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但在信宜市懷鄉和池洞鎮卻有一怪,河在山上繞,人住山腳下,屋背半山上懸著一條河,依山而繞,蜿蜒而行,遇溝過橋,遇嶺穿洞,穿聽起來很炫,實地看到則心懸。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跨溝過坑 飛越對岸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依山而建 繞山而行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穿山過洞 一往無前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在信宜市懷鄉墟的東方有一條河,名字叫黃華河,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就已存在的自然河流,發自於廣東第二、粵西第一高山大田頂,沿著山谷窪地流經大成、白石、洪冠、懷鄉和硃砂等鎮,從廣西岑溪水紋鎮後進入珠江的西江支流。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南黃華河流經大成和白石鎮,北黃華河流經錢排和洪冠鎮,南北兩支流於懷鄉鎮大仁村與洪冠鎮藍村交界叫合水的地方合二為一。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而在懷鄉鎮大仁村山心自然村、洪冠鎮藍村白枚自然村和白石鎮扶龍村芹菜塘自然村三地交界的南黃華河段,經人工築壩截流又引出一條盤懸在雄山峻嶺半山腰之上的人工天河,這條天河流經懷鄉和池洞鎮,經東鎮鎮流入尚文水庫後,再繼續輸送到水口、鎮隆和高州的潭頭等多個鄉鎮,惠及千家萬戶。這條天河有很多名字,僅在懷鄉當地就有懷鄉天河、懷鄉運河和懷鄉水利等叫法;茂名和信宜等官方文件和報道自1963年至今則一直叫懷鄉引水工程,儘管工程已經完成了幾十年;民間知識界還有叫北水南調和南粵紅旗渠的等等。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在信宜城區和懷鄉墟鎮工作、學習、生活和留宿過的人都應飲用過天河水,因為信宜水廠和懷鄉水廠的水都引自天河,天河沿途的城鎮村莊的農業灌溉和工程建設更離不開天河水,儘管天河水養育著一代又一代信宜人,也許因為名字的不統一和宣傳認知不足等原因,知道她存在和來龍去脈的人,尤其80後的年輕人並不多。筆者本人儘管生於天河引水源頭附近,自小上學趁圩、探外婆省親戚也常行路經過多處天河段,但對天河的徑流軌跡也不甚瞭解。於七十年代末在讀半耕讀的時候,就聽老師和大人說,天河水從山心輸送到池洞扶參發電的,學校電燈照明就是扶參電站發來的電,但扶參在哪個角落並不知道。後乘車去縣城讀書路經池洞中學附近207國道,看到河邊那個水電站,還誤認為是扶參水電站。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幾乎每個隧洞口前都有一個日常工作管理站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依稀記得以前叫水利站,現當地民眾也仍叫水利站。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在地霄管理站前分流到懷鄉墟鎮用水的支渠。

今年國慶假期,又回鄉一趟,仔細端閱了信宜的衛星地圖,尤其對老家周邊的地方進行反覆察看,明顯地發現一條如長長的蚯蚓綿亙蜿蜒在群山半腰之上的痕跡,概覽貌似長城,粗看似路非路,細看驚現是一條河,河水河堤清晰可見。群山疊巒之上的河?由此引起了筆者興趣。其後,進一步查看和實地考察,原來是信宜天河徑流軌跡。通過此次衛星地圖與實地的結合,並走訪了一些當年參加天河開挖的建設者,大體弄清了天河的來龍走向和沿途情況。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注:因明渠遇雨天常崩塌,現擬打通懷新至雲羅、雲羅至山心的隧洞。打通後將是信宜境內最長的隧洞,其中山雲隧洞就有3150米。但因地方配套資金遲遲不到位,工程自2004年8月開工以來,斷斷續續,十多年了,僅完成工程量的60%左右。打通後,大仁山心至懷新橫茶的明渠將縮減20公里。)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懷鄉雲羅渡槽,又叫雲羅天橋,是整條天河干渠中最高最長的一座渡槽,槽面離坑底有70多米,長110多米。據說當年全用手工吊裝而成,而整條天河就有數座這樣大型的天橋,可想當年建設的艱辛,工程的偉大不言而喻!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在天河水的滋潤下,當年的旱瘦荒地早已變成了旱澇保收的豐產良田。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懷鄉支渠與暗管相接的地方,自六七十年代開始就是原懷鄉電站、輾米廠、懷鄉墟中小學以及政府事業單位引水暗管的接頭。現也是懷鄉水廠的引水暗管的源頭。當時懷鄉電站的裝機容量很小,僅勉強夠懷鄉墟範圍內的學校和行政事業單位照明用電,居民仍只能用煤油燈(火水燈)照明。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於Ⅹ621信宜至懷鄉、洪冠和茶山鎮縣道含沙嶺腳的地方是天河南北乾渠的分流點,南乾渠經含沙隧洞流向池洞鎮和東鎮等地,北乾渠流向懷鄉鎮扶德、德勝和雲龍等村鄉。其中的含沙隧洞,在洛湛鐵路冷水坑隧道開通之前,一直是信宜境內最長的隧洞,長達900米,現也僅比冷水坑隧道少30、40米而已。含沙隧洞1964年 8月開工,1966年6月打通,在無錢無糧又無機械化的條件下,歷時不到2年,甚稱奇蹟,已載入信宜和茂名史冊,列為大事記。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於X621縣道含沙嶺腳的天河南北乾渠的分流點。南渠很多人都熟悉。除了扶德、德勝和雲龍等當地人,北渠知道的人不多。北渠灌溉面積有7000多畝,佔天河懷鄉灌溉面積的三分之一,受益人口也有3萬多人,也是天河重要的一條幹渠。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懷鄉含沙嶺公路旁的天河南乾渠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含沙隧洞前的天河。含沙隧洞是珠江水糸與鑑江水糸的分水嶺。黃華河河水穿過該隧洞,就開始融匯到鑑江水糸。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扶參水電站是信宜天河不得不說的工程,曾是信宜的水利水電的一張響亮名片,扶參也因此而知名。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信宜和茂名地方誌均有記述:扶參水電站1965年 3月動工興建,流量4.4立方米每秒,裝機2X1580千瓦。1968年8月投資85萬元的第一臺機組建成投產,容量1580千瓦。這是茂名市和四縣第一宗單機500千瓦以上的水電站,也是市和四縣列入省水利基建計劃項目的水電站。七八十年代一直是茂名四縣一區最大的水電站。據1970年的茂名的統計資料顯示,當年全市實有水電站18座,裝機容量3985千瓦,而扶參電站就有3160千瓦,佔到79%,可見當時扶參電站的霸主地位有多顯赫。

儘管七十年代後,信宜已興建了一批小水電,但裝機容量卻在5一50千瓦之間,幾十個小電站都頂不上扶參電站的一臺機組,且當時線路沒有聯網,僅限小電站周邊小範圍用電。在信宜尚沒有接通茂名火電之前,整個信宜城區的農工商和居民生活用電幾乎全部依賴扶參電站,當時扶參電站對信宜的舉足輕重作用又可見一斑。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根據衛星圖的自行測量(注:有誤差),扶參電站水頭海拔為265米,經約250米長的管道,海拔突降到200米,六七十米的落差,兩百多米的加速距離,天河水勢能之大,衝擊力之強,可想而知。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經過扶參電站發電後的天河水,二次利用,進入池洞二級天河,經池洞鎮的大村寨、獨田、石硤垌、陳陽坑、大糯田等地方,於坡尾的半山腰處與暗管銜接,一部分天河水在坡尾電站發電後,直接排入東江河(池洞河)。一大部分通過暗管穿過河底和207國道的地下,再焗升到對面山的明渠,流向信宜水廠和池洞、東鎮等地。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池洞鎮坡尾天河與水電站及其周邊的航拍圖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位於池洞鎮坡尾與甘村之間的水電站,曾被不少池洞外的人誤會為扶參電站,也有不少人誤為天河的盡頭。但在這裡讓人親眼目睹到來自珠江水糸的黃華河河水翻山越嶺後滾滾不斷地進入了鑑江水糸。跨越兩大水糸的河,在廣東十分少有,在全國也僅幾條。現天河水不僅是信宜城鄉的重要飲用水,也是信宜錦江河的重要活水源。在冬春的乾旱季節,僅經此電站流入錦江河的黃華河水,甚至比池洞河水還多。

信宜天河從懷鄉鎮大仁山心到池洞鎮坡尾大約有30公里,另從懷鄉鎮含沙嶺腳至雲龍的北乾渠也有10多公里。乾渠總長約有45公里。乾渠沿途又分流出眾多支渠,把天河水引到各村的田間地頭,讓最初的不能耕種的旱地荒地變成水田良田,田畝大幅增加,莊稼畝產也翻番。

池洞石峽垌至六定村的天河支渠是芸芸支渠中的一條,其中就有兩條渡槽相當有名。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信宜和茂名史志有如下記述: 1974年夏,懷鄉引水工程南乾渠大坡洞頭大跨度(單跨度64米)雙曲拱無鋼筋槽安裝成功。該渡槽由水電局工程師王有榮設計,其資料載入水電部出版的科技彙編。

該橋目前仍然是信宜單跨最大的拱撟,比1975年冬動工,1976年9月竣工通車的湛江地區跨度最大的石拱橋一一懷鄉鎮平花黃華江大橋(單拱跨60米、造價57萬元)的單拱還要大4米。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在信宜至懷鄉公路黃坡嶺腳剛上坡的地方還有一條很多人都熟悉的渡槽,過往車輛都要從渡槽底下經過。該渡槽長約210米,是天河引水渠中最長的渡槽。也可以說是當時信宜境內最長的橋,直到洛湛鐵路和包茂高速開通前,其長度都無橋能敵。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根據地方誌記載,懷鄉引水工程1963年12月首先在山心動工興建,始由懷鄉公社施工,1964年改同縣興辦。該工程引白石河水,是縣內第一宗灌溉、發電綜合性的中型北水南調工程,於1973年全部完成。

為什麼選擇1963年這個時間點開建懷鄉引水工程呢?

當時茂名、高州和信宜等都平屬湛江地區。為消滅雷州半島旱患,1958年5月湛江地委在廣東省的支持下決定興建廉江鶴地水庫和雷州青年運河,並於當年6月開工。1960年5月,主體工程建成,開始發揮效益。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鄧小平和葉劍英等先後到過現場視察,粵西人民深受鼓舞。

1958年5月,信宜的鄰縣高州動工興建高州水庫,並於1960年9月竣工,發揮作用。

1960年2月河南省林縣也動工興建紅旗渠,其後轟動全國。

1958年,信宜己計劃黃華江大工程項目,但因大躍進的大鍊鋼鐵的影響而下馬。1958一1960三年大躍進嚴重影響生產,懷鄉山多人多,地少田更少,糧食嚴重短缺。1962年廣東省遭受嚴重水災,而1963年全省又遭受百年一遇旱災。而有水庫水利的縣則旱澇保收。

在全國掀起興建水利高潮的政治形勢下和嚴酷的生存環境刺激下,1963秋,信宜水利局向懷鄉公社提出在山心引水興建北水南調工程,鑑於當時形勢和環境,懷鄉公社自然積極響應,當即成立了由公社書記朱立梅任總指揮、公社社長俞文年任副指揮的工程指揮部,縣水利局負責測繪和技術指導,組織人馬,籌集糧草,準備材料,並於當年12月于山心動工築壩攔截扶龍河。

除了攔壩、坑壩、隧洞和渡槽橋由公社統一安排專業突擊隊建設外,各線路段分配到各大隊,再由大隊落實到各生產隊。各生產隊以記工分形式,組織社員自帶米糧、自帶工具,手挖肩挑,開山劈地,推泥填坑,食宿工地,日夜奮戰。待攻克一段後,再繼續分配另一段任務,如此循環,直到全律工程任務完成。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天河最初的功能設計僅是灌溉和發電,並沒有現在的飲用水功能,又是何時因何而增加飲用水功能定位的呢?

原信宜城區常住人口僅廖廖幾萬人,城鎮化的突飛猛進,現城區人口已突破了20萬人。根據信宜2015一2030規劃,城區及周邊結合部用水人口將遠超50萬人。原信宜水廠是用電抽取池洞河水作生活飲用水,但池洞河的水量有限,枯水期甚至無水可抽,加上沿河工業發展、人口增長,排汙也隨著增加,水質已受到一定影響。儘管城周邊有尚文水庫和高城水庫,但這兩庫的活水補給不足,庫容也有限,只可作為應急備用水源。鑑於此,2012年,信宜市委市政府決定、市人大通過把懷鄉引水工程引用的黃華江水作為市區飲用水源,大成鎮作為黃華江的發源地,也成為市區飲用水水源的源頭,並將沿途劃為飲用水源保護區,加強沿途生態保護,嚴防河流汙染等。

六七十年代前,農村幾乎都是挑水飲用。八十年代後,有的自行打井,有的開始引用山泉水。九十年代後,因電力供應開始穩定,用電抽水,已成為許多的農家常態,山村居民已普及引用山泉水。大概從00年之後,各地的地下水位普遍嚴重下降,原幾米、十幾米的水井大多成了枯井,無水可抽,導致後來幾十米、上百米的深井不繼出現,地下水過度深採,帶來了地陷和水田缺水等問題,後只能無奈從遠山引用山澗水。

以懷鄉墟為例,幾乎所有墟里的居民獨自或幾家聯合,用塑膠軟管,從天子嶺、石坑、地霄,甚至蛟致嶺和石頭埇等高水頭的深山裡引渡山澗水飲用,投入大,分擔重,維護更難,一旦斷水,有錢也不知從何處著手,跟水找滲成為家家戶戶頭等難事。山泉水源和引水過路問題也引發層出不窮的矛盾和糾紛。幾年前,無論在懷鄉墟頭橋,還是墟尾橋,從四面八方彙集而來的引水管密密麻麻地從橋兩旁通過,各種水管在大街小巷裡穿家過戶,比電線還多。為了集中資源,減少分擔成本,避免重複和散亂,引自天河支渠水的懷鄉水廠公益項目才得以立項和建設,現水廠每天讓3萬多在懷鄉鎮工作、讀書和生活的人受益。

2011年興建的池洞鎮大坡村飲水安全工程,也主要是引用懷鄉引水工程南乾渠水源為主,通過水廠淨化,將黃華河水引入各自然村飲用,受益人口五千多人。

通過上述例子可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把天河水作為飲用水的鄉鎮和村莊將越來越多,天河飲用功能將來越突出。且天河海拔均高於各水廠位置,水廠無需抽水就可直接引用,每年可省去大筆抽水電費,降低水價,居民可直接受益,天河已成為水廠爭相考慮的引水源。而天河每秒7.7立方的流量,亦可滿足沿途8萬多畝農田灌溉和50萬人口的生活用水。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而隨著全國西電東送和電網的聯網,以及信宜周邊大型火電、核電、風電和水電的發展,天河發電量也許不變,但所佔份量將會越來越輕,這是社會發展變化的結果。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1963年12月動工,1964年10月,國家核心刊物《中國水利》就對懷鄉引水工程進行了報道,這是目前發現國家級刊物對引水工程所作的最早文獻記錄。

″發奮圖強 依靠自己的力量″,多麼淳樸接地氣的一句話道出了懷鄉人的骨氣和信宜人的氣節:缺錢缺糧,不等靠要,不缺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知難不畏,敢闖敢創,聚精凝力,團結合作,砥礪前行。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信宜天河,每天關係到幾十萬人飲水用水的工程,真真確確的民生工程;涉及到沿途十萬多畝農地水田的灌溉,實實在在的惠農工程;惠及到沿途的農工商發展,息息相生的富民工程。

信宜這條“天河”,你不知道,都見過它?


信宜天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信宜人不朽的精神豐碑!

講述家鄉好故事,傳遞中國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