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喜歡慢節奏的旅行方式。從婺源高鐵站乘公交到婺源汽車北站,便有直達篁嶺的公交車。臨近黃昏,乘坐小型中巴行駛在車輛稀少的深色柏油路上,斜陽將兩側的稻田打成金黃色,大腦裡不自覺的閃現出 《Five Hundred Mile 》的旋律,路上風景如畫。
一直心心念念夢想中的詩和遠方,大抵便是如此了。
到達篁嶺山下的篁嶺新村時,夕陽已被遠山遮住了燦爛的光芒,稻田也便褪去了金黃,展現出本來的模樣。
篁嶺新村裡隨便找了家臨田而居的客棧,飽覽窗外滿是詩意的田園風光。房東自稱是泥瓦匠,幹著很多人不願從事的髒活累活,一個人建造並裝修了自家的房屋兼客棧,每天過著平凡而充實的生活。 突然很受感動,原來詩和遠方也可以不遠。
次日清晨,乘索道來到山頂上有著五百多年曆史的篁嶺古村。典型的徽派古村落,這裡又被稱為“梯雲人家”,因每年三月的油菜花梯田以及秋季的曬秋美景而聞名於世。
村外的大型木雕牌坊,分明表示這裡曾是徽州之地,徽州三絕和徽州三雕在篁嶺同樣得到了完整的展現。
清晨,錯落有致的徽派古民居在淡淡的霧氣籠罩下,彷彿披著一層薄薄的面紗。篁嶺如同一幅水墨畫般慢慢甦醒,舒展開來。
很快一切都變得清晰起來,粉牆黛瓦,生機勃發。
漫步在篁嶺古老而寧靜的天街,很輕易地便會喚醒心底的那一抹鄉愁。
或許是來得太早嗎?清晨的篁嶺,幾乎不見遊人。 正拍照留下這清淨的篁嶺,忽然從眼前的小巷閃現出一位拿著農具的大姐,正因沒能抓拍到而自責懊惱時,大姐說要不我重新走一遍吧。
令無數人憧憬的曬秋人家。
依山勢而建的民居,民居上層層的曬秋場景,構成了最具中國風的篁嶺。
古往今來,中國百姓骨子裡最難忘的仍然是這踏實而真實的生活。
天人合一造就了篁嶺五百年的生生不息。
不愧是“梯雲人家”,真正的“天街”。
稱山巔之上的世外桃源也並不為過。
推開古老的木窗,便是一幅真實的畫作。
窗邊,一位母親仍用最傳統的方式親手納制著最踏實的千層底兒。
靜靜的目光,佛穿越時空的對話。
來一碗篁嶺黃豆磨製的豆腦豆漿,細細品味這不能心急的慢時光,便是生活本該有的模樣。
村外近三百米長的壘心橋,高高的懸掛在與篁嶺齊平的山頂,中段有50米的玻璃橋面。
橋下山谷裡,有泉水細細流淌。
穿過壘心橋沿著蜿蜒的山路前行,忽現一間恍如世外的茅草房。
茅草房外,有歡快歌唱的蟬聲陪伴。
一對老人家熱情的招呼進屋,喝一口流經茅草屋的山泉水,吃一根屋外剛摘下的嫩黃瓜,清爽宜人。 穩穩的幸福,如此,安好。
這夢幻又真實的篁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