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的婴戏图流传千年,时代不同,风格不同,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艺术表现。鉴赏古瓷器上的婴戏图,会给我们带来生气盎然的感受和时代的遐想。

宋金元磁州窑瓷器上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磁州窑系的民窑装饰艺术堪称我国瓷器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无论是在以刻划花、篦划花、模印花等为主要装饰的前期装饰艺术阶段,还是以白地黑花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装饰艺术空前繁荣期,亦或在元代铁蹄践踏下观台窑址的衰落期,以及明清时期以白地褐花装饰为主和清代民国青花五彩等装饰艺术的多元发展期,磁州窑都为我们留下了儿童的身影。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宋金元时期,社会风俗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少年儿童的游戏亦很多样,小河边、草地上、山间、溪流旁等到处可以寻找到他们嬉戏的身影。这些便成为民间陶瓷艺术家们装饰艺术的灵感之源。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北宋一代,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许多窑口都曾用婴戏图作装饰,其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的婴戏图最富表现力;北宋后期至金代,磁州窑的绘画装饰艺术达到顶峰。黑剔花、黑釉刻花、模印花、白地黑花等最为典型。从观台窑发掘出土遗物看,婴戏图较多地应用在模印花和白地黑绘花方面。模印花由于纹饰是事先刻划好的,因此下笔工整,线纹力度均匀,饱满有力。白地黑花绘画具有明显的水墨画的效果,并发展为磁州窑最具特色的装饰风格。上述便为磁州窑婴戏纹的盛行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宋金元时期婴戏纹装饰的特征

1.从应用范围看,宋金时期磁州窑婴戏多绘于枕面;元代以后,婴戏纹开始应用于瓶罐的腹部装饰,较少用于枕面装饰。

2.从画面布局看,宋金时期主题纹饰之外地均留白。动植物或者玩具随枕面形制而简要分布,画面结构简洁,整体画风清丽干净。

3.从题材上看,这些纹饰表现了宋金时期儿童的多彩生活,即儿童与动植物一起的情景及儿童参与体育和游戏时的可爱姿态。

4.从绘画技法看,多白地黑绘装饰,另有划花、白釉黑剔,珍珠地刻花等技法。在白地黑花作品中,绝大多数儿童形态以白描手法来表现,细节处寥寥几笔便将儿童的神态、行为勾画出来;少数作品以墨意浓郁的没骨画法,不注重细部刻画,却相当传神。其他几种技法皆为硬笔制成,用笔较为工整,纹饰线条稍显生硬,但从整体看来仍传达出儿童的可爱姿态。

5.从画面细节看,宋代瓷器上所绘儿童的头皆比较大,面容和身材较为丰满;金代器物上的儿童的头的比例缩小,身材偏瘦且较为匀称,儿童活动的题材增多,画面的流动感增强。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宋代经济繁荣,文人画坛亦呈现欣欣向荣之象:工笔、写意、水墨、重彩、变勾、没骨等绘画技法日臻成熟;人物画注重个性的细腻和深刻,画风趋于写实,而其中表现的非文人阶层的生活洋溢着淳朴、热情;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相当盛行,其中描写儿童生活的婴戏题材绘画独立为专门的画科;再者,宋朝统治者以文治国,而金元朝统治者对文人阶层的控制较为松弛,整个社会风气比较宽松,失意于科举制的文人亦参与到瓷器的创作中来。为民窑的釉下彩绘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制瓷艺人们或为世代传承的匠工,或为失意于科举的文人墨客,他们在器物之上刻画出孩子们天真、烂漫、娇憨的特征,展现了对孩子的怜爱、夸赞与珍视之情,使观赏者既有丰富的审美感受,又使他们对孩子们的责任与义务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调。明清以后社会文化仿古、保守成风,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儿童开始接受正统教育的年龄提前,教育形式趋于死板,即使是下层百姓中儿童游戏的范围和时间已经受到严格限制。儿童题材的纹饰多数表现的并不是真实的儿童的生活面貌,而是成年人赋予的理想境界,在反映现实生活上已大不如前。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

元代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高30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径31厘米、足径12厘米。此罐造型浑厚,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婴戏、花卉等图案,绘画手法简练粗犷,极富民间色彩,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元代的磁州窑系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瓷器生产者,尤其是白地黑花产品数量惊人。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磁州窑系产品占了将近一半,白地黑花瓷器又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从发现婴戏罐的元代沉船的位置看,那艘船应该在离岸后不久就遭意外沉没,所以难以判断这件瓷器的目的地究竟是哪里,但是从此可以折射出元代海运的繁盛。当时在国内,南北方的货运主要依靠海路,在国际贸易方面,海道更占据主导地位。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的漳河两岸,产品以罐、盘、碗、瓶为主,又有瓷枕及小型玩具等。釉色白中带黄,以黑、褐色花纹为装饰,有绘花、划花、剔花等手法。图像则为婴戏、禽鱼、龙风、水波、卷叶以及花卉等,纹样简粗犷,极富民间情调。此件瓷罐造型浑厚,在白釉地上用黑色釉绘出婴戏等图案,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

明清瓷器上的婴戏图

从现有的馆藏材料与考古资料来看,明早期带有人物纹饰的青花瓷器较少。香港天民楼收藏了一件明永乐至宣德时期的青花十六子婴戏纹瓷碗,此碗侈口,口径较大,窄圆唇,腹较浅,圈足,釉底,足端见淡淡的火石红。胎体轻薄,白釉微微泛青,青花发色浓艳,多“铁锈斑”痕迹。碗内壁素面无纹,外壁绘远山近柳。庭园花墙内绘四组戏童,这四组“婴戏图”在整个明代的青花瓷器上较为常见,各时期所绘图案的寓意不变,改变的只是婴戏图的细节。

左起第一组主题是“捞鱼放生”,绘 4 个小儿,3 童围在缸边,2 童手在缸里摸着什么,一童朝着塘边摆手,顺手望去,池塘边另一童子手举一条鱼,似乎正欲放生。第二组 5 个戏童围着背光佛像,其中一顽童正往放地上的佛像撒沙子,或是在清洗佛像,远处一玩伴招手,似有着急制止的样子,一童子把拨浪鼓丢地上,一童子跪看,另一童子侧卧于地上。第三组戏童主题似乎是“草斗蟋蟀”,戏童跪着、半蹲着围观,细节晕散不清。第四组主题骑木马,多认为这组婴戏在做“传胪加冠”主题游戏,似有“马上做官”的寓意。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永乐-宣德青花十六子婴戏纹瓷碗及婴戏图展开图(香港天民楼藏)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明代殿试由鸣赞官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上,唱出二、三甲第一名的名字为叫做传胪。“传胪游戏”则是模仿为考中的举子报告喜讯仪仗式场景时的一种游戏。此图中童子一个骑着三轮竹马,一手执马头,另一手拜冠,后面紧随的一童子正手执一柄莲叶作幢当仪仗,另一位手捧一摞手卷,可是孩童头部较大,实在滑稽可爱。画面上通景辅以远山近柳,半人高的花墙,繁实的祥云、花石与草木。戏童里穿似带图案的肚兜,外身穿到膝长衣,衣服半袖,多外敞,不分左、右衽,衣底两侧开叉,裤子与鞋并未多加以描绘,多数戏童甚至未描绘发型,似为削发光头。

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藏有一件明宣德时期的青花婴戏图残碗,该碗侈口,圈足,釉底,底书“大明宣德年制”款,青花发色浓艳,青花料上呈明显的“铁锈斑”痕迹。碗外壁绘婴儿较多,动作各异,形象生动,较为少见。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明宣德青花婴戏图残碗(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藏)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江苏常州市博物馆藏一件明宣德至正统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婴戏纹碗。此碗侈口,深腹,圈足,外壁比永宣时期稍厚。釉色白中泛青,釉质润泽。内底绘宝杵纹,口沿内绘写一周梵文,外壁一周婴戏纹。童子头上均为三个小髻,手中各执一物,一戏童胸前一鼓,双手持缶,正在鼓乐,绘画较为晕散。此种婴戏图毫无背景可言,几个戏童彼此独立,是几个毫无联系的平行游戏行为。此时的绘画特点在于技法采用“小枝笔”勾线填色,而且笔小用料有限,所以造成人物纹饰留有大量先浓后淡、深浅不一的笔触痕。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宣德至正统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碗(江苏常州市博物馆藏)

早期人物绘画与元代人物纹饰描绘有较大区别。元代人物图常常繁密的层次构图,粗犷的大笔拓涂,而且人物也只是在人物脸部、手部以及衣服的袖口、领口与帽檐等处留白。这件瓷器人物多是通景绘画,粗笔写意,小笔细描,人物衣裤纹绘画多为简单细线勾勒轮廓,只有少量涂绘,地皮景中的石头褶皱、湖石、栏杆等细节之处也多处留白,笔法也很工整。

画工描绘多为侧身正在忙碌的戏童,游戏活动多有主题、情景与角色分工。戏童也投入了浓厚的兴趣与高涨的情绪表现。明早期绘画的“婴戏图”更具有象征性。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明成化斗彩婴戏图杯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明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


受到陈洪绶等画家的影响,明代艺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多呈现大头,憨态可掬的形象,这也为日后年画娃娃的形象奠定了原型。婴戏图案在工艺品 装饰上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清康熙五彩棒槌瓶颈部的婴戏图

在瓷器上,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婴戏图都成为洋溢着童真的趣味和吉祥的意蕴。特别是清代流行的“百子图”,做工精巧,色彩雅致,深受人们喜爱。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清代粉彩百子婴戏图冬瓜罐(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藏)

古瓷器上惟妙惟肖的婴戏图


清代粉彩百子婴戏图大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