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颂——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艺术家

郭颂——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艺术家

《新货郎》的旋律中

有他对生活的热情;

《越走越亮堂》的歌词

唱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唱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雅殿堂的

《乌苏里船歌》。

郭颂——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艺术家

1931年九一八事变期间,郭颂生于沈阳。郭颂父母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但是父亲却有着吹箫的爱好,哥哥喜欢唱戏曲段子。小学时,一位老师经常教给大家一些音乐知识,郭颂受益匪浅。在一堂数学课上,老师让他回答一道简单的算术题,结果他硬是把3+4=7这样的题读成了“咪加发等于西……”惹得大家伙儿哄堂大笑。郭颂曾想当工程师。读中学后,他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有数学天分,而他在学校把文艺团体搞得生龙活虎。校长看中了他,把他安排到了鹤岗高级附属学校当了三年音乐老师。

郭颂原名郭增发,给他改名字并且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起了重大作用的,是好友洪钧。洪钧当年是从延安支援东北文艺建设的老革命,他不光视郭颂为知己,还帮助郭颂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东北民歌。1952年,洪钧鼓励郭颂业余时间搞合唱,有一次唱《黄河颂》,又给他改名为郭颂。

红极一时有秘诀 艺术人生遇贵人

1953年,郭颂调入黑龙江省文工团。当时正是“土洋之争”盛行的时候,团里很多人都愿意学习小提琴、美声唱法,郭颂被看做只会唱小调的演员。

郭颂也跟一位俄侨学习美声唱法。但是美声唱法演唱的歌曲在基层演唱时没有什么反响,相反《丢戒指》《王二姐思夫》这一类歌曲却大受欢迎。于是他在演唱歌曲和创作歌曲的时候认定:歌里要有故事、有人物、有表演。这几个要素成为他当年红极一时的秘诀。1953年东北三省音乐舞蹈汇演,22岁的郭颂演唱的东北民歌受到马可、李劫夫等音乐前辈的肯定。

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郭颂靠东北民歌《丢戒指》轰动整个音乐周。在后台,他结识了仰慕已久的女高音歌唱家王昆。王昆鼓励他:“你的歌很有特色,有这么强烈的民众反响,真是不简单,以后你一定要走这条路……”在王昆推荐下,郭颂有机会在各种舞台上频繁展示。用郭颂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贵人。”

 代表作《乌苏里船歌》是其人生遗憾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作为郭颂的代表作,《乌苏里船歌》被传唱了几十年,还被收录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教材当中。但在1992年,这首他唱了一辈子的《乌苏里船歌》却把郭颂送上了被告席。

赫哲族人说他侵权,擅自把这首歌说成是自己的创作。对此,郭颂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赫哲族本来就没有几首民间歌曲,而且大多不完整。”他表示,《乌苏里船歌》是他取了赫哲族表现女子思念丈夫哀婉情绪的两句,加了劳动号子,创作了这样一首表现快乐生活的艺术歌曲,那完全是三段体的艺术歌曲,可以说是全新的创作。

最后官司的结果是著作权归郭颂和另外两位合作者,但必须标明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经过了这件事,郭颂的孩子们觉得他一下子老了很多。郭颂说,这在自己的人生中种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自己即使到临终的那一天也不会感到安心。

他生在黑土地,长在北大荒,立志做一辈子老百姓贴心人,他用充满东北乡土气息的民歌讲述民间故事,用旋律赞美美好生活。然而2016年5月19日,郭颂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生前有关于郭颂本人的采访寥寥无几,透过他的儿子郭小良以及著名词作家、生前好友王德,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生活中的郭颂。

郭小良(郭颂的儿子):他对演出服特别讲究,我们家就属他衣服最多,我从小的印象就是各种西装,一尘不染,衣服上面有个小毛毛,他也得轻轻的揪下来。

郭颂——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艺术家


提起郭颂不得不说他的那首经典作品《乌苏里船歌》,这首被编录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材的优秀作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被称为郭颂的代表作。作为郭颂音乐上的好搭档,词作家王德道出了郭颂对音乐的执着。

王德(词作家、郭颂好友):我跟郭颂相识相交50多年了,我们感情特别深。郭颂这一生就是专注于歌唱事业,他最关心的就是怎么写好歌、唱好歌,能让老百姓喜欢。他每次到我那儿,不谈什么家长里短,没进门先唱高音出来了,进门谈的就是写歌、唱歌,声乐问题上的探讨。

郭颂——唱出老百姓故事的人民艺术家

作为民歌歌唱家,郭颂的作品来自民间,来自火热的群众生活

王德(词作家、郭颂好友):三年困难时期,我随他和创作组的同志下乡,我们住在老乡家里,白天跟老乡一块儿干活,晚上就在老乡的炕头上一块儿聊天,老乡们赶着大车去送公粮,我们也跟着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亮堂》这些歌的诞生。

郭小良(郭颂的儿子):我爸这一辈子就是在搞音乐,研究唱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