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州區全方位發力 做大做強巴藥產業

“看,豐收在望。”10月22日,在巴中市巴州區清江鎮石柱村上百畝丹參地裡,巴州區巴藥產業發展局產業促進股股長李長師扯起一株丹參,根莖已有拇指大小。

道地藥材是巴中確定的四大特色農產業之一。今年,四川省也明確將“川藥”列入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重點培育。

巴州區自古就有“道地藥鄉”的美譽,2016年該區將巴藥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並在區級成立巴藥產業發展局,提出力爭3—5年使全區中藥種植面積達30萬畝,基本建成川東北規模最大的中藥材種植基地、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和中藥材物流集散地。

不過,根據巴中市連續兩年對巴州區中藥材測繪評估,一些鄉鎮不但沒有完成市、區下達的目標任務,且自報面積與實測面積有差距。

為促進產業發展,近日,巴州區出臺《巴州區發展道地藥材種植九條措施(試行)》(下稱“巴藥九條”),從經營主體培育、技術保障、激勵辦法等方面全方位發力。

巴藥發展究竟面臨哪些困難?如何做大做強巴藥產業?近日,記者在多個鄉鎮進行了調查。

 ●困難 技術缺乏產量低

兩年前,清江鎮發動村民種植丹參,卻始終未見效。“苗子發給村民後,技術沒跟上,產量不行,村民就不種了。”清江鎮黨委書記何傑說。

年初,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與巴州區在清江鎮石柱村等村社流轉土地500畝,合作建設東西部扶貧協作中醫藥產業園(一期)項目巴州丹參良繁基地,丹參種植又被提上日程,巴州區白廟鄉寶珠寺村黨支部書記、丹參種植帶頭人王億和被請來做技術指導。

“當地村民種植丹參的方式不對,比如種根要求3釐米長,他們有的10多釐米長,另外起廂的高度不夠,覆膜不規範,這些都會影響產量。”王億和說。為了手把手指導農戶,他隔三差五就要去村裡查看出苗情況。“近年來巴州區也組織了不少培訓,但培訓大多針對各鄉鎮農技員,培訓還是要落實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給農戶。”

而在黨政部門,懂巴藥的技術人才也很缺乏。“雖然巴州區成立了巴藥局,但人員大多專業知識儲備不足,兩年掛網招聘,去年才引進兩名中藥材專業人才。”巴州區巴藥產業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巴藥局在鄉鎮沒有延伸機構,全鎮14個村只有1個農技員。”巴州區曾口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家國說。

對此,“巴藥九條”提出,要強化技術保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省內外專家組建丹參、白芍、枳殼3個專家服務團隊,加強對中藥材品種選育、良種繁育、種苗栽培、施肥管護、病蟲害防治、採收加工、倉儲運輸等全過程技術指導。每年對區鄉專(兼)職技術人員、種植業主集中培訓1000人次以上,逐步建立一支穩定的專業化技術服務隊伍。對集中連片達500畝以上種植基地,配備一名專職農技員,確保指導服務到位。

 ●對策 因地制宜選擇品種

提起近年來的巴藥種植歷程,巴州區梁永鎮有關負責人面露難色。“前兩年,鎮上流轉了2000餘畝土地種植菊花、皂莢等中藥材,招引的兩個業主都跑了,現在村民都覺得種巴藥沒搞頭。”

2016年曾口鎮也種過菊花,同樣以失敗告終。“菊花不適合我們這兒。”巴州區曾口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王家國坦言,八九月份採收時正逢雨季,“菊花品相不好,賣不出好價錢。”

近年來,不少鄉鎮在品種選擇上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栽種過菊花、皂莢、丹參、白芍、枳殼、黃精、薑黃……主導品種不突出,管護不到位,難見效益。

“失敗主因是沒有因地制宜選品種,盲目追求規模。”巴州區巴藥產業發展局產業促進股股長李長師說,一些鄉鎮、企業為了上規模享受補助,貪大求全,追求連片好看,不該種的地方也在種。“大多數中藥材只適合在坡地上種植,但一些鄉鎮把水田也用來種菊花、皂莢。”

農業產業受氣候影響大,投入大、見效慢、風險高,白芍、枳殼都要3年後才能見效益,如果前幾年管護不到位,將影響產量。“這需要企業選好品種,長效投入。”李長師說,同時採用長短結合的套種模式。

此次出臺的“巴藥九條”將丹參、白芍和枳殼列為當地發展的3個主導品種,正是基於長短結合和發展優勢,經專家論證綜合確定的。“丹參是草本,當年種當年就能收,白芍也是草本根莖類藥材,三年後投產一次性採收,枳殼是果實類木本藥材,三年後投產每年都能採收。”李長師介紹,這幾個都是巴中道地藥材,藥用含量高,巴中丹參中的丹參酮含量是藥典標準的2.5倍、丹酚酸含量是藥典標準的3倍。

巴州區還確定了6個萬畝連片種植區,下一步將推廣“藥藥、果藥、糧藥、林藥”等套作模式,採取木本與草本相結合、一年生與多年生相結合的方式落實栽種。

●扶持 降低門檻精準激勵

也有一些鄉鎮摸索出成功經驗。巴州區白廟鄉寶珠寺村連片丹參枝繁葉茂,“等到明年元旦就可以挖了。”王億和說。

從2012年該村試種丹參以來,目前王億和成立的意和種養專業合作社已帶動全鄉400餘戶村民種植丹參761畝,去年全鄉銷售幹丹參190多噸,產值達到270多萬元,不少貧困戶通過種丹參脫貧致富。“去年種了5畝多地參,賣了2萬多元,今年又種了5畝多。”村民王萬江說。

王億和說,該村種丹參成功主要靠兩點,一是激發村民積極性自發種植;二是解決銷路,讓種丹參無後顧之憂。為此,王億和個人投資幾十萬元在村裡建設了初加工廠房,丹參在這裡烘乾後,再賣給中藥材批發市場和藥廠。

不過,產業做大做強還需抓好主體培育,解決勞動力缺乏的問題。“現在村裡仍有100多畝耕地撂荒,就因缺勞力。”王億和說。

“現在園區基本上請的都是70歲左右的老人。”清江鎮丹參良繁基地的實施單位巴中秦嶺藥業有限公司技術顧問朱君章說。

為了鼓勵更多種植戶發展巴藥,“巴藥九條”明確提出,對連片種植規模達200畝以上且成活率達90%以上的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補助。不過,不少人認為補助門檻太高,難以起到激勵作用。

“我們這裡基本都是山地,要連片達到30畝都很不容易。”李長師說,“出臺的補助政策應該在前期起到激勵作用,可以將補助門檻降到10畝或者5畝,採取‘大園區+小業主’的模式發展,每個村先優選10戶村民帶頭種植,給予政策激勵,起到一個示範引領作用。”

編後

巴藥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其實是絕大多數地方在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時遇到的問題:技術、品種、政策。2016年巴中就將巴藥產業確定為主導產業,發展到今天參差不齊的情況,都直指這三方面的問題。

技術是產業中最重要的因素,作為產業規劃制定者,當初在下達指標時應該對作為當地產業基礎支撐的技術基礎瞭然於心:真正種藥的人有多少?他們種藥的技術又掌握了多少?如何把關鍵技術傳給真正種藥的人……這些問題直到三年後才被提及,說明當初上馬至少有點“操之過急”,以至於出現行政管理一級的巴藥局缺專業人才,作為技術延伸“二傳手”的農技員少且不懂種藥,藥農更是為了完成任務栽下去完事的狀況。

而對於巴藥產業來說,根據傳統優勢和適地原則,挑選出主力品種,是地方政策制定者應先有的謀動。

可喜的是,巴州區新近出臺的“巴藥九條”,根據當地實際,總結經驗教訓,從經營主體培育、技術保障、激勵辦法等方面全方位發力,不僅有利於鼓勵更多種植戶發展巴藥,更有利於巴藥產業走出困惑,真正做大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