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紅旗渠勞模

巍巍太行山,千峰壁立,萬壑縱橫,風光壯美,套用現在的導遊詞,有雄奇險秀之稱,然而,早年間,林縣人卻無暇顧及這些美景,乾旱貧瘠的土地,收穫的糧食卻難以養活自己,吃水,也要到遠處去挑。和周邊縣市比起來,林縣的降雨量並不少,然而西高東底的地形,卻無法留住雨水,特殊的地理構造,使得打井也十分困難。

合澗鎮小寨村的“荒年碑”記述清光緒三年旱災的悲慘情景:……回憶凶年,不覺心慘,同受災苦,山西河南,唯我林邑可憐……人口無食,十室之邑存二三……食人肉而療飢,死道路而屍皆無肉,揭榆皮以充腹,入莊村而樹盡無皮,由冬而春,由春而夏,人之死者大約十分有七矣……”

上世紀六十年代,林縣人民為改變貧窮落後面貌,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十萬大軍走上太行,重新安排林縣河山,引漳入林,“寧願流血,不願流淚”“寧願苦戰,不願苦熬”,用一錘一釺一雙手,在太行山的絕壁之上書寫了一部“戰太行”的歷史傳奇,十年流血奮戰,雖然風餐露宿,吃糠咽菜,食不果腹,但是他們任然高舉紅旗,意氣奮發,用自己的無悔青春與汗水,劈山鑿洞,遇溝架橋,鰲戰寒暑,讓漳河水改道穿山,在百里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築成長而氣如虹,行如龍,美如畫的宏偉工程---紅旗渠。

走過渠源,彷彿看見當年修渠的英雄林縣兒女,喝一口燒酒,跳入尚有冰碴的漳河,挽成一堵人牆,堵住水流,讓渠首大壩儘快合攏。走過鴴鵡崖,號稱老鷹都飛不上去的地方,幾百米的渠道,紅旗渠81位烈士,就有16位犧牲於此。烈士的英靈已經化為高山,化為大渠,化為藍天雲彩,默默注視渠水流淌50餘載。天造山,人造渠,正是這十萬犧牲和活著的林縣兒女,奉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才修成了盤繞太行的這條大渠。

青春無悔,太行為證,碑就是山,山就是碑,大渠就是史冊,十萬林縣兒女的豐功偉績,早已鑲嵌融入太行,他們鑄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之魂。一錘一釺幹革命,最高的成就屬於勞動者。紅旗渠,一渠幸福一渠糧,它來自於勞動者一寸渠道一寸血,一滴渠水一滴汗的奉獻。

紅旗渠總乾渠和三條幹渠通水,共選出勞模759名,其中特等勞模43人。歷史,是人寫的,但大多數人不會被寫進歷史,除了如明星般存在的勞模外,更多的勞模,走下領獎臺,就融入人群中,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讓我們遙不可觸。每個勞模都是一段歷史,是一本書,如今他們都已進入耄耋之年,每位勞模的去世,都猶如一本史書被掩上,再也不會打開。歷史不能忘記,後人不應忘記。

出於對紅旗渠勞模們的關懷,尊敬和愛戴,也出於對歷史的搶救,林州市紅旗渠灌區管理處於2018年開始對通水當年表彰勞模進行生存數量統計,調查和採訪,用圖片和文字記錄他們的生活狀況,給林州的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資料。在五個多月的採訪中,他們親眼目睹了當年氣吞山河的修渠勞模們,如今已是老態龍鍾,風燭殘年,鬢染霜發,有的勞模身體狀況不好,無經濟來源,生活困難,有的癱瘓在床,他們大多生活在偏遠農村,但他們淳樸善良,無慾無求。談起當年修渠往事時,他們個個情緒激動,精神振奮,彷彿又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歲月無情,逝者如斯,修渠勞模是‘即將消失的群體’,以當年43位特等勞模為例,如今在世的僅有五人,幾個月後,在採訪到的82位勞模中,需要補拍照片時,又有7位過世,真使人感嘆歲月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奈。

在走訪過程中,勞模董五金在生活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對來訪人員熱情有加,在修渠工地奉獻十年的他,曾在工地擔任石匠,瓦匠,木匠,如今他依然毫無怨言,雖然他家徒四壁,居所斷壁殘垣,簡陋的幾件鍋碗炊具,讓人無法想象老人是怎樣生活的?雖然有低保,但年邁獨居的老人已經無力收拾自己的居所,老人孤獨無助的木然神情,用顫抖乾枯的雙手捧出五個紅棗,招待來訪者,讓人記憶深刻而心痛.

寄養在養老院的甲等勞模李成興,輸著液為來訪者唱了一曲修渠工地上經常唱的一首歌,讓大家心酸落淚,幾個月後,需要再補拍照片時,老人已經過世。歌聲猶在耳,英雄已逝去,又一本史書詩掩上了。

一朝紅旗渠上灑血汗,終生便為紅旗渠上人,英雄已老,但他們對紅旗渠的情感牽掛不變。紅旗渠勞模生命有限,紅旗渠精神永恆。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他們的名字被圈上了,幾個月後,需要補拍照片時,這七位勞模已經過世。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致敬------紅旗渠勞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