即进宫收刮财宝,补充自己的军费。

冯玉祥这么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有一种说法,说当年袁世凯与清廷签订有《清室优待条件》,即清帝宣布退位,清王室可以暂居皇宫,并且可每年可领四百万优待金。冯玉祥这么做,是破坏了契约精神。

但是,最先破坏契约精神的反倒是清室。因为在1917年,在张勋辫子军的捣鼓下,清王朝搞了一次复辞活动。

另外,《清室优待条件》里也讲得非常清楚,清帝退位可以暂居皇宫——“暂居”,是暂时居住的意思,而不是无限期地住下去。

所以,冯玉祥以国民军的名义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并没有什么不对。

事实上,由于溥仪一直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也使得满清遗老遗少总是念念不忘地做着复辟大清的清秋大梦。

冯玉祥这一驱逐,虽说是私心作崇,却也上应天意,下应民心之举,利国利民。


覃仕勇说史


冯玉祥此举无论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正确的,因为,冯玉祥的行为宣告“清朝的残余在政治上被驱散了”,让遗老遗少们没了“寄托”,只能在后世空念着所谓的出身高贵。中国不适合“君主立宪”,因为,他不符合中国人的民族特点。也劝一些人少在做白日梦。

(1)有人说:冯玉祥的举动,也许在表面上赢得了“共和”的面子,却最终输掉了国家利益的里子,是为得不偿失。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他显然被后来包括“故宣统皇帝”及其郑孝胥等人的“卖国理由”蒙蔽了:对溥仪的前半生当然要批判,对他的后半生必须要尊重

如果你想“卖国求荣”怎么说都有自己的理由。没有被逼出故宫,还要“东陵大盗”这件事儿呢!

没有被逼出故宫、东陵大盗,还有“皇帝离婚”让皇帝在世人面前现眼丢失容面呢。还有各种“清帝退位”后,因为各种礼仪或者等等方面的细枝末节同样会找到“卖国”的理由。

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在东北的卖国行为本质上是对失去政权的不甘心,他要的是夺回天下或者部分天下!有没有被赶出故宫,他们都会那么做!根本是借口!

(2)有人还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是合同文件,冯玉祥和民国政府单方面违约:这更是胡言乱语。这个合同文件本身就是袁世凯为了最大化保持实力而给与的,袁世凯的北洋政府都是被推翻的对象,他签的东西算什么,契约精神要看是什么?如果不符合国民意愿,是对国民的戕害的契约,也要延续?那我推翻你作甚:清廷的遗老遗少们显然不知道感恩

在中国历史各朝代上,被推翻的朝代要数清朝最幸运。这首先要感恩当时的时代。因为中国弱,备受列强欺辱。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你说实力不济也好,你说为了民族最佳化道路也好,最终同意了袁世凯优待清室的条件。但最终,袁世凯自己“称帝”当了皇帝破坏了自身的合法性,成为人人可以诛之的“窃国大盗”。

在此情况下,他签订的契约算什么数。

契约精神在民间试用,在政治、在国际关系上,从来就不算数。强者维护有效性那是因为对自己有利,当对自己不利的时候,就会以各种借口破坏。对于这种现实最好的表现就是现在的美国及其总统的所作所为。

请问?美国人、英国人(在屠杀、侵略他国过程中给的各种土著文与英文之间大不相同,从而掠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区的情况)等有契约精神吗?

人们常说“世易时移”,1912年你退位的时候,国民情绪对清朝仍有许多人,无论出于利益还是“忠君思想”都有一定感情。但是到了1924年,有多少人还会有?世易时移了,遗老遗少们仍然梦想重回紫禁城,痴心梦想!


坐古谈今


冯玉祥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两个雅号“倒戈将军“、“盗宝将军“。冯氏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入驻陕西,民间有很多传说,小时候听大人们讲,陕西军阀郭坚秀才出身,曾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楹联在陕流传,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冯氏入驻陕西后邀郭坚面谈收编事宜,郭坚欣然前往。冯氏站厅前迎候,当郭坚一行入内面见之际,冯氏突然变脸,大喝一声“拿下“!郭坚侍卫欲拔枪却被早已埋伏杀郭之兵士乱枪击毙在当埸。

言归正题。冯玉祥将未代清帝驱逐出宫是对是错?可以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泾渭难得分明。笔者不愿陷入一时一事之争,只在宏观上谈点一斑之见。本人在8月30日应答“大清亡国一百多年了,还有怀念大清的人吗“一文中表明了“最厌恶的是大清 “的态度。但一码归一码,冯氏此举却令人不齿。

辛亥革命后,清庭顺应历史潮流,以逊位方式和平解决内战之忧,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灵涂炭,在国际上成为历史亮点,难能可贵。至于逊清皇室有违约之嫌,但民国政府不能及的应约供养却也违约在先,谈不上原则上的谁对谁错。而冯氏贪图以故宫之宝填充其军费以私利驱逐未代清帝,又不以约妥善安置,以致清室流离失所转投外邦。冯氏错在那里?孔子云,人若无信,不知其可也!错在破坏、打碎了契约精神。联糸冯氏人品倒也见怪不怪,这个反复无常的三姓家奴被烧死在黑海,尸骨无存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双樵\n


1922年夏之即,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将军率部出陕援直,直系军阀取得了胜利,控制了北洋政府。

在孙中山先生的号召下,冯玉祥积极支持孙中山的政治主张,产生了倒戈反直的想法,在1923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于1924年10月宣布倒戈计划,将所属部队更名为国民军,旋即指挥部队控制了北京全城。


冯玉祥率部占领北京后,立即监禁了贿选总统曹锟,有效地掌控了政府,紧急召开了内阁会议,修改了对清室的优待条例,决定废除逊帝溥仪的帝号,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驱逐溥仪的行动交给了新任命的京都警备司令鹿钟麟执行。

自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根据对《清廷优待条件》,清室小朝廷并没解散,逊帝溥仪依然在紫禁城里称孤道寡,满清皇室和旧贵族也还做着复辟大清的美梦,为了革命的彻底性,斩断旧有势力的念想,鹿钟麟遵照冯玉祥的指示,和警察总监张壁各率20人的卫队与社会名人李煜瀛一同,于1924年11月5日上午9时前往宫中执行驱逐溥仪的任务。

进宫之前鹿钟麟己在宫外做了必要的布置,解除了宫外的守卫,全部更换成了国民军,并在景山上架起了大炮用以威慑,当三人进宫后向清室总管绍英宣布了来意,即时废除帝号,交出玉玺,限三个小时整理好私产,清室搬出紫禁城,还将修改后的《清室优待条件》的公文一件交给绍英,并慎重其事地警告绍英,如果三个小时还不撤出将炮轰紫禁城。


此时的溥仪正在储秀宫和皇后婉容吃着苹果聊天,婉容担忧地说“宫外似有兵马调动,恐发生变动”,溥仪若无其事地道“清室与政府有协议在手,不会有什么事的,兵荒马乱时节,一切都属正常”,话音未落,绍英就气喘吁吁地来禀告“皇上,不好了,冯玉祥的军队进宫了,限我们三小时出宫,不然就要炮轰了”,说着将一张纸递给溥仪,溥仪吓的半个苹果滚落于地,双手哆哆嗦嗦,战战競競地接过公文,一边看一边嗫嚅“难道先前签的都不算数了吗?这下如何是好?”,看着看着溥仪的心好像有点平静了“还好,还好,只要不要命就行,优待金是少了点,可总比没有强,皇宫是不允许住了,赶快通知太后们整理东西,我们先开个最后的御前会议,把剩下的太监,宫女召集一下,各分点安置费打发掉”,溥仪慌里慌张地吩咐着身边人去执行。等到会议开完,太监,宫女都打发走,三个小时快过去了,此时要太后们整理好私物出宫时间根本来不及,绍英只好跌趺撞撞地再去找鹿钟麟等人交涉,请求宽限点时间,鹿钟麟一看,清室没有抵触情绪,是真的在准备搬迁,也就放心了,先前的炮轰只不过吓呼吓呼而已,即然目的达到,时间长点也就无所谓了,于是答应太后们可以暂住慢慢整理,但溥仪当日必须离宫,带不走的私产可以以后有时间回来再取,到此时为止,国中之国的封建小朝廷才算真正地结束了。



应该说冯玉祥将军驱逐溥仪出宫,代表的是一种进步力量,中国实行的是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小朝廷的存在有悖于国体,不符合人民的利益,当时允许小朝廷存在,一方面体现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也是当时的临时政府为了不爆发内战,南北议和妥协的结果,十二年的历史证明,它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使人民的思想上产生了混乱,继而动摇了国体,给旧有势力已复辞的妄想。

从当时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来讲,清室只是暂居皇宫,辞位后因迁居新建住所,可清室每年拿着四百万的优待金不是主动地寻找新居,而是尽情挥霍,懒着皇宫不走,这是违约再先,本来规定不得再招新的太监,宫女进宫,可是小清室仍然一意孤行。

更大的隐患是清室的存在动摇了国体,1917年张勋的辫子军复辞,就差一点让封建王朝死灰复燃,事实证明“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我们再来想一想,假如清室存在到抗战,那就会被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全国的抗日统一战线就很难实现,恐怕汉奸卖国贼还会成倍增加,看看31年东北沦陷,溥仪不就被日本狠狠利用了一下吗?如果当初能斩草除根,那何来满洲的康德皇帝?日本人又何能在东北站稳脚跟?日本又怎么能欺骗世界的舆论?

从以上几点分析,冯玉祥把溥仪赶出宫是完全正确的,他当时即使不做,今后也会有别人去做,反正清室小朝廷决不会廷伸至今。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1924年,在吴佩孚率领军队和张作霖爆发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原本归属于吴佩孚阵营的冯玉祥突然发动政变,在北京把吴佩孚的老大曹锟赶下了台,直接导致了吴佩孚战争的失败。

在冯玉祥发动了政变之后,他还做了一件影响非常大的事情,那就是把居住于紫禁城中的溥仪以及那些太监、宫女们通通给赶出紫禁城并宣布废除了袁世凯时期和清朝皇室签订的皇室优待条约。

从契约的角度来说,冯玉祥这件事情做得非常不地道。

毕竟那是北洋之祖袁世凯和清朝皇室签订的协议,冯玉祥当时作为北洋政府的一名军阀,只要他还寄托于北洋政府的体系中,就应该遵守这方面的协议。

仅从这点来说,冯玉祥的行为非常说不过去。

当然了,不守契对冯玉祥来说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因为在他的人生中,他还有着更多比不守前人契约还要令人深恶痛绝的事情。

在历史中,冯玉祥被人们称之为倒戈将军,经常会做出一些背信弃义的事情,除了1924年倒戈吴佩孚之外,他的人生中还倒过七次戈,倒戈次数之多,就连吕布也不得不甘拜下风。

对于这样的他来说,不守一次契约,又算得上是什么大事?

节省了资金

但是如果从其他方面来说,我觉得冯玉祥把溥仪赶出紫禁城是一次正确的选择。

首先,按照北洋政府和溥仪签订的条约,北洋政府每年得给溥仪提供400万块大洋的生活费,让他来维持紫禁城运转的花销以及他日常的花费(虽然经常没给够,但每年补贴的额度也非常恐怖)。

说到这里,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笔资金,当时的大洋价值非常高,像贵州等贫穷省份的年总税收也才几百万块大洋左右,由此,大家应该就可以判断出这400万块大洋在民国时期有着多大的价值了。


溥仪在历史中什么贡献都没做过,每年却能享受到如此巨大的财政补贴,大家觉得这可合适?

另外,这笔钱溥仪也并不是能完成拿到手的,在北洋政府每年掏出了相应的资金后,这些钱就会有一大半落入到内务府手中,被里面的贪腐人员们以各种名义给吞下。

如果1924年的时候冯玉祥没有赶走溥仪、没有废除以往的优待条约,那么内务府里面的人就会一直贪下去,直至最终被那些庞大金钱给喂得肥油满面,这些现象,可又是大家乐于看见的?


避免了文物流失、给予了普通民众参观故宫的资格

还有,以溥仪当时造成的大量文物流失,要是让他继续在故宫里待下去,那么故宫中不知还会遗失多少珍宝。

在溥仪成年之后,他开始变得非常大手大脚,这就导致北洋政府给他的那些零花钱有些不够用了起来。

接下来,他为了获取足够自己挥霍的钱财,他就和他弟弟瞒着北洋政府的守卫,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卖给了外国人。

如果一直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那接下来的结局我们是很容易想象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溥仪会把紫禁城中的文物、珍宝通通掏光。

要是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现在能不能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中看到那么多文物、珍宝就是一个问题了。


另外,溥仪和他的后人要是能一直保持特殊身份居住在紫禁城中,结局也必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因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为了保护溥仪和他的后代,故宫很有可能就会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禁区的身份,这时候,大家能不能进入故宫中参观,就同样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最重要的问题是,紫禁城也并不是溥仪的先祖们建造的,紫禁城的最初建造者是朱棣,溥仪的先祖们能把朱棣的后代给赶出紫禁城,为什么冯玉祥就不能把溥仪给赶出紫禁城呢?


孤客生


有人批判冯玉祥没有“契约精神”,这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说法,并不可取。有人甚至以此为借口,认为溥仪投靠日军当伪满洲国皇帝情有可原,更是无稽之谈。

评价冯玉祥把溥仪赶出故宫到底是对是错,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

溥仪退位的历史背景

溥仪退位时,其实清朝还是拥有相当实力的,革命党人的武装力量不足以在短时间内降之彻底击溃,但革命党人带来的革命思想却在掀起一片革命浪潮,当时全国各省纷纷宣告独立,脱离清廷控制,让清廷认识到了革命力量的强大。

尽管清廷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但猛烈的革命浪潮让其无法招架,双方都不具备压倒性优势,无法取得对另一方的彻底性击溃,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找到“最大公约数”,最终协商确定大清皇帝“主动”退位,退位之后可享受如下优待条件:

1,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每年拨给大清皇帝400万两白银的经费(后改为400万元新币)。

3,大清皇帝仍可暂居宫禁,日后再移居颐和园。

4,大清皇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国家派部队保护。

5,宫内所有工作人员(太监、宫女等)仍可留用,但以后不能再招太监。

6,大清皇帝的私产,仍由国家给予特别保护。

7,大清皇帝的禁卫军收归国家陆军,工资待遇不变。

……

有人天真的认为,这是一种君主立宪制政体,可与英国媲美,这无疑是自欺欺人。“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国家以待'外国君主'之礼相待”这一条就戳破了这个谎言。

2,溥仪对故宫文物的盗窃

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特别是溥仪个人的优待条件不可谓不丰厚,而且履行十分到位,从不无故拖欠该支付的经费,溥仪的生活原本可以很滋润。

但溥仪当皇帝时大手大脚惯了,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所以花钱特别没数,国家拨给他的400万经费根本就不够用,又不会给他随便追加。

为了解决经费不足问题,溥仪想出了一个歪点子——盗卖故宫文物。

当时故宫里的文物,除了少数明确是溥仪的私产外,大多数都已经属于国家,但由于疏于管理,实际控制权还在溥仪手中。

溥仪借助居住在故宫里的便利条件,使用“赏赐”、“携带”等方式,让皇弟溥杰、堂弟溥佳等人带着大量珍贵文物出宫,对故宫文物实施了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盗窃活动。

被溥仪盗窃的故宫文物,数量有多少?很难精确统计。据溥杰、溥佳等后来回忆,这些文物至少能装七八十大木箱,大小有数千件,价值无法估量。

抗战胜利后,经过几十年颠沛流离的溥仪被苏联逮捕,一些珍贵文物随之流落在苏联,后来在乌克兰基辅的一次文物展出中,一次就展出了400多件溥仪流出的文物!

冯玉祥驱逐溥仪的历史背景

袁世凯死后,国内陷入军阀混战,你方斗罢我登场,中央舞台的主演经常换人。

1924年10月23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张作霖为首奉系军阀的战争)中,冯玉祥作为直系军阀的重要成员,突然前线倒戈,率部返回北京,迫使直系军阀领袖吴佩孚下令停战,还直接监禁了属于直系军阀的总统曹锟。

这次政变只是无数次军阀混战中的一个段落,无所谓谁对谁错,谁是谁非,一切都是围绕权力的激烈争夺,但这次清朝皇室也受到了牵连。

冯玉祥认为清朝皇室不应该享受之前那么好的优待条件,于是授权修改通过了《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宣布废除溥仪的皇帝号,清朝皇室迁出紫禁城,并驱逐溥仪出宫,同时下令清点和保护故宫文物,防止了珍贵文物的进一步流失。

冯玉祥为什么要驱逐溥仪?真像有些人说的是为了抢夺故宫珍宝吗?

非也非也。

让我们回到几百年前,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出大都,打回了老家。

辛亥革命提出的口号同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但受制于双方力量对比,革命党人对清廷进行了妥协,并未真正实现这个目标。

然而,满清遗老遗少甚多,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复辟的梦想,张勋的辫子军入京复辟,强有力证明了满清绝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袁世凯称帝的举动,也说明封建帝制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随时可能死灰复燃。


冯玉祥发动的“北京政变”实际上是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之任务,彻底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至于那些说冯玉祥赶跑溥仪才导致他倒向日本人的说法,无疑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他们的出发点是站在溥仪一方的。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冯玉祥驱逐溥仪是整个北京政变一段小插曲,北京政变是与非不去讨论,这里只聊聊驱逐溥仪出宫的对与错。当年普遍观点,包括孙中山都认为,冯玉祥此举铲除了封建帝制毒瘤,具有历史

意义,但驱逐后没妥善安置留下巨大隐患,包括整个首都革命,进行的虎头蛇尾,忙活了半天,政权从直系落到皖系手里,没什么两样,溥仪也是,他本是个身份极其特殊的人,既然驱逐了

必须妥善安置,但冯玉祥等人什么也没做,溥仪辗转被日本人收留,埋下了更大祸根,国人都知道。

图为1924年的冯玉祥肖像。

先强调一遍,溥仪退位后留住紫禁城是合法合规的,退位条款里清楚的写的有,各方承认的,紫禁城就是溥仪的家,在里面捣鼓小朝廷自娱自乐也没人说什么,只要安分守己即可。另外溥仪

在紫禁城里也依然遵守祖制,清帝是不能随便出宫的,换个角度讲,溥仪猫在紫禁城想出也出不来,虽然1917年闹了一出复辟笑话,想杜绝类事件也简单,派军队长期看守就完事了。

图为溥仪出宫后,冯玉祥部将鹿钟麟在清室代表绍英陪同下,检查永寿宫。

按溥仪后人的说法,溥仪被赶出宫的原因实在可笑,冯玉祥部队开到北京,军饷不够,一方面看溥仪不爽,另一方面眼红溥仪每年丰厚的恤金,于是派人进宫找溥仪,说好听点是借点军饷支

持革命,说难听点就是勒索,派来的副官又趾高气昂,双方吵起来,溥仪没给钱,冯玉祥一怒之下以紫禁城收归国有为名,下令把溥仪驱逐出宫,而在2年前溥仪大婚时,冯玉祥还赶来道贺,

送上玉如意,溥仪赏了冯玉祥紫禁城骑马,冯感激乞谢,现如今大变样了。

太监宫女也在监视下离开紫禁城。

冯玉祥是有着汉人味道、爱国情怀的军人,信奉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清室小朝廷一直视为眼中钉,特别是1917年那场复辟闹剧发生后,认为必须铲除帝制复辟祸根,修

改优待清室条件,于是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包括驱逐溥仪,都是顶着民族大义进行的,《滦平班师联名通电》中说“国乱民愁,余本早下决定为国除害”。

图为溥仪躲进日本公使馆后,日本名流前来探望合影。

所以,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从大的方面讲,完成了辛亥革命最后一步,有进步意义,组成清室善后委员会,接收了紫禁城,改名“故宫”,收归国有,也是大功一件,段祺瑞、张作霖等人

表面斥责冯玉祥野蛮行为,段说要保护溥仪财产,张说要接溥仪到自己庄子里居住,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北京政府相继在段、张手里时,也没见迎溥仪回宫,而在溥仪眼中,这些军阀

都是舔着狗脸只顾自己利益,跟着他们小命不保,于是秘密出逃东交民巷,躲进日本公使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