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木刻版畫 《人橋》 畫家:古元 1948年初創作 圖片來源:人民網

背景:回望20世紀20-30年代,粵西地區人民正歷經了一場多災多難的時期。在經歷桂系軍閥借護國戰爭盤踞廣東的烏雲籠罩下,暴政軍閥鄧本殷對粵西的統治期間更是極盡壓榨剝削之能。在他的統治下粵西賣官風氣盛行,縣市各類苛捐雜稅共計6000餘種,導致民不聊生,土匪數目位居廣東之冠。從部分資料中窺其當時信宜縣第七區懷鄉圍五甲局,便是軍閥統治者為鞏固自己地位鎮壓百姓而衍生出的一個爪牙機構。剝削欺壓當地百姓數十年,此番環境,也為1926年的懷鄉起義,以及解放戰爭後期信宜縣茶山鄉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埋下了伏筆。

口述人:老革命家楊品慶

記錄人:梁罡烙

三代革命路,回首終無悔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圖/下蓬交通站站長楊立強像 楊品慶提供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茶山老革命楊品慶先生 /攝於2020年1月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政府頒發給楊品慶先生的五老人員證件

解放前,我家因為躲避當時的國民黨鄉政府抓壯丁以及其他原因,從茶山鄉豐垌竹山搬到旺埇下蓬地區從事種藍和染布營生。那時候的我還小,記得當時的下蓬很荒,住的人也少。也就見張姓人家在上蓬(現稱大遼地)租著懷鄉賴姓地主的山地種藍。為什麼這個地區會叫下蓬呢?因為那時候的房子還很簡陋。牆面多用泥土夯實且用茅草搭建的簡陋蓬屋。且此地屬尚未完全開荒且植被茂盛的森林,較多樹木高大遮天蔽日,結合此情形故稱之為“蓬”。至於泥磚房,那也是後來才有的。小時候打記事起,大宅子裡面。總是住著一些操著白話口音的“老表”。他們和其他老表有些不一樣,他們不是串門一會兒就走,而是經常在這裡留宿。有的常年住在閣樓不出門,吃住都在上面,像足不出戶的閨女。隔壁的阿叔(楊立國)和阿嬸(伍秀英)沒少給他們端過飯菜和拿走裝著屎尿的糞桶。其中有個特別的“老表”叫葉錦(解放戰爭時期上級輪換派來的茶山地區革命領導人之一),他經常白天出行,偶爾會在下蓬村的田地裡做工,或是帶著寬大的斗笠,脖子掛著毛巾,常是挑著一條扁擔掛著一個袋子便出門“收購藍米”去了(藍米, 藍色染料的種子)。因為當時地處荒山,老虎和野豬肆虐的環境,火藥狗(火門槍)基本是每家每戶的標配。相對家中那粗大管長的“火藥狗”而言,這些外來“老表”身上,大部分都配有短小駁殼槍。雖然小巧卻格外的沉!記得“老表”王五叔(王國強:解放戰爭時期上級輪換派來的茶山地區革命領導人之一)他身上就配了兩把小駁殼,其中一把壞槍還充當過我童年的玩具。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圖/下蓬革命交通站房屋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圖/屋內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當時部分革命隊員身上攜帶的同款駁殼槍 正名: 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那時候,我大概十一二歲,依稀記得家中常年的來客不少,我還見過當時的茶山的遊擊小組組長長楊品琛,他是周埇村上旺埇瓦廠人。約二十歲左右的樣子,偏黑的臉結實身材。他不常來家中留宿,屬於行蹤不定的串門客人。至今猶記得他出事的那天傍晚,他來到下蓬串門,當時家裡殺了狗做菜吃,大家鬧哄哄的正邀請他進去吃一頓。只見他那天臉色格外的黑,站在門口很久都沒有進去。轉身便表示有事要回家。未曾想到回到自家住處附近, “大啷狗”( 周埇上旺埇地區當時負責接種天花疫苗的楊副保長 綽號:大啷狗)為了貪圖那一百擔谷的懸紅(懸賞),便將其出賣導致被捕遇害。因為楊品琛同志被捕後,受盡折磨直到遇害都未吐露出一字。以個人的犧牲保全了茶山鄉的交通站以及中共地下組織人員的安全,這些也是傳言的後話。不過在下蓬地區,他們(革命同志)在這裡很受群眾的歡迎,關係搞得很不錯。當時下蓬還有上蓬的楊、梁、劉姓等革命堡壘戶就經常悄悄的捐糧食作為他們的給養。他們大多都藏身於交通站或聯絡點的農戶家中,或住在較高方便觀察的閣樓,方便有什麼風吹草動便隱匿到深山裡去。畢竟下蓬屬於旺埇坑的腹地,兩面山高嶺崎,坡陡路窄。距離茶山鄉以及國民黨軍警盤踞的渤垌鄉也遠,即便他們過來打算圍剿,面對著這荒山野嶺,四處有橫行的野獸還有群眾掩護。估計來了對於這些常年熟悉了深山環境的革命隊員也是無可奈何。因為這裡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群眾基礎,1944年4月,茶山地區的革命領導人楊敘慶、梁特立、黃沛霖(黃源傳)、羅強、楊品琛等人決定以下蓬為茶山中心交通站,任命父親(楊立強)為站長。並以此貫通輻射旺埇中間垌、豐垌竹山、與白木、渤垌、平田等地的交通站及聯絡點,將革命運動浩浩蕩蕩的開展起來。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圖/下蓬自然村村落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圖/石屋(又名石窿)遺址,後被泥土塌方掩埋下方洞口,據村裡老人描述,此處可蹲守3-4人,據楊品慶回憶,當時此處還較為荒涼偏僻,他們(革命同志)大都需牽著藤蔓下來

我參加革命的時大概才十幾歲,正是個細儂(小孩)的年齡。那時候我哥在茶山鄉下面讀大館(私塾),只有我還在下蓬的家裡跟著先生讀小書。教小書的先生有幾個,他們大都教幾個月,便陸續匆匆離開了,據說大都是搞革命的。記得第一次以地下通信員的身份送信,具體的月份也忘了。只知道那天,葉錦老表叫我過來,將一顆被揉成黃豆粒般的紙團遞給我。要和我一起去送個“東西”。臨行前他千叮嚀萬囑咐的告誡,如遇到有人詢問和搜查時,務必要把這顆“紙團”第一時間吞到肚子裡去。防止給人留下證據,當我第一次將“紙團”送到白木村阿遼平聯絡站時,已是傍晚。還是葉錦親自帶我去的。他讓我以後再來,就把紙團交給“硬殼婆”即可(硬殼婆為當時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楊萬元的母親)。不想到在回來的時候,還是發生了意外。只記得那時候天色已經漸晚。當我們兩人走到一處被雨水沖刷開的田溝裡的時候,葉錦迅速地將我推進了溝裡捂住了嘴巴。另一手將頭上的斗笠放在田基上隨手便將駁殼槍掏了出來,示意我不要說話。過了許久,才慢慢地鬆開手,緩緩地將斗笠重新蓋在頭上,輕輕地告訴我可以現在走了。當回到家中的時候,葉錦才轉過頭告訴我剛才在溝裡是遇到老虎了,捂著我的嘴巴並沒有當時告知我,是怕說出來把我給嚇到。然而第二次送信,是將“紙團”送到白木村上一個修鐘錶師傅俞德祥的家中,當時我需要提著一個不大的“掛鐘”去找到他,告知他這裡有個鐘錶已經壞了,需要修理一下,然後再將“紙團”順勢交給他。送得最近的,也送過“紙團”到下蓬附近的“跌狗爛”的柏公坑聯絡點。如此進行了十幾次。後來聽父親提起,那時候葉錦老表曾想給我寫一張通信員證明的憑證。但是最後都被母親考慮到安全原因拒絕了。直到解放後,我才知道除了父親參加了革命,當年爺爺楊慶榮也曾經跟著在旺埇廟(現茶山旺埇小學)聚義的楊萬元、楊萬祿、楊文豪、楊花旦、古萬利、楊慶雲、黃俊傳、黃傳達、楊敘慶等人參與以羅克明、朱也赤領導的懷鄉起義。後來還在茶山豐垌成立過農會,和楊花旦一起做過農軍(農民自衛軍)的隊長。他是茶山鄉地區較早加入共產黨的黨員之一,但都因起義失敗為了自保便隱居了起來。所以他至死也沒有提及過自己這段傳奇的往事。到了後來臨近解放,茶山鄉革命形勢急劇轉下。不少搞革命的同志都被捉了。尤其在下旺埇中間垌交通站站長覃大喜被渤垌鄉捕殺共產黨的國民黨警察局長張佐治抓捕入獄後,上旺埇下蓬交通站一度風聲鶴唳。我父親以及上蓬附近聯絡點那些潛伏的黨員和游擊隊人員白天都不敢留在屋,或在近山地方一同種地,或在當時的下蓬坑窿的“石屋”裡躲過一段時日,直到晚上,國民黨反動勢力們沒有了活動,才陸續回家過夜。那段時間,大家過的是心驚膽戰的日子。好在熬到了1949年,茶山鄉的國民黨官員武裝勢力陸續撤走了,共產黨軍隊入駐解放了茶山鄉,我的“特殊工作”也到此結束。我得以有機會去茶山五小(現在的茶山鎮中心小學)繼續接受教育,青年時期也曾擔任過下蓬生產社的出納。因為文化以及個人原因,村裡曾推舉我去做大隊書記我都婉言拒絕了。直到後來在家務農一直都是過著平靜地生活。現今我已經83歲了,兒孫滿堂,還拿著不低的補貼金。但也仍堅持每天走路鍛鍊。看新聞,儘自己的能力去為村裡做一些事。回望現在茶山的新貌,大家都分到了田地,生活都慢慢地富裕起來。當兵已經是一件保家衛國且光榮的事,而不再是過去解放前那樣強行攤派每戶三抽二、二抽一式的拉壯丁(三抽二:一戶人家如有三個兒子必須抽兩個當兵,或兩個兒子抽一個),不想去還要拿幾擔谷作代價請人代去。隨之消失的還有各種沉重的苛捐雜稅,迎來的是共同富裕的安穩幸福生活。在這裡我想起了那些為反抗壓迫剝削而奮鬥犧牲的革命先驅,我們這三代參加革命的人能僥倖平安的度過,實屬幸運,和他們相比,我當年所做的事情真的很微不足道。回望此生,對於這段人生的特殊的歷史,我至今無悔參加過的革命事業,成為這樣一名光榮的茶山人。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老革命楊品慶先生提供其父親楊立強畫像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口述人:老革命家楊品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解放戰爭時期擔任茶山鄉周埇下蓬中共地下交通站交通員,負責中共地下交通站通信工作。
其父:楊立強(已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解放戰爭時期為茶山鄉周埇下蓬中共地下交通站站長
祖父:楊慶榮(已故),茶山鄉豐垌村人 1926年期間曾參與中共領導的懷鄉起義, 曾擔任豐垌農會會長 同年年7月在茶山鄉豐垌農會自衛軍(農軍)副隊長

阿叔:楊立國 五老人員,已故。 阿嬸:伍秀英 已故

五老釋義:五老人員指的是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我黨做過貢獻,如今尚健在的老同志。他們分別是:

(1)老地下黨員(2)老游擊隊員(3)老交通員(4)老接頭戶(5)老蘇區鄉幹部。

主流含義:1、老幹部2、老戰士3、老專家4、老教師5、老勞模


為確保文章的真實性以及歷史事件的嚴謹性,文中部分內容有適當參考部分黨史書籍資料。以及提供對應證件、當地政府認可的文件資料、以及當事人採訪錄音。本文已經楊品慶先生確認後發佈。可轉載,禁止用於商業用途。


  1. 《懷鄉起義》1996年版 廣東人民出版社 P10-14頁 懷鄉起義的歷史背景
  2. 《懷鄉起義》1996年版 廣東人民出版社 P63 、66、67頁
  3. 《記者探訪:茶山小山村有個“紅色大院”》2016年8月23日茂名晚報 可網絡搜索看到文章
  4. 其他相關政府認可的歷史相關文件佐證
  5. 族譜親屬關係佐證

懷鄉起義書籍中對其祖父楊慶榮革命事蹟介紹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2008年周埇下蓬自然村申請書上提及的革命老區資料,為政府認可的佐證。部分內容不便展示故打馬賽克處理。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親屬關係可參考信宜茶山楊氏族譜 上冊第六卷 朋相公世錄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回憶信宜市茶山鎮的革命往事「楊品慶-下蓬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