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科技創新賦能“老城市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廣州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為“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撐

廣州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不僅承載著千年商都的榮耀,也迸發著科技創新的巨大能量。近年來,廣州科技創新遵循“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的規律,蹄疾步穩取得跨越式發展,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充分賦能,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為城市發展注入新動能,越來越多優化營商環境的舉措激發了城市的創新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今日廣州,看珠江潮翻湧奔騰,科技創新揚帆灣區建設新時代……

2019年1月8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正式揭牌,新型地球物理考察船、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鑽採船、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逐步部署。8月29日,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會在廣州舉行,廣州獲批建設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9月10日,廣州科技創新大會隆重召開,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擘畫藍圖。9月26日,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啟動建設。明珠科學園作為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將聚合、提升中科院在穗研究力量建成一座科教融合新城,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集中承載區和先行啟動區。

廣州在科技創新方面“動作”頻頻,表明科技創新已經成為這個城市的“名片”,近幾年來科技創新取得的不凡成就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深耕“科學發現”,增強廣州創新基因

廣州在《自然》雜誌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居第25位,在入選中國城市中,從2015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古脊椎所“將人類生活在黃土高原的歷史推前至距今212萬年”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也成功入選201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廣州超算中心主任盧宇彤當選2019年國際超算大會主席,這是國際超算大會1986年始創以來,首次由中國學者、也是首次由女性科學家擔任這一職位,該中心在基礎研究、產業應用及支撐服務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一批高水平科研機構的啟動建設,展現著廣州爭取重大科研成果突破的宏圖。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省實驗室在再生科學領域獨佔鰲頭,在細胞、自然等國際知名雜誌及子刊發表成果44篇;充分發揮廣州在海洋科研領域的優勢,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8+7+6+5”佈局初具規模。此外,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正在籌建,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廣州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臺加速集聚。圍繞超算、海洋、可燃冰、生命、信息等領域佈局世界領先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按照省科技廳近期公佈結果,2019年廣州市新增18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包含6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總數達到68家,增量和總量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每年投入8000萬元,設立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廣州市聯合基金,共同支持粵港澳地區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實施一批填補國內空白、解決制約發展瓶頸問題的重大戰略項目和基礎工程,這是廣州實施《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的一項重大舉措。依託該方案,廣州將構建完善以高水平實驗室為龍頭,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為支撐的基礎科學研究支持體系。

著力“技術發明”,拿出科技攻關硬核實力

2018年廣州地區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數12138項,同比增長83.6%,成交額719.02億元,同比增長101.1%;其中技術交易額689.91億元,同比增長96.7%。2018年廣州市共有161項科研成果獲國家和省科學技術獎,專利授權量增長49.2%。特別是李立浧院士主持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榮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實現省、市牽頭完成特等獎項目零的突破。

著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今年3月,廣州市政府通過了《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標誌著廣州啟動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廣州將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根據“成熟一批,啟動一批”的原則,今年首批啟動新一代通信與網絡、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新材料、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示範、智能網聯汽車、海洋經濟、健康醫療和生物醫藥等重大專項。鍾南山院士擔任總師的健康醫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實施4年來,發表SCI論文461篇,獲得專利授權94項、國家級獎勵13項。佈局科技發展的雄心,推動廣州承接科技專項的能力加速增強。截至第三季度,廣州市在省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數達到100多項(佔全省56.52%)。

加強創新載體建設。聚焦IAB和NEM產業,著力培育源頭創新能力,支持廣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重點實驗室,廣州成績優異。目前,廣州市共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0家、省重點實驗室234家、市重點實驗室165家。今年以來,廣州高新區納入科技部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廣州開發區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考核評價榜單中科技創新排名全國第一。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貫徹落實廣東省《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建設方案》,編制《廣州市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實施方案》。推進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大學城周邊的開放式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打造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創新創業基地,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穗轉化落地。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超過500項,實現成果產業化400多項,產生銷售收入300億元,爭取國家、省、市研發立項191個、獲得科技獎勵114項,牽頭或參與制定技術標準312項。

支撐“產業發展”,中小企業能辦大事

創新動能驅動下,市場活力顯現。作為廣州市科技企業發展中堅力量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連續三年快速增長,實現年均增速88.5%、總增長5倍的“廣州速度”,2018年總量超過1.1萬家,居全國城市第三。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期間接見的明珞汽車等12家民營中小企業,全都是高新技術企業。截至第三季度,完成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的廣州企業共有8303家,約佔全國入庫總量6.9%,佔全省約50%。

讓科技轉化為第一生產力,廣州努力推動科技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去年,廣州市超過4000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國家高企稅收減免政策,已有超過12000家企業申請了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為企業減稅額超過100億元。通過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強化“創、投、貸、融”等科技金融手段,進一步完善大灣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難題。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完成第一期(10億元)申報。截至目前,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合作銀行已增加至23家,共為全市1415家科技企業提供貸款授信超196億元,實際發放貸款超過123億元。大力推動廣州市科技企業對接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建立含170家企業的上市後備企業庫,方邦股份已成功上市,中國電科院已獲證監會同意發行。近三年,近萬家廣州科技企業參加全國創新創業大賽,參賽數量佔廣東省的半數以上,2018年在全國六個行業決賽中獲得全部54個獎項中的6項,2019年斬獲全省決賽12個一等獎中的10個,截至目前已拿下全國生物醫藥行業決賽初創組一等獎。

方邦電子成為首批上市科創板的企業,是廣州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歷程的一個良好範本。像明珞汽車這樣,體量雖然不大,卻佔據行業龍頭甚至國際領先地位,低調而專精於細分領域的企業,在廣州還有許多,形成了一支強勁的上市後備企業梯隊。在科技部舉辦的“創新中國•2018年度評選”中,廣州42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選,佔全國總數14%。中小企業能辦大事,這是廣州的信心。

全球首款量子點噴墨打印顯示樣機、亞洲唯一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創國產高端科學儀器出口西方發達國家先例……無一不體現廣州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目前,廣州市有4227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享受高企稅收減免政策;2018年度共有12748家企業通過研發費稅前加計扣除減稅102.7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提高至43%,廣州市建立市級企業研發機構的企業超過2400家。

廣州圍繞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精心佈局創新生態圈。加快奧翼電子柔性顯示總部及研發生產基地等的建設,支持雲從科技建設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平臺,推進邁普公司粵港澳大灣區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建設。 2019年前三季度,廣州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8.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較快,增速達20.9%,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比達57.8%。

中小企業迅速發展,與孵化器提質增效密切相關。以實施《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後補助試行辦法》為抓手,引導更多的優質創新創業載體提質增效,今年輔導推薦13家單位申請國家級孵化器認定;近期省科技廳公佈的2018年度廣東省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運營評價情況,廣州市32家孵化器和29家眾創空間獲得A類評級,數量均居全省第一。

推動“生態優化”,科技領域營商環境大幅轉變

敢於領航,大膽創新,是廣州這座改革開放先鋒之城的性格。廣州正在探索建立既符合科技創新規律又適合市場規律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破除創新要素資源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2019年8月1日,通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向香港科技大學撥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設經費和港澳科研開放基金,實現科研資金首次直接跨境撥付,引起強烈反響,但這只是落實廣州“科創12條”(《廣州市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的其中一項舉措。突破制度限制,釋放科研活力,廣州想方設法先行先試。科技經費使用“負面清單”,是廣州又一項全國首創的政策。“無禁止即可行”,這種開放思想讓人產生科研活力將插上騰飛翅膀的期待。

經市委市政府同意,《廣州市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 年)》正式出臺,成為未來廣州科技創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圍繞“科學發現、技術發明、產業發展、生態優化”創新發展全鏈條,提出重大科技基礎創新平臺提升、源頭核心技術突破、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企業主體培育提升、產業技術支撐引領、創新產業格局優化提升、開放創新合作共贏、高水平創新人才集聚等八大行動,全面推動廣州市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

廣州營造高端創新人才匯聚環境,實施“廣聚英才”、羊城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產業領軍人才等人才計劃,集聚國內外“高精尖缺”人才。目前已發放“廣州人才綠卡”5900多張,其中來自歐美髮達國家和港澳臺地區人才約佔13%。在穗工作的諾獎獲得者8人、“兩院”院士98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490人。

作為科研教育資源集中的“創新大腦”,廣州還在不斷加強在區域協同創新中的作用。聯動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廣州段)建設,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引領珠江東西兩岸協同聯動發展。落實廣佛同城化發展戰略,推動在廣州南站片區、荔灣海龍科創區及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打造廣佛科技創新城。

廣州密切與港澳科技合作,推動“一帶一路”科技交流。與港澳共建協同創新平臺5個。推動組建粵港澳大灣區高校應用科技聯盟,聯合舉辦南沙香港科大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和2019廣州天英匯國際創新創業大賽。目前廣州市與12個國際高水平研究院所、高校建立合作關係,建有諾獎創新中心8家,國家級、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67家,省屬單位的國家級、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126家。廣汽集團、萬孚生物等行業龍頭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25家。2019年10月23日,廣州市政府與英國伯明翰大學再次簽署為期5年的合作框架協議,續寫穗伯合作新篇章。

追趕超越鑄輝煌,科技廣州進行時。從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發展到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廣州的戰略地位在國內甚至全世界都越來越重要,記住廣州的是一種自主創新,一種敢為人先的精神。

本報記者 劉肖勇 通訊員 李曉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