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文油畫《開國大典》賞析

董希文先生的油畫《開國大典》

董希文油畫《開國大典》賞析

董希文1952年作《開國大典》

油畫《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著一代又一代新中國建設者的愛國情感。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莊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毛澤東主席看了油畫《開國大典》說:“我們的畫,拿到國際間去,別人是比不過我們的,因為我們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董 希 文先生(1914-1973)浙江紹興人 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油畫家

受毛主席讚譽的油畫大家

國家文物局規定的

“作品一律不得出境” 的六位大師之一董希文(著名油畫家、美術教育家。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開設油畫工作室培育人才。曾創作過《春到西藏》、《哈薩克牧羊女》、《苗女趕場》、《百萬雄師過大江》等主題性繪畫。

董希文1914年6月27日生於浙江紹興縣柯橋區,畢業於杭州惠蘭高中。1932年考入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1933年考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翌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38年就讀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抗日戰爭中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輾轉湖南、貴陽、雲南,1939年曾一度到越南河內美術專科學校學習,不久即回國,到苗族地區寫生,蒐集素材。1942年至1946年任敦煌藝術研究所研究員,臨摹、研究古代壁畫。1946年開始在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期間同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學生政治運動,參加了迎接北平解放的活動。1949年7月參加繪製第一幅天安門上的毛澤東油畫像,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後三赴西藏,深入生活,寫生創作。1952年至1953年創作最著名的油畫《開國大典》。38歲的董希文在北京西總布衚衕一間普通的房間裡,以高昂的熱情,精湛的藝術技巧,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獨立創作出了革命歷史油畫《開國大典》。[1]這幅熱情謳歌人民革命的世紀傑作,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由衷的喜愛,當印成年畫後,發行量達100多萬張。

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起稿組組長。

1962年後,中央美術學院為董希文成立了工作室,在以後的時間裡,他主持的工作室在基礎課和創作課都有獨到的建樹,他主張因材施教,"順水推舟",發展學生各自的特長,工作室學術空氣很濃厚。正當他在油畫民族化的道路上奮力前進時,"黑線專政"的帽子很快扣在他的頭上,緊接著是十年浩劫,使他的身心受到極大摧殘,以至患上癌症,於1973年1月8日,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油畫家之一,58歲的一代油畫大師、美術教育家董希文,不幸英年早逝。

董希文先生的油畫《開國大典》創作於1953年,所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氣勢恢宏,喜慶氣氛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藍天白雲,風和日麗,廣場開闊,紅旗如海,天安門城樓金碧輝煌。畫家在進行嚴謹的寫實描繪中,借鑑了民間美術和傳統工筆重彩的表現手法。作者使藍天與地毯、紅柱子、紅燈籠及紅旗等造成強烈的對比,並增加了節日的喜慶氣氛。在寫實手法的描繪中,畫家又進行了大膽的藝術加工,如透視和光影的處理都沒有嚴格地按西方寫實繪畫中的素描要求,在畫面的右側部位減去一根柱子,這些都是為了適應並強化畫面主題和總體的需要,同時也適於中國廣大讀者的審美情趣。還應該提到的是,這些作品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抒情性 。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開國大典》總體性說就是極端嚴謹的素描,飽滿而富裝飾性的色彩,線條流暢的對稱性構圖 素描和色彩在作為油畫中的主要元素在各個時期有各自的強弱地位,並不能一味的說哪一方多麼的重要,並且近現代繪畫在構圖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畫材料本身的特點可以創造出千變萬化的效果,這給了畫家很大的發揮空間。個人認為油畫的特點只能從跟其他畫種的特點對比來說明。油畫材料總的效果厚重飽滿,可以描繪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製造出豐富的機理效果,同時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澤,這些是其他畫種所不具備的特點。油畫以其特有的寫實表現力和長於以現實主義方法表現社會性題材的特點,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風格、新內容的作品,如《開國大典》畫面上,國家領導人雖只在左側佔畫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調子的紅燈籠、紅柱子、紅地毯的襯托下,非常醒目。毛澤東主席健朗魁偉的身姿處於畫面中心,也體現了領導全中國的核心之核心,並與遠方千千萬萬的群眾遙相呼應,共同為中國歷史掀開新的一頁而自豪。畫家在構圖、設色、人物等場面的處理上,體現出一個泱泱大國的氣魄和風度。

《開國大典》體現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藝術不是生活毫不走樣的“複製”,藝術的真實,不是生活的真實。藝術的表現,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

畫家在此畫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畫技法與我們民族的審美觀相適應,特別在色彩處理上,強調色彩的單純,對比強烈。紅地毯、紅燈籠、紅柱子及遠處紅旗的海洋與藍天、綠樹形成對比基調,使畫面熱烈而明快的;金黃色的菊花與藍天、白雲的對比。既點明瞭秋高氣爽的季節,又與黃色的燈穗相呼應,增強了華貴燦爛、富麗堂皇的歡慶氣氛。總之,畫中強調了物體的固有色,減弱了隨光線、環境而異的西方畫法用色法。柔進了中國畫法的工筆重彩繪畫技巧和敦煌壁畫用色的特點。畫家在描繪紅地毯時,還獨具匠心地在顏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使這幅畫成為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優秀作品。

董希文油畫《開國大典》賞析

董 希 文先生(1914-1973)浙江紹興人 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油畫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