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塔、倫敦橋、倫敦塔橋,你分清楚了嗎?

倫敦塔

倫敦塔,是倫敦三大地標性建築之一,歷代君王都在此留下了自己的手筆。亨利八世極富創意地給周圍的角樓“戴”上了穹頂;1715年所有窗戶都被擴大。在英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建築大師克里斯朵夫·懷恩(1632-1723)更是將白塔徹底改建,倫敦塔如今的面目便出自懷恩之手。

不過有意思的是,原本是皇家居所的倫敦塔,到後來卻以幽禁、處決王室成員及改治犯聞名。

實際上,從功能上說,在將近千年的歲月中,倫敦塔曾經是保衛或控制全城的堡壘;也曾是舉行會議或簽訂協約的王宮;在歷史上還充任過造幣館、觀象臺、動物園等,曾經有幾年,動物園內豢養著從野外捕來的野生動物,供國王們遊獵尋趣。但是,使倫敦塔名氣大增的,還是它的陰暗詭異和大量與之相關的政治謀殺。

在相當長的時期裡,倫敦塔的主要功能猶如壁壘森嚴的監獄,這裡隱藏著英國王室血腥、暴力的宮廷鬥爭,成為監禁國王、政敵的囚室和處決囚犯的刑場。

亨利八世,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國王,似乎是英國國王中最喜歡在倫敦塔裡處決犯人的。在他繼位的第二天,便將享利七世的兩位主要稅收官關進了倫敦塔,此後又把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烏托邦》的作者托馬斯·莫爾囚禁在倫敦塔內達15個月之久,最後於1535年7月把他送上了斷頭臺。

亨利八世的王后凱瑟琳,本來是他的寡嫂。他們雖然生過兩個兒子,但都夭折了,他便以自己無嗣為理由,從1527年起不斷提出與凱瑟琳離婚。不過,因為當時國王離婚必須經過教皇的許可,而羅馬教皇說什麼也不同意他離婚。有幾名英國教士也對他的離婚堅決抵制,結果教士們都被關進倫敦塔,隨後被處決了,其中包括曼徹斯特的主教聖約翰·費希爾,他的罪名是叛逆罪。

倫敦塔、倫敦橋、倫敦塔橋,你分清楚了嗎?

荒唐的是,凱瑟琳死後,亨利八世再婚後僅僅幾年,就把自己的新王后安妮送進了倫敦塔。1533年6月,安妮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正式加冕為王后。9月,安妮生了一個女兒,亨利八世看到是個女孩,深感失望。後來,有人流傳說安妮的左手有六個指頭,是女巫的標誌。1536年,亨利八世以通姦和亂倫罪名判處安妮死刑。行刑前,安妮王后請求用劍刺死她而不要用斧頭砍死她,亨利八世滿足了她的這一要求,專門派人到法國找來了最好的劍手。安妮臨死前平靜地對她的朋友說:“我很高興保全了我潔白的脖子。”不少歷史學家認為,安妮不大可能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她只是個犧牲品。由於有的人認為安妮是冤枉的,後來的倫敦塔裡便有了安妮幽靈的傳說。據說,安妮死後,她的陰魂經常在倫敦塔裡的草坪上出現,嘴裡唸唸有詞,似乎在訴說她的冤情。有個祭壇也是她的陰魂時常顯現的地方。

當時,沒有人知道安妮留下的3歲女兒伊麗莎白日後成為了英格蘭歷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伊麗莎白一世,統治英國長達45年。

在倫敦塔的血腥之塔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傳說是關於愛德華五世的,在愛德華四世病逝後,他的王位本應傳給新的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五世,可是,當時這位英格蘭王子只有12歲。根據國王的遺囑,由他的叔父攝政。沒想到他的叔父為了篡奪王位,便將侄子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囚禁於倫敦塔中。隨後,這兩個王子就不明不白地消失了,他們究竟在倫敦塔裡關了多久,外人始終無從知曉。據說,這兩個王子是被悶死在倫敦塔裡的。1674年,人們在倫敦塔中果然發現了兩具小孩的屍骨,有人認為這就是愛德華和他年幼的弟弟,並稱他們為“寶塔內的王子”。

這兩位王子之死的謎團是英國曆史上調查時間最長的謀殺案例,到現在也沒有破案。如今在血腥之塔裡,不僅有這個事件的詳細解說,而且還專為遊客設了一個投票用的按鈕,請遊客自己判斷誰是殺害愛德華五世的真正凶手。

不過,當我裝了一腦子血腥的故事,小心翼翼地走進倫敦塔的院落時,卻發現那個院子並不陰森可怕。穿著紅色制服的年過半百的士兵悠閒地和遊客一起在石頭院子裡散步,草坪上許多黑色的渡鴉跳跳蹦蹦地玩耍。院子中間的白塔,其實是一座白色的小樓,樣子很體面,裡面只是一些舊時的盔甲和圖畫。血腥之塔南鄰泰晤士河,裡面更是空空蕩蕩,那裡樓梯狹窄,人們只能逐個上下,感覺很像在參觀某個破敗貴族的舊居。

倫敦塔、倫敦橋、倫敦塔橋,你分清楚了嗎?

在倫敦塔的大院子裡,大家真正趕去觀賞的,是院子北側1994年落成的珍寶館,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當年曾親自為珍寶館的落成典禮剪綵珍寶館中,除了各個王朝、歷代國王的標誌圖案外,都是象徵著英國王室權力和富貴的珍寶。在大廳裡厚厚的防彈玻璃櫃子中權杖、王冠比比皆是。這裡所展出的珍寶的歷史都不是特別長,都沒超過500年。因為,1649年英國革命領袖奧利弗·克倫威爾把此前的皇家珠寶付之一炬了。

當然這裡也有不少真正的稀世寶貝。其中於1838年為維多利亞女王制作的“帝國王冠”,上面鑲有3000多顆寶石,是世界聞名的皇族珍品。此外,還有一支國王的權杖,嵌有一顆1905年在南非發現的、重達530克拉的大鑽石,據說這是世界上加工製作的最大的鈷石了。在這樣的珍寶面前,人們難免要駐足觀賞,為了避免遊人過度停留,在長方形的玻璃櫃子的兩側,居然安裝有電動的滾道,供遊人站在上面,由滾道拉動參觀。這樣,每個遊人在展示櫃前停留的時間就都是相等的,要是真想多看兩眼,就只能重新排隊,再上滾道,信計這也是世界少有的景觀了。

整個倫敦塔所傳遞的信息是比較陰鬱和神秘的,即使皇家的珠寶展也是莊嚴有餘,連人們站在旁邊仔細看的時間都被限制。但是有件事很人性,就是珠寶館入門處的電影短片,那是當今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盛典時的錄像。年輕的女王接過權杖,盛裝端坐進馬車,稍顯緊張地接受萬民的歡呼。她的母親愉快地站在高處觀看,驕傲之情溢於言表。儘管電影中一再表示,播出這個影片是為了說明女王登基時的珍寶都在館裡收藏,但製作得感情充沛,影片中萬眾歡呼的效果令我很受感染。所以我覺得,這是參觀倫敦塔的過程中所能見到的最生動的一幕。

然而,倫敦古蹟眾多,就連倫敦塔兩側的兩座橋都是舉世聞名的地方。參觀倫敦塔,絕不能錯過這兩座橋。因為許多人都很困惑為什麼它們不是世界文化遺產。

倫敦塔、倫敦橋、倫敦塔橋,你分清楚了嗎?

倫敦橋

倫敦橋貌不出眾,卻始建於公元50年。1041年,為了抵禦丹麥軍隊的入侵,英格蘭國王下令燒橋。於是誕生了一首“倫敦橋要塌了”的兒歌,代代相傳,這旋律甚至飄洋過海,很多中國人都會哼幾句“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Falling Down”,卻不知道,這倫敦橋在歷史上不知道塌了多少次,又重建了多少次,僅僅是特大火災的記載就有兩次,1212年或1213年,大火同時從橋的兩頭燒起,很多人被困在中央,據說導致了3000人死亡。1633年的一場大火又將一半的橋樑燒燬。

到了18世紀末,經歷了風風雨雨的倫敦橋已經不堪重負,於是1799年,一場設計新橋以取代舊橋的競賽就此展開,最終,一座優美的五拱石橋屹立在原橋址西邊100英尺處。這座新倫敦橋由工程師約翰·雷尼設計,由其子(與其父同名)督造,歷時7年在1831年落成,橋由花崗岩建成。1902年至1904年期間,為了緩解倫敦交通擁擠這個老問題,曾對橋樑進行加寬。不幸的是,加寬後的橋身令橋基難以承受,人們後來發現倫敦橋以每年1/8英寸的速度下沉。

不過,如今我們看到的橫跨在泰晤士河上的倫敦橋卻是另外一座,它建於1967年至1972年之間,在橋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倫敦橋”的字樣,不過新橋是座相當乏味的水泥橋,有三個跨度。它也許更結實,更實用,除此之外,幾乎沒什麼特點,和舊倫敦橋無法相比。

而雷尼父子設計和建造的“老”倫敦橋則在1968年以246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企業家羅伯特·P·麥卡洛。但是,麥卡洛拆走的倫敦橋顯然失去了原來的功能,成了擺設,而今天的水泥倫敦橋又不是文物,顯然它們都失去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資格。倫敦橋只剩下一個名字,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一個符號了。

倫敦塔、倫敦橋、倫敦塔橋,你分清楚了嗎?

倫敦塔橋

倫敦塔橋是泰晤士河上最著名,也是最壯觀的橋樑。倫敦塔橋分上、下兩層,上層橋身由4座塔形建築連接著,兩座主塔高42米,因此從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主塔之間高高的上層橋面是專門供行人過橋設計的人行道;而下層比較靠近河面的是可以開合的吊橋,平時供車輛通過,當有巨輪通過河面時,下層橋面吊口放行卻完全不妨礙上層的行人同時過。建成初期,因為船隻過往頻繁,塔橋的下層橋面一天要吊起50多次,現在到倫敦的大型海輪多在倫敦港停泊,因而橋面的升合一天也難得見一次了。而塔橋上層的人行道的命運更是令人驚訝,在20世紀初期,塔橋的人行道成了小偷和妓女聚集的地方,為了安全起見,從1904年起,上層橋面不再允許行人通行。如今成為了專供遊客參觀的塔橋博物館,原來設計中的行人優勢完全不復存在,行人只能在下層橋面上,與車輛同止同行了。

不過,由於塔橋起落次數的大幅度降低,這點遺憾已經幾乎無人提起,相反,如果哪位遊客在過橋的時候趕上了罕見的吊橋起落,多半會像中獎一樣高興呢。

這座塔橋為什麼不是世界遺產,我猜測大約和它的太年輕有關,倫敦塔橋雖然看上去造型古老,其實卻是在1886—1894年間修建的。在倫敦這樣羅馬時代就已興起的城市裡,剛過100歲的年實在太小了·。

倫敦塔、倫敦橋、倫敦塔橋,你分清楚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