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司馬昭弒魏主(金朋說)

曹操師模司馬昭,熔成成弒濟君刀。

恢恢天綱原無漏,報施何曾差一毫。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大家都知道,在曹魏代替東漢不久,就又發生了政權的更迭。司馬氏架空、綁架最終篡奪了曹氏的政權,開創了西晉。在這個過程中,司馬師和司馬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晉的奠基人則是曹魏的輔政大臣司馬懿。司馬懿操縱國柄的始點,就是在大名鼎鼎的“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之變”之前,司馬懿被另一個輔政大臣曹爽壓制;而在這次政變之中,司馬懿徹底擊敗了曹爽。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次“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是怎樣隱忍多年,最後發動致命一擊的。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不得人心的曹爽一派

在景初三年,也就是公元239年。曹叡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中書監、中書令劉放和孫資的不遺餘力地吹風和促成下,曹叡改掉了原來的託孤大臣的名單,換成了曹爽和司馬懿。這兩個人一個是曹魏宗室,一個是世家宿將,可能多少有點制衡的意思。這也意味著曹爽和司馬懿的鬥爭開始了。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和司馬懿不同,曹爽這個人缺少名望,這樣的人往往缺少安全感,畢竟在上位之前,他對曹魏政權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相當有限。那為了增強安全感,曹爽怎麼做的呢?那就是樹立黨羽,起用一批和自己相同處境的人——在曹叡時期的“浮華案”中被罷黜的一些名士,用政治待遇和名士思想作為紐帶,組成一個團體;另外又用自己的弟弟率領禁軍。這樣一來,曹爽確實是把握了朝政,但另一方面這些人擠佔了其他的人的資源,引起曹魏群臣的不滿。

《三國志·魏書·曹爽傳》:“爽弟羲為中領軍,訓武衛將軍,彥散騎常侍侍講……南陽何晏、鄧颺、李勝、沛國丁謐、東平畢軌鹹有聲名……及爽秉政,乃復進敘,任為腹心。”

曹爽一派把持朝政,也對原有的制度進行了改革。曹爽一派是想做事情的,改革的目的也是好的。但是改革的內容卻讓曹爽一派更加不得人心。根據《三國志·魏書·夏侯玄傳》當中的記載,已知的改革內容是削減地方中正在人事選舉上的權力;撤掉郡這個行政劃分,郡守、郡吏下馬種地;樹立節儉的風氣,簡化服飾。這三種改革政策都是得罪人的,尤其是第二條,更是將地方官吏和世家郡望全都得罪一個遍。可想而知曹爽一派在當時人的心中其實是很不受歡迎的。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避免郭太后對曹芳的影響,曹爽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這樣又把郭太后以及外戚推向與自己相反的立場。

《晉書·五行志》:“是時,曹爽專政,遷太后於永寧宮。”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司馬懿的隱忍

根據《晉書·后妃列傳》的記載,其實司馬懿父子早就存在異心。時間還是在魏明帝曹叡執政時期。當時司馬師有個老婆,叫做夏侯徽,是夏侯尚和曹真妹妹的女兒,和曹魏宗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夏侯徽看出司馬懿父子背後有貓膩,司馬懿父子也比較忌憚夏侯徽,於是司馬師就抽空把她給毒死了,時間是青龍二年,也就是公元234年。這件事雖然見於正史,但和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太相符,所以也受到後世的很多猜疑。如果這件事屬實的話,可以看出司馬氏為了篡權籌備了多麼長的時間。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晉書·景懷夏侯皇后傳》:“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龍二年,遂以鴆崩。”

當然這件事存在爭議,我們還是主要來看正始元年到正始十年,曹叡去世,曹芳即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這段時間。在正始元年到正始八年,這段時間曹爽和司馬懿存在爭鬥,但並不是直接進入白熱化,而是一段愈演愈烈的過程。在正式八年,也就是公元247年,司馬懿終於選擇了退避,徹底的退避。他又拿出自己的拿手手段——裝病,放棄參政的權力,埋藏於黑暗之中。

在正始九年冬,也就是“高平陵之變”的前一年,曹爽的黨羽李勝出外為荊州刺史。這個時候曹爽對司馬懿還是不太放心,讓李勝出發之前在去司馬懿那裡打探一下。司馬懿故意做出病弱不堪的樣子,又裝出老年痴呆的情況,把李勝和曹爽騙得團團轉。於是曹爽大大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

《三國志·魏書·曹爽傳》:“宣王稱疾困篤,示以羸形。勝不能覺,謂之信然。”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高平陵之變”爆發

在正始十年,也就是公元249年一月,曹爽兄弟陪同曹芳出城拜謁高平陵。曹爽兄弟全部隨從,沒有人留下來控制洛陽,這就給司馬懿帶來一個絕佳的機會。司馬師曾經偷摸養了三千死士(這也算是司馬師毒殺夏侯徽的一種可能),平時隱藏在人群中,在“高平陵之變”時全體集合,加上司馬師率領的禁兵(司馬師為中護軍),全力配合司馬懿發動這次政變。

《晉書·景帝紀》:“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所謂出師要有名。司馬懿也找了一個名,那就是當初被曹爽逼迫的郭太后。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廢黜曹爽兄弟。由於曹爽一派的所作所為,司馬懿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司馬懿關閉洛陽城門、控制兵器庫,令王觀為中領軍,接管曹爽的弟弟曹羲(曹羲被曹爽任命為中領軍)的軍隊;又令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接管曹爽(曹魏大將軍)的部隊。司馬懿基本控制了洛陽的局勢,率軍出屯洛水的浮橋上,他最後的目標就是跟隨曹芳的曹爽兄弟了。

《三國志·魏書·高柔傳》:“皇太后詔召柔假節行大將軍事,據爽營。”

《三國志·魏書·王觀傳》:“使觀行中領軍,據爽弟羲營。”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曹爽的妥協

雖然郭太后在司馬懿的手上,但是最具有權威性的皇帝曹芳在曹爽兄弟的手上。雙方都有各自的優勢。這一點在大司農桓範的抉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根據《魏略》中的記載,桓範原先是打算接受司馬懿的拉攏的,原先司馬懿是想讓桓範來擔任中領軍的,但是桓範被兒子勸住,因為皇帝還在洛陽城外呢,如果能夠出城利用曹芳的影響力再擊敗司馬懿,那麼對桓範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際遇。出於這種心態,桓範闖出洛陽城(平昌門門候是桓範的故吏),去見曹爽兄弟。

《魏略》:“範欲應召,而其子諫之,以車駕在外,不如南出。”

桓範來到曹爽面前,給他提出建議:讓曹芳先到許昌,然後召集各地軍隊,以平叛的旗號來對付司馬懿。不過曹爽到底沒有太大的魄力,不敢與司馬懿用戰爭的方式徹底決裂,對這個建議猶豫不決。另一方面司馬懿也擔心曹爽利用曹芳來搞事情,繼續擴大事端。他採用的方法是“智取”,把曹爽騙回洛陽城。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司馬懿派許允、陳泰、蔣濟等人去曹爽那裡勸說他回來,其中還有一個曹爽的親信叫尹大目,承諾僅僅是免官而已,保證曹爽的生命安全。在這些“有頭有臉”的人物的保證下,曹爽相信了司馬懿的話;這些遊說曹爽的人也相信司馬懿的話,但是司馬懿並沒有實現自己諾言。他將曹爽兄弟及其黨羽進行屠殺、夷族,徹底拔除曹爽一派的力量,《漢晉春秋》中記載:“同日斬戮,名士減半”,但還是那句話。曹爽一派實在是不得人心,以至於這次政局大地震導致的結果僅僅是“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

曹爽與司馬懿之間的鬥爭,以及司馬懿的絕命反擊

“高平陵之變”的影響

“高平陵之變”最直接的影響當然就是曹爽一派倒臺,曹爽黨羽夏侯霸奔蜀、夏侯玄被打壓,司馬懿成功上位,初步掌控了曹魏政權,曹魏政治格局來了一次大換血。而曹魏本身是一個健康的王朝,並非腐朽的、即將崩潰的、人心離散的亂世,司馬氏通過政變的方式篡取曹魏政權,也帶來了曹魏忠臣和政治投機者發動的一系列的兵變和政變,給曹魏帶來很多的動盪。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總的來說,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給西晉帶來了創立的基礎,而後司馬師和司馬昭多次化解兵變、政變,剪除了曹魏內部的威脅,到了司馬炎這裡,終於可以順應大勢,以晉代魏,登基稱帝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