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仿黃公望山水 作者王時敏


他是明末清初的畫家。初名贊虞,字遜之,晚號西廬老人。他是首輔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的獨子。他在崇禎初以蔭官太常寺卿,故被人稱為“王奉常”。他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他的畫在清代影響極大,王翬、吳歷及其孫子王原祁均得其親授。他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與王鑑、王翬、王原祁並稱四王,外加惲壽平、吳歷合稱“清六家”,他就是太倉的王時敏。

最傾心建造西廬園

王時敏的大時代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如今的太倉西廬園


城西門外六七里有一片“古木青波相映,芳草鮮花蔥籠”的綠意蔥蔥的公園——太倉西廬園,是明末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晚年歸裡所築的田園式別墅,是當年王時敏與諸多畫家聚會、賦詩、作畫的地方。西廬園幾經沉浮,它的足跡已被歷史掩埋。2004年為再現其往日風雅風貌,西廬園被重建。

據《西廬記》記載:“西廬者太倉王奉常遜之之別墅,在西門外,人田錯互;豆籬映望;內有農慶堂、稻香庵、霞外閣、錦鏡湖西田諸勝。”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官宦世家長大的王時敏,祖父王錫爵是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家族富於收藏,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父親王衡1601年舉會試第二,授編修,是詩文俱稱的名家。他擅長書法,研習顏真卿、蘇東坡。王時敏的兒子王掞官至清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長孫王原祁官至清翰林院掌院學士、戶部左侍郎,也是一位山水畫大師。王時敏家族都以《春秋》學應舉起家。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杜甫詩意圖 作者王時敏


王時敏23歲時,生母周氏對他說:“吾家三朝袍笏,兩世絲綸,兒念家聲,豈忍虛就門蔭。但兒獨身當戶。又素羸弱,門內門外事輻輳填委,何暇攻苦下帷?”勸說王時敏放棄科舉,接受隨祖父德業而來的恩蔭,走上了仕宦之路。王時敏為官十年後奉詔出使中州事畢,于歸家途中作《自警文》,文中充滿了對官場勾心鬥角與稍不小心即朝不保夕之戒慎恐懼。但身處官場,他不得不迎合當時並不如意的官場環境。唯一能讓王時敏解脫彷徨內心困擾的辦法就是求助於山水畫。他自題《仿古山水圖冊》中寫道:“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在明代有個趨向,畫家都喜歡造園,有了錢就買宅子,買了宅子就在宅院後面弄花園,像文徵明、沈周都很擅長造園,但王時敏最擅長,因為他家產比他們要大,園子佔地面積也更多。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仿王維江山雪霽 作者王時敏


在王錫爵死的時候把他最好的園子——南園給了王時敏,王家的很多房產也是由王時敏繼承。他在中年時擴建了祖父留下的南園,南園原是王錫爵種梅花的,還沒有太多的經營,也沒有蓋很多的亭臺樓閣,王時敏就建了繡雪堂、潭影軒、香濤閣等,這些地方都是他寫詩、作文、會友的場所。

1620年,王時敏擴建了東園,當時園子的面積很大,裡面建了許多的園林建築。造園不僅要種植物、造橋,還要有亭臺、有樓宇、有活動的場所,這些設計都是王時敏親自操作的。王時敏造園的特點是“疊石穿池,亭臺竹樹,頗堪遊賞”並疏密有致。王時敏擅長造園,對他的繪畫也很有影響,最傾心的是他晚年建造的西園,他花了四五十千金在裡面建了很多廳堂,是他晚年作畫的地方,《西廬畫跋》、《西廬遺稿》都在這裡完成。

追逐幻夢般《秋山園》

王時敏的大時代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王時敏25歲像 作者曾鯨


明代末期畫家曾鯨畫過王時敏25歲的肖像,從畫中可以看出王時敏很聰慧,但是身體單薄。事實上,王時敏一生雖然長壽,但是身體一直不好,正因為身體不好,他一直很注意,反而倒長壽了。他年老時的肖像和年輕的時候模樣還是一樣,很瘦,只不過添了皺紋而已。王時敏平時出門不是很多,也出過遠門,但是大多數時間是在家裡。他的身體狀況比較差,常常熬中藥,那個時候出門要麼就是坐船走水路,要麼就是走旱路坐轎子,對王時敏來說出門要常熬藥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一副擔子要挑他用的東西,一副要挑藥罐、藥具和中草藥,走到哪裡都要吃藥,很是不方便。所以,他不能看到三山五嶽跟身體不好有關係。

王時敏畫山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畫譜裡面的山,主要是黃公望的山水,他學了很多黃公望畫山的手法,然後又學了他老師董其昌畫山的手法。董其昌曾經畫了類似於《集古樹石圖》的畫卷給王時敏,讓王時敏臨摹用,王時敏畫得很多的樹都來自於這裡,董其昌告訴他樹的結構、主幹、支幹、分支和怎麼加葉子,這個樹譜有他的一套獨特的表現手法。王時敏的樹都來自董其昌的本子,比較一下他跟董其昌的畫,董其昌畫的古樹生長得很自然,雖然有些扭曲,但王時敏的古樹就不如其自然。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惲南田《記秋山圖始末》原稿


董其昌年長於王時敏三十餘歲,兩人有四世之交。王時敏的父親王衡與董其昌、陳繼儒都是好朋友。董其昌認為生平所見的黃公望最好的畫作是《秋山圖》。王時敏就問董其昌要了介紹信,還帶了錢和書,去潤州看《秋山圖》,他想把畫買下來。但到了這家人門前卻看到一片荒涼,院門深鎖,院子裡面雜草叢生。他就覺得奇怪,這個地方哪裡像收藏黃公望名跡的所在?過了不久,這家的僕人把大門打開,把黃公望的《秋山圖》拿出來給王時敏看,“一展示間,駭心動目”,王時敏對這張畫的感覺非常強烈,他看出來黃公望企圖用藍綠色調來寫叢林、紅葉,非常綺麗。

王時敏既然看到這張畫,就變得食不知味、神舍無主。第二天他找了個說客帶了很多錢去買這張畫,但主人說這是他很愛的一幅畫,不出讓。王時敏就等著,覺得將來總有一天會賣的,於是那天就回去了。之後又一次經過那裡,他想去看畫,而畫主人出門了,僕人根本不給他看,更別說買到畫了。幾年之後,他對王石谷說,“你知道《秋山圖》嗎?”於是就講了自己這個故事,王石谷聽後也很動心。他請王時敏寫介紹信想去看《秋山圖》。因為王時敏介紹的時候繪聲繪影,而且把這張畫講得太好了。於是,王石谷就決心去找。但是,最初收藏畫的主人早已過世,所以王石谷到處尋找。最終,打聽到這幅畫在吳三桂的親戚王長安的家裡。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晴嵐松風圖 作者王時敏


王石谷約上王時敏到王長安家去看畫,王長安知道王石谷是很有名的畫家,把家裡收藏的銅器、法書、名畫都拿出來。那一天,王石谷看到被掛起來的《秋山圖》後,反而有點失望。他覺得畫沒有像王時敏對他講的那麼好,也沒有讓他驚心動目的感覺。不久,王時敏的船也到了,王時敏先把王石谷叫來,問他看了沒有,那張畫怎麼樣。王石谷說這張畫不怎麼樣啊。但是勸王時敏去看的時候不要說不好,主人會傷心。過了一段時間,等到王時敏看完了畫,主人希望王時敏叫好時,卻也沒有聽到一個好字。

摹古開創“婁東畫派”

王時敏的大時代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仿各家山水冊 作者王時敏


王時敏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這與董其昌的教導分不開,在他日後的不斷積累研習中,漸漸形成“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他力追古法,刻意師古,作畫無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時敏摹古人畫,形體、樣式甚似,但與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源於他們精神氣質迥異。王時敏習古人筆法時,更嚴謹、更認真、更規矩,相對來說作的畫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時敏將清初山水畫的臨古之風發揮到了極致。他的《山水》扇面雖是臨古之作,但又能集眾家所長,渾然一體,畫得很有味道。

他早年均按宋元古畫原跡臨寫而成,筆墨精細淡雅,已見臨摹功力。早、中期的畫,風格比較工細清秀,如37歲作的《雲壑煙灘圖軸》,幹筆溼筆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黃公望而雜以高克恭皴筆,具有蒼渾而秀嫩的韻味。42歲時的《長白山圖卷》,則用筆細潤,墨色清淡,意境疏簡,更多董其昌筆韻。至晚年,畫風更多蒼勁渾厚之趣。如84歲的《山水軸》,峰巒數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乾溼濃淡相間,皴擦點染兼用,形成蒼老而又清潤的藝術特色。


王時敏:“每當煩懣交併,無可奈何,輒一弄筆以自遣。”


仙山樓閣圖 作者王時敏


王時敏的山水畫其臨古水平之高,令人生嘆。暫且不論他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地位如何,單其“一意摹古,反對創新”的思想就對後來中國畫的發展“影響深遠”。《仙山樓閣圖》是王時敏為友人之母70壽辰而作。畫面上峰巒疊嶂,林木蔥鬱,流泉曲繞,長松挺立。山谷中點綴著茅亭草舍,環境清幽。圖中煙嵐起伏,雲霧環山,增加了畫面的高遠感與深遠感,同時產生虛實對比,使全圖籠罩在朦朧飄逸的氛圍之中,宛若仙境。《南山積翠圖》畫面佈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雋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作品淡雅溫潤,工整精細,清潤有餘而蒼茫不逮。他不僅以古法進行創作,而且還將它作為評判作品的標準。

王時敏的傳世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圖》、《層巒疊嶂圖》、《雅宜山齋圖》等,並著有《西田集》、《疑年錄彙編》、《西廬詩草》等。王時敏兼工隸書,榜書亦負盛名。王時敏的出現,為“婁東畫派”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併成功開創了“婁東畫派”。王時敏的作品在立意、佈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畫海中是一朵瑰麗的奇葩,永不凋謝。同時以他為首的婁東畫派聲勢浩大、左右藝林,在整個清朝畫壇佔有統治地位,為後人敬仰。並把他與王鑑、王翬、王原祁合稱為“四王”;再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六家”。同時,以地域劃分,把“四王”中的太倉人王時敏、王鑑、王原祁及其傳人稱為“婁東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