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庫爾戰役:一場大雨險滅法國,英軍5000弓兵怎滅法國上萬重騎

公元1415年10月的一個深夜,天空中下起了瓢潑大雨。在阿金庫爾的逼仄麥田上,數千英軍任由雨水擊打在他們疲憊的身軀上,絕望而靜默地守望黎明的到來。放眼遠處如飛蝗般密密麻麻的法國騎士,他們在帳篷中開懷暢飲,恣睢放蕩,似乎不把眼前的數千英軍放在眼中,並未意識到明日將是一場惡戰。

當清晨的愁雲蕩盡,朝陽穿透暗夜,劃過英法兩軍的鐵甲,肅殺地氣息瀰漫在麥田之上,令兩側樹林中的鳥獸驚惶出逃。一番血戰以後,戰場再度陷入死寂,可出人意料的是,以弓箭手為主的數千英軍竟在平坦的麥田上創造了曠世奇蹟,擊潰兩倍於自己的法軍重騎。那英軍又如何創造了這一傳奇史詩呢?這還需回望數百年前的阿金庫爾戰役!

一、一代雄主亨利五世

公元14世紀,由於英國金雀花王朝王室曾經通過聯姻,兵不血刃地謀奪了法國大量土地,還妄圖利用血緣關係搶奪法蘭西王國的繼承權,令法國貴族和人民不滿,於是兩國爆發了長達百年的世紀之戰。經過兩次大戰後,百年戰爭第一階段結束,英國通過兩場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爭以少勝多,搶奪了法國不少領土,法王約翰二世甚至因此被俘。

旋即,新一任法王查理五世上任。查理五世不同於腓力六世和約翰二世這前兩任法王,他極具政治智慧。掌政之初,查理在國內形勢極其不穩定的情況下,忍受屈辱,大刀闊斧地進行稅收和軍隊的改革,緊張備戰。

最終新任法王的查理將英王支持的反動政權推翻,並發動卡洛琳戰爭,奪回法國喪失的大量領土,一度將英軍逼退至沿海地帶。於是,英法雙方議和,百年戰役第二階段以法國收回部分領土而告終。

阿金庫爾戰役:一場大雨險滅法國,英軍5000弓兵怎滅法國上萬重騎

好景不長,查理五世死後,其子查理六世繼位,可這位法王的精神病卻讓法國這個本就朝不保夕的國家再度陷入內亂。封建主間矛盾重重,更有甚者企圖奪權。此時英國也因王位傳承而陷入了爭鬥。由於黑太子在愛德華三世去世前一年英年早逝,英王不得已支能將王冠傳給黑太子年幼的兒子查理二世,可是未能等他掌權之際,黑太子愛德華的表哥蘭開斯特公爵便發動了政變,奪取皇位,史稱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去世後其子亨利五世即位,這位君主和其暴君父王不同,年少時便從軍征戰,胸懷偉略,上位之初,他便通過一系列的強硬手段穩定了英國的局勢。當政治動盪平定下來以後,他重新喚起心中的鬥志,妄圖恢復先祖在安茹王朝時期的廣袤版圖。事實上,而後的歷史也證明這位君王的能力足以匹配他一統天下的野心。

二、英軍的"勝利大逃亡"

公元1415年,英王亨利五世率領一萬大軍越過英吉利海峽,圍攻諾曼底公國塞納河口重鎮哈弗勒爾。可是守軍頑強抵抗的意志超出了英王的預料,因而在還未能佔領諾曼底時英軍便因戰爭和疾病損失了4千人左右。

成功佔領哈弗勒爾後,英軍又爆發了瘧疾,他們為此不得不將一半左右兵力送回英格蘭。縱然形勢如此嚴峻,但英王並未放棄他的理想,他此時仍舊對這次戰役抱有希望。

實際上,亨利五世自是有資格抱有希望,一方面此時法國內部仍舊矛盾重重,勃艮第公國和布列塔尼城邦更是禍亂法國,背棄了法王;另一方面,他的軍隊規模也因戰爭而規模更小,兵力精銳,便於調度。最為重要的是,比起法蘭西傳統的封建領主間的契約兵制,吃軍餉的英國軍隊顯然更願意服從秩序,使得軍令更易在軍中傳達,這也是後來法軍敗給英軍的根本原因。

阿金庫爾戰役:一場大雨險滅法國,英軍5000弓兵怎滅法國上萬重騎

此時,亨利五世手中還剩下900騎士和重騎兵,剩餘5000多人都是弓箭手,雖然這支軍隊的兵力不足以收復諾曼底,但是後來陰差陽錯之下,他們將會令法國再度蒙羞,並且再鑄英國的傳奇。面對自身兵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亨利五世意識到,若是他不願意放棄現在的大好局勢,他必須穿過諾曼底,橫貫法國國土,北上與加萊的英軍會師,才能保留軍隊的有生力量,以待反攻歐洲大陸。

於是,英軍就開始了他們的"勝利大逃亡"。未久,法軍反應過來,一路追擊英軍。面對所剩無幾的補給,英軍支能通過洗劫沿途村莊來進行補充。然而他們未曾料到,縱然法軍不能及時追趕他們,為了捕獲他們竟然將他們途徑之路的村中提前化為焦土,避免他們得以補充,這無疑讓英軍的形勢更為惡劣。

三、創造奇蹟的大雨

公元1415年10月24日,飽受悽風苦雨的英軍在法國部隊的追擊下,從內陸向西趕赴加萊,在翻越過阿金庫爾的一座山丘後,不幸在遇上了法軍的主力部隊。面對著猶如蝗蟲般的法國軍隊,英軍知道,這裡將會是他們的決戰之地。

是夜,天空中下起了傾盆大雨,灰濛濛的蒼穹給英軍本就陰翳的心中籠上了一層陰霾,但是他們知道,他們已無退路,只能忍住心中的憂懼迎接明日的到來。

翌日拂曉,天空仍舊暗沉,但是蒼天已經停止了哭泣。此時的英軍赫然發現,他們前面的麥田已經泥濘不堪,亨利意識到,這次上蒼再次選擇了英國。亨利利用兩側樹林掩護的優勢,當即下令弓箭手將隨身攜帶的尖木樁插入前方土壤稀鬆的麥田,形成防備法軍重騎兵馬匹的重重柵欄;主力部隊則分左右兩翼一字排開,由於缺乏騎兵,由部分弓箭手充任步兵的職能;而剩餘的大量長弓手則在戰陣的空擋之間。另外,在他們軍隊兩側的叢林中也藏匿了弓箭手。

阿金庫爾戰役:一場大雨險滅法國,英軍5000弓兵怎滅法國上萬重騎

此時的法軍則以大量重騎兵為主力,弓箭手和火門槍兵則分散於騎兵身後兩翼,在主力部隊身後,還有兩支騎兵,其中一支精銳騎兵負責迂迴到英軍側翼,而另一支輕騎則負責偷襲英軍輜重。可是,由於此時沒有王室成員坐鎮軍中,各個貴族間都謀求奪取戰功,各自有各自的主張,最終井然有序的計劃被這群敗事有餘的法國貴族弄得亂七八糟。

當天空徹底明亮後,雙方軍隊兵戎相見,本該按照計劃包抄偷襲英軍的兩支騎兵部隊卻因英國人的兩翼都有樹林而放棄了計劃,在陣型後側等待清掃戰場。實際上法國這些嬌生慣養、盲目自負的貴族出於騎士的顏面也不屑於做偷襲之事,試圖和這支落入虎口的英軍進行中世紀的騎士對決,他們的想法無疑令狡黠多變的亨利五世樂得接受,畢竟敵人愚蠢就是英軍的幸事。

四、"埋葬"法國的麥田

戰爭一開始,法國重騎兵首當其衝,可當他們穿越這篇麥田時,隨著與英軍距離越近,行動愈發艱難,因為前行的騎兵已將麥田踩踏初坑坑窪窪的水坑,而兩處的叢林也逼他們打破了原有的陣型。就在此時,英國長弓兵把握戰機,成千上萬的箭雨遮天蔽日般穿透了法軍鎧甲的縫隙,令法軍人仰馬翻。受驚的馬匹當即四處竄逃,一部分迎面釘死於英軍的尖木樁上,一部份則反衝向後面的法軍。

逼仄的麥田此時猶如法國騎兵的修羅場般,令後面的弓箭手和火門槍手無法前行,他們手中的利器則是毫無用武之地。這座麥田就如同多諾米骨牌的推手般,令法軍主力部隊徹底崩壞。隨後趕到的法國重騎兵也在戰場上下馬後步履蹣跚地低頭前行,因為一旦抬頭,箭矢很有可能穿透面具的間隙。最終他們歷經艱難,憑藉意志抵制英軍面前,開始與英國下馬重騎兵進行激烈的肉搏。

阿金庫爾戰役:一場大雨險滅法國,英軍5000弓兵怎滅法國上萬重騎

由於雙方的盔甲都太過堅厚,英法兩國的騎士都支能憑藉蠻力在泥沼中廝殺滾打,由於法軍具有人數優勢,所以一度在英軍陣前壓制住了法國重騎兵。然而好景不長,英軍中的弓箭手由於沒有裝備的束縛,他們得以靈活地將法軍絆倒在泥濘中,難以自拔。此時的法軍仍保留了中世紀騎士作戰的"浪漫氣息",當他們知道不敵對方後,便向同樣爵位的英軍深處手套,以示投降。可是殺紅眼的英軍深知敵強我弱,對此不管不顧,悍然收割了法軍人頭。

當主力部隊徹底崩盤後,兩翼的弓箭手和火門槍手則不是具有長弓手掩護的下馬英國重騎兵的對手,很快死傷無數。此時原本在後面坐等收割英軍人頭,並清掃戰場的法國騎兵們很多沒有作戰經驗,當看著眼前血流成河的景象,面面相覷,很快便四散逃離。

阿金庫爾戰役:一場大雨險滅法國,英軍5000弓兵怎滅法國上萬重騎

終此一役,英軍以六千人的兵力最終擊潰法軍上萬士兵,以112人的死亡換取法軍近萬人死亡。阿金庫爾戰役從此成為了法國軍隊無能的代名詞。這次混沌的戰役,不僅令英法戰爭再度陷入頻繁交戰時期,還讓法國喪失了諾曼底的領土。更為嚴重的是,此戰以後,亨利五世強行與法王之女聯姻,最終奪取了下一任法王的繼承權,險令英國吞併了法國。

在英法百年的世紀之戰戰中,法國不斷上演著一幕幕相似的場景,難道是歷史的偶然性作祟嗎?事實上並非如此。在筆者看來,法國軍隊猶如身懷寶劍的孩童,縱然寶劍再過鋒利,卻也不懂如何使用。實際上,法軍的士兵裝備優良且意志剛強,但是其上層將領卻不懂得用兵的藝術,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

另外,由於王室權力的式微,各個勳貴間角逐不斷,猶如一盤散沙。在戰場上領主只能利用契約來約束下級,並不能調動軍隊的戰爭積極性,而英軍則實行類似後世的僱傭制度,以軍功利益刺激軍隊的兇性。這些都是其敗亡的必要原因。

為此我們應該感激我們生於華夏,前人用他們無盡的智慧為我們鋪好了路,指引著我們前行,去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天地,縱然歷經千年滄桑鉅變,亦在歷史的長河中踟躕前行。


《英國曆代王朝》 張復光

《英國國家概況》 裘實

《The Hundred Years' War 1337 ~ 1453》, By Anne Curr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