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袁術稱帝后,文臣謀士有哪幾個?誰統領天下兵馬?

五金員工陳可為


因為袁術本人倒行逆施、僭越稱帝而又失敗的結局,手底下的人也基本隨著他的失敗被幹掉了,所以感覺就很弱也沒什麼存在感。

一、武將

1、紀靈

可以說是袁術的一號猛將了;三國演義中呂布奪取了徐州,劉備駐紮在小沛時,袁術派大將紀靈帶著三萬部隊攻打劉備,呂布考慮到若劉備被滅後,自己也會被袁術吞併,便出面為兩家求和,才有了轅門射戟這一歷史典故。

2、橋蕤

二號猛將,袁術稱帝后不久,出兵討伐陳國(大致位於曹操和袁術交界處),曹操親自前去抵禦,袁術害怕而退軍,留下了橋蕤、樂就、李豐、梁綱這四員將領陣守城池,城池被攻陷後,皆被斬殺。

3、樂就


4、李豐



5、梁綱


6、張勳

袁術到淮南後,張勳和橋蕤同被封為大將。袁術稱帝后,派了張勳、橋蕤等將領帶兵討伐徐州的呂布,不幸戰敗。

7、劉勳

曾任廬江太守,在江淮一帶很猖狂,袁術被滅後,其獨木難支而被孫策用計吞併,劉勳後來投靠了曹操,其手下有一重要謀士劉曄也因此到了曹操帳下。

二、文臣

1、閻象

袁術的主簿,勸諫袁術不要稱帝,引用周文王雖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還向殷稱臣的故事進行勸諫,卻未被採納。

2、楊弘

袁術死後,楊弘等將其眾欲歸孫策,後廬江太守劉勳截擊,轉歸於勳。

3、韓胤

袁術遣韓胤為媒,往徐州求親,以結呂布而圖劉備。

三、誰統領兵馬

袁術是總司令,紀靈、橋蕤、樂就、李豐、梁綱、張勳、劉勳為其下的個個軍團,都帶有部分兵馬。


社會皮皮豬


在《三國演義》中,袁術稱帝后,手下的武將陣容還是比較壯大的。

武將方面

演義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對袁術的手下武將進行了系統的梳理:

張勳為大將軍,統領手下二十餘萬大軍,分兵七路征討徐州。

第一路—張勳;第二路—橋蕤;第三路—陳紀;第四路—雷薄;第五路—陳蘭;第六路—韓暹;第七路—楊奉。

此外,紀靈為七路救應使,李豐、梁剛、樂就為催進使,接應七路軍馬。

文臣方面

文臣就差一點,勸他不要稱帝的主簿閻象算一個;長史揚大將出境率比較高,多次為袁術出謀劃策,是他的主要謀士。還有一位替他聯合呂布攻打劉備的韓胤,嚴格來說只是個打醬油的,算不上謀士。


在《三國志》中,袁術稱帝時,手下的名臣武將其實並不多,有記錄的只有以下這麼幾位:

大將張勳、橋蕤,以及後來他被曹操擊敗後想去投靠的雷薄、陳蘭。文臣方面,有名字記錄的只有閻象。

在三國時期,若要選一個最為喜劇的諸侯,非袁術莫屬。在各路人馬都在裝樣子“匡扶漢室”之際,實力不是最強大、地理位置四面臨敵的袁術,就因為手上有個皇室的玉璽,以及祖上“四世三公”的牛氣背景,竟然悍然稱帝。他這已經不是把自己放火上烤了,簡直是將自己高溫油炸。

有多大頭戴多大帽子。所以在演義中他死得最慘,也是咎由自取。


正史漫談


袁術(?-199年),字公路,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袁逢之嫡次子,袁基 、袁紹之弟。初為虎賁中郎將。董卓進京後以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因畏禍而出奔南 陽。初平元年(190年)與袁紹、曹操等同時起兵,共討董卓。後與袁紹對立,被袁紹 、曹操擊敗,率餘眾奔九江,割據揚州。建安二年(197年)稱帝,建號仲氏 ,但未 受人承認。此後袁術奢侈荒淫,橫徵暴斂,使江淮地區殘破不堪,民多飢死,部眾 離心,先後為呂布、曹操所破,元氣大傷,後於建安四年(199年)嘔血而死。

袁術於建安二年(197年)在壽春稱帝。《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遂建號仲氏,立 臺省等官,乘龍鳳輦,祀南北郊,立馮方女為後,立子為東宮。

此時的袁術佔據了東南的泰半領土,兵多將廣,手下文臣武將數十員,僅將《 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這摘錄如下:

《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卻說袁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急聚長史 楊大將,都督張勳、紀靈、橋蕤,上將雷薄、陳蘭三十餘人商議。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主簿閣象曰:“不可。

《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遂拜張勳為大將軍,統領大軍二十餘萬,分七路徵徐 州:第一路大將張勳居中,第二路上將橋蕤居左,第三路上將陳紀居右,第四路副將雷薄居左,第五路副將陳蘭居右,第六路降將韓暹居左,第七路降將楊奉居右。 各領部下健將,剋日起行。命兗州刺史金尚為太尉,監運七路錢糧。尚不從,術殺 之。以紀靈為七路都救應使。術自引軍三萬,使李豐、梁剛、樂就為催進使,接應 七路之兵。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袁胤將靈柩及妻子奔廬江來,被徐璆盡殺之。

1 楊大將:袁術的長史。

2 閣象:袁術的主簿

3 袁胤:袁術之侄,袁術死後為保護袁術棺材和妻子逃往廬江的路上被徐璆 殺死。

4 李豐:袁術主簿,奉命駐守壽春,城陷被殺。

5 紀靈:袁術手下大將,山東人,擅使六十五斤重三尖兩刃刀。

6 張勳:袁術大將,都督。袁術稱帝后,被封為大將軍。統帥二十萬大軍與呂布軍交戰,但是大敗而回。

7 楊奉:東漢騎都尉。楊奉原是李傕的屬下,因為對獎賞不滿而協同另一個李傕部將宋果叛變,但事情敗露,楊奉敗逃。後聯合黃巾舊部韓暹,國舅董承與前來劫駕的李傕、郭汜大戰協助獻帝東歸洛陽。 獻帝召曹操前來,楊奉與韓暹屯兵大梁,以避曹操。曹操將獻帝遷往許都,楊奉與韓暹半路截擊曹操但被大敗。 楊奉失勢,東逃投奔袁術,不久後又為呂布策反,最終因騷擾百姓為劉備誘殺。

8 韓暹:初為白波軍將領。楊奉與董承在東澗大敗於李傕、郭汜,韓暹應詔前來救駕,因功拜徵東將軍,後隨楊奉等協助獻帝東歸洛陽。 獻帝召曹操,楊奉與韓暹屯兵大梁,以避曹操。曹操將獻帝遷往許都,韓暹與楊奉半路截擊曹操但被大敗。於是隨楊奉投奔袁術,不久後又為呂布策反,最終因騷擾百姓為劉備誘殺。

9 陳紀:東漢末年袁術部將,揚州丹楊郡人,曾任九江太守。後在曹袁壽春之戰中戰敗,被曹操斬首。

10 橋蕤:袁術麾下大將,為袁術開拓地盤立下了一定戰功。橋蕤在壽春與曹操軍大戰,被夏侯惇所殺。

11 雷薄:袁術麾下部將。離開稱帝后昏庸奢侈的袁術,與陳蘭一起佔據嵩山為山賊。

12 陳蘭:袁術部下的上將,曾隨袁術攻打徐州。袁術稱帝后,以陳蘭為副將,作為討伐呂布的七軍之一,取碣石。後來陳蘭因袁術奢侈太過而與雷薄投嵩山,袁術兵敗後被二人劫去錢糧草料。

13 梁剛:袁術的部將,在壽春(今江蘇省揚州)被曹操活捉、斬殺。

14 樂就:袁術的部將,在壽春(今江蘇省揚州)被曹操活捉、斬殺。

15 孫策:興平元年(194年),孫策帶著數百人投奔袁術。在袁術稱帝以後 ,孫策在江東脫離袁術而自立。

16 金尚:兗州刺史,被袁術所殺。

袁術稱帝以後,成為了眾矢之的,不久就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三方的叛盟與打擊。首先是孫策在江東脫離袁術而自立,使得袁術喪失廣陵、江東等大片土地,勢力為之一挫;其次是呂布大敗袁術軍,在淮北大肆抄掠;再次是袁術率領部隊進攻陳國,誘殺了陳王劉寵和陳國相駱俊,曹操於是親自征討袁術,在蘄陽擒斬袁術大將橋蕤、李豐、梁綱、樂就,後來袁術準備投奔袁紹,在路上被劉備擊敗,走投無路,吐血而亡。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後人有詩曰:漢末刀兵起四方,無端袁術太猖狂,不思累世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強暴枉誇傳國璽,驕奢妄說應天祥。渴思蜜水無由得,獨臥空床嘔血亡。


七界傳奇


袁術稱帝以後文臣謀士大致分為以下:

袁術身邊的文臣武將有:

1.紀靈:山東人,袁術手下大將。劉備奉詔討袁術,袁術大怒.命紀靈起兵五十萬攻徐州。兩

軍在盱眙相遇,紀靈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首先出陣,大罵:“劉備村夫,安敢侵吾境界!”劉備答道:“吾奉天子詔,以討不臣,汝今敢來相拒,罪不容昧!”紀靈拍馬舞刀,直奔玄德。關公大喝道:“匹夫休得逞強!”迎著紀靈廝殺,大戰三十合,不分勝負。紀靈大叫暫歇,撥馬回陣,遣副將荀正出馬。關公道:“只教紀靈來,與他決個雌雄。”荀正說:“汝乃無名下將,非紀將軍對手。”關公大怒,拍馬舞刀,直取荀正,只一合斬荀正於馬下。玄德驅兵掩殺,紀靈大敗,退守淮陰河口,兩軍相拒。(第14回)袁術寫信與呂布聯合,紀靈慾與呂布將領高順夾攻劉備。劉備得知消息乘雨撤兵。(第15回)

紀靈奉袁術之命,帶副將雷薄、陳蘭,統兵數萬進攻小沛,在沛縣東南紮下營

寨。玄德只有五千兵馬,只得向呂布求救。呂布引軍也來沛縣西南一里紮寨。召玄德、紀靈到營中,申明為袁劉兩家講和,插畫戟於轅門百五十步外,以箭射畫戟小枝為令。果然一箭中的,兩家罷兵講和。袁術大怒,欲親征劉備。紀靈諫道:“若布與劉備首尾相連,不易圖也。”獻“疏不間親”之計,求呂布之女為兒媳,借呂布之手殺劉備。袁術贊同,依計而行。(第16回)

結局

袁術率七路大軍徵呂布,以紀靈為七路都救應使。由於韓暹、楊奉反戈,放火燒營,袁軍大亂。呂布殺來,正好撞著紀靈來接應,正欲交鋒.韓暹、楊奉又殺來,紀靈大敗而走。(第17回)袁術率軍投袁紹,先鋒紀靈已到徐州,玄德率軍出迎。張飛首先衝出,直取紀靈,鬥無十合,張飛大喝一聲,刺紀靈於馬下,敗軍奔走。(第21回)

3.劉勳,字子臺,琅邪人,曾任廬江太守。袁術敗亡後,其從弟袁胤率其部曲奉術柩及妻子奔劉勳於皖城。劉勳當時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受到孫策的忌憚,於是孫策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勳代為攻打上繚城。劉勳相信孫策,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各人都祝賀,但劉曄則不感喜悅。劉勳詢問,劉曄認為上繚城不易攻下,若出兵,孫策必會乘虛襲其後,到時候”是將進屈於敵,退無所歸“,反對出兵。但劉勳不聽,堅持出兵。而孫策果然從後乘虛襲擊劉勳,劉勳失敗後,於建安四年投奔曹操,任徵虜將軍,後因恃寵而驕,圖謀不軌而被誅殺。

4.張勳:淮南袁術稱帝時,封張勳為大將軍。孫策投靠袁術時,橋蕤、張勳皆對孫策甚為敬重。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術僭號稱帝,派遣使者欲與呂布聯姻,希望讓偽太子迎娶呂布的女兒。但是呂布抓住了袁術的使者,將其押往許昌。袁術大怒,於是派遣張勳、橋蕤率領大軍(號稱二十萬)攻擊呂布,但是被呂布打得大敗而還。

曹操準備發兵征討袁術,袁術聽說後,南逃淮南,留下張勳、橋蕤守蘄陽。曹操擊破斬蕤,又在下邳大敗張勳,張勳退走。

袁術死後,長史楊弘、大將軍張勳等人想去投奔孫策。但被廬江太守劉勳襲擊,將張勳等人全部抓住,並將他們的財物珍寶都擄走。

5.楊奉:漢車騎將軍。本白波賊帥,後為李傕部將。本白波賊帥,後為李傕部將。傕、郭汜交兵,奉乃將兵救傕,於是汜眾乃退。帝亦思舊京,因遣使求東歸。以奉為興義將軍。汜等並侍送乘輿。汜遂復欲脅帝幸眉阝,定、奉、承不聽。張濟與楊奉、董承不相平,乃反合傕、汜,共追乘輿,大戰於弘農東澗。承、奉軍敗。承、奉乃譎傕等與連和,而密遣間使至河東,招故白波帥李樂、韓暹、胡才及南匈奴右賢王去卑,並率其眾數千騎來,與承、奉共擊傕等,大破之,斬首數千級,乘輿乃得進。董承、李樂擁衛左右,胡才、楊奉、韓暹、去卑為後距。傕等復來戰,奉等大敗,死者甚於東澗。帝出東關,楊奉亦出屯梁。乃以奉為車騎將軍。韓暹因罪投奉。楊奉、韓暹欲要遮車駕,不及,曹操擊之,奉、暹奔袁術,遂縱暴楊、徐間。明年,左將軍劉備誘奉斬之。


寧靜致遠一明志淡泊


相對於袁術,大家可能對袁紹更為熟知些,因為他和曹操的那場官渡之戰,實在是太有名了,經典的以少勝多戰役,成就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別看袁術在《三國演義》後期名不經傳,前期的諸侯割據戰中,他可是數一數二的大勢力。



袁術的地盤有多大,相信大家心裡也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以為他就只有壽春那塊小地方,其實不然,袁術稱帝的時候,他的地盤大致範圍是西至汝南,北至沛國,東至廣陵,南至會稽,大概八個郡左右的領土,約有一個半州。可別小看這一個半州,其中的南陽、汝南分別是東漢的第一大郡和第二大郡,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錢糧充足,一個郡的收入堪比一個州。有錢了才可以大量招兵買馬, 有兵馬了自己的腰桿子才硬,這也是袁術敢稱帝的原因,誰叫咱有錢呢,是不!

經濟的問題妥了了,兵源和糧源的問題也妥了,但打仗光有錢還不夠,還需要啥呢,當然是文臣武將了,所謂“千軍易得,一將 難求”,這種人才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袁術僭號的時候手底下到底有多少猛將謀士呢?首先第一個出場的肯定是紀靈啦,相信這位老兄大家應該不陌生,當初袁術要打劉備,又怕呂布插手,就提前派紀靈前去交涉,呂布考慮到唇亡齒寒,於是就給紀靈上演了一出“轅門射戟”的好戲,不動干戈地把這場戰爭給化解了。那這位紀靈將軍的實力如何呢?小說和史書上並未有太多的記載,但袁術能把幾萬軍隊交給他,說明他還是有些本事的!



除了紀靈,其他大家可能很少聽過。袁術手下還有四員將領,分別是橋蕤、樂就、李豐和梁綱。袁術被曹操和袁紹的聯軍打敗後,就退守到淮南一帶,佔據了揚州當做駐地,並封橋蕤為大將,統帥諸軍。公元197年,袁術稱帝,為顯國威,出兵討伐陳國,可這陳國又位於曹操邊境,曹操當然不能坐視不管,親自去前線指揮,結果大敗袁軍,這四位將領也在城池被攻陷後,為曹軍斬殺。袁術還有 一位將領是張勳,也被任命為大將軍,出兵討伐呂布,不過他打不過呂布,只能狼狽逃回。



說完了袁術手下的將領,我們再來看看他帳下的謀士。有一個叫閻象的謀士,在袁術軍中擔任主簿,據《三國志》原文記載,袁術想要稱帝,主簿閻象進曰:“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大概意思就是說,周文王有天下三分之二,都沒有稱帝,而漢室雖然衰弱,也沒有殷紂那麼殘暴,簡單說就是時機還未成熟,民心還未歸順,萬萬不可稱帝。可惜袁術不聽,最終導致被群雄群針對,當了一個鮮活的靶子,帥不過三秒。至於其他的文臣還有:楊弘、韓胤等,史書並未有太多記載,韓胤曾出使呂布,楊弘任職長史。

相比袁紹和曹操,袁術手下的將領勇猛不及顏良、文丑,統帥不及曹仁、夏侯淵,論實力只是一般般,他哪來的自信稱帝,估計也就 仗著自己有錢吧!


文化百說


袁術和袁紹當時的實力還是相當強大的,畢竟袁家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手下的統兵大將和智囊有哪些人呢?紀靈是第一武將,他還是可以和。劉備周旋一下的,甚至還是可以和張飛過幾招的,不過他在呂布面前的表現實在是太差勁了,呂布像提小學生一樣提著他。可見他的戰鬥力和呂布相比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的,

不過他在袁術手下也算是第一大將了,袁術可以把3萬軍隊交給他,可見他的地位還是不錯的。

袁術手下還有四大將軍,分別是,橋蕤、樂就、李豐、梁綱,這些人基本上都被斬殺了,戰鬥力實在是太不差勁了,不值一提,


而手下的文臣顯然也是不夠看的,閻象是第一位。他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反對袁術稱帝。但是袁術卻不知道自己的斤兩,否認了閻象的建議,最終被其他的諸侯聯合擊敗,死的時候想喝蜜水都喝不到。

除此之外他還有兩個叫做楊弘、韓胤,也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這樣的文臣武將班底想稱帝,實在是作死的表現。


奇葩歷史大觀


袁術字公路,袁家的嫡長子,佔據了淮南富庶地區,手下文臣武將,兵精糧足,但促使他稱帝的原因我認為就是他佔據了玉璽,封建社會講究,當國者沒有玉璽是得不到天下人的認可的。屬於得國不正。只是他沒想到忠於漢室朝廷的人太多,最終搞得土崩瓦解,身死國滅。從稱帝那刻起,就是往作死的路更進一步。


用戶1209782081930


袁術的謀士主要是閻象、袁渙、楊弘等,手下大將主要是紀靈、孫堅、張勳、橋蕤等


張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術麾下的重要將領,袁術稱帝后的大將軍,統帥二十萬大軍。


文忠2620



武將能稱得上姓名的也就紀靈、橋蕤、樂就、李豐、梁綱、張勳、劉勳

文臣的話:閻象、楊弘、韓胤

袁術手底下的文臣武將,可能真的由於倖存者偏差,因為袁術本人倒行逆施、僭越稱帝而又失敗的結局,手底下的人也基本隨著他的失敗被幹掉了,所以感覺就很弱也沒什麼存在感。

袁術坐擁淮南,比較富庶,據三國演義記載其兵馬超過二十萬(因為袁術分七路討伐呂布時就是二十萬大軍),算得上是兵精糧足,但尚沒有席捲天下的資本。首先袁紹,坐擁河北四州,實力強過袁術。其次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執天下牛耳。剩下如劉表劉焉等一方諸侯也足矣與袁術抗衡。

武將方面能拿的出手的只有一個紀靈,能和關公戰三十合但氣力不加,後來被張飛十合捅死。算不上一流武將,但也有點實力。

謀士方面還真沒有什麼著名的。有一個勸阻袁術稱帝的謀士叫閻象,引用周文王典故,但袁術不聽。此人算是有點先見之明。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888


作為歷史愛好者,我認為:袁術作為三國時期的一方諸侯,除了身世顯赫,個人能力弱爆了,袁家四世三公,袁術作為袁家嫡子,擁有最優勢的資源和地位,混了還不如庶出的兄弟袁紹。

袁術麾下沒有特別厲害的謀士和武將,不知他哪來的勇氣稱帝,如果是一代雄主,一定能籠絡一批名士、名將尾隨,再看袁術麾下,真不認識幾個。

孫堅、孫策父子,一開始是袁術麾下的武將,孫策大概是不會效忠如此庸碌之人,放走孫策就是放虎歸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