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及其家庭的命运。本报本期特聚焦几位出生于1949年前后老人的成长经历,以家史印证国史,以个人史折射时代史。


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从土坯房到标准卫生院

冉洪猛 1939年生,后坪苗族土家族自治乡高坪村人

“一间土坯房,既是我的办公室、就诊室,也是我的起居室。”冉洪猛回忆起60年前刚成为后坪乡医院(现后坪乡卫生院)医生时的场景说道。

今年80岁的冉洪猛告诉记者,以前受医疗条件、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阻碍,看病难,想要看好病更是难于上青天。附近十里八乡的村民要看病,得走弯弯曲曲的土泥路,离得远的一个来回就耽误大半天功夫。遇到年老体弱的,还得等他们医生空闲时上门就诊,走到天黑,就干脆在患者家里住上一晚也是家常便饭。

“好在现如今情况不一样了。”老人清楚记得在1999年,全市开始实施医疗保险,随着农村医疗卫生改革的一系列措施落地,现在的医疗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房……一应俱全,60年前的土坯房规范完善成了一所标准的卫生院。


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从泥土路到柏油路

黄福易 1948年生,凤山街道城东村村人

对于黄福易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政府出资把门前的公路硬化,实现了村民们20几年的愿望。

在他记事时,新中国恰逢成立之初,国家基础设施方面特别落后。自家屋前到村里的公路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逢雨天,车辆难以通行,阻碍了村里蔬菜产业的发展。硬化公路成为黄福易和城东村村民最大的期盼。

2015年,政府出资帮扶群众发展产业,为村民们硬化了这条产业路,让附近的村民们激动不已。

路修好后,不仅出行更方便了,附近村民的蔬菜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不少商人更是主动找上门,租赁村民的房屋和院坝做起了各种生意,每年的租金让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


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文德林 1949年生,芙蓉街道中路社区居民

“现在日子多清净,不愁吃穿、晒晒太阳、看看书,退休生活这么过,知足咯!”文德林坐在院子里,翻着书说道,话语里满是喜悦与自豪。

文德林的悠然自得得益于发生在他家的三大“喜事”:吃穿不愁、孩子事业有成、住上新楼房。

40年前,老人一家五口住在武仙路柏杨村,孩子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长大,长身体的时候吃不上“油水”,只有到了过年,一家人才能吃到大米和肉,吃上一顿水饺。穿的更不用说了,破衣服缝了补,补了再缝。

直到1972年,老人在当时的县航运社从事修船、造船工作,一家五口生活才逐渐好转,慢慢供3个孩子上学。由原来的“有啥吃啥”,如今变成“吃啥有啥”。

“最自豪的是,原来的农村老房子变成了砖房,而且几年前,还搬到城区里住上了新楼房。”文德林感慨道,现在的生活越过越好了。


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从信息靠吼到智能通讯

黄寿武 1955年生,凤山街道中山社区居民

黄寿武,1975年入党,是有着44年党龄的老党员。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黄寿武对老家黄莺乡双河村通信的发展感触颇深。

“50年代初的时候,主要靠书信或者便条传递信息。”黄寿武说,当时想和距离稍远的亲朋好友联系,只能通过写信这种方式。

50年代后期的时候,村里终于有了一台手摇电话,接受村外的讯息相对来说要方便些,但离值班室远的群众接受讯息就比较困难。不仅如此,人们只能通过报纸或书籍了解一些知识和外面的信息。信息闭塞,让大家错过了很多发展的机会。

“现在有了智能手机,想通知或是了解啥子,秒秒钟的事儿!”黄寿武说,现在的手机可以打电话、发信息、听音乐、看新闻……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面对面交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从无窗教室到窗明几净

钱明会 1949年生,桐梓镇双凤村人

初秋的9月,凉爽宜人,70岁的钱明会散着步,晃晃悠悠又来到了桐梓镇双凤小学,这是他工作了35年的地方。

钱明会清楚记得自己是1974年来到双凤小学任教,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书声琅琅的环境,但是眼前一切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

“当年学校的所有设备,一只手就完全可以数过来。”钱明会说着扳起了手指:一所学校,两间教室、一块黑板、几支粉笔、一盏煤油灯。

“其中一间木板搭建的教室没有玻璃,冬天寒风从窗口呼啸而过,冻得孩子们直打哆嗦。”钱明会缓缓回忆道,短短45载,他见证了双凤小学一桌一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变化,从漏风漏雨的教室,到动员全乡修建新教室,再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来,农村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最让钱明会感到欣慰的是,在退休前夕,农村地区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自己带的所有学生实现了全免费义务教育。

“日子越过越好咯……”钱明会站在新学校忆着往事,由衷发出了感叹。


他们,在共和国成长中成长见证


从交农业税到获得农业补贴

谢承亮 1941年生,凤山街道中山社区居民

“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能活命就很不错了!”谢承亮出生时中国还未解放,老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谢承亮一家老小共七口人,只有几亩十分贫瘠的土地,一年粮食总收成不足300斤,勉强只够家里人吃半年。粮食吃完了,只有到山坡上挖野草和草根充饥。后来挖的人多了,山上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也挖不到了,只有挨饿。“当时不少人饿死在路边,如果没有亲人来寻,死在哪里尸体就烂在哪里。”谢承亮说,当时没有被饿死,已属万幸。

解放后,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最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谢成亮一家自那以后,凭靠一家人的勤劳努力,再也没挨过饿。2006年,国家更是废除了农业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如今,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国家还有补贴。谢承亮说,现在国家也在加强着农业补贴,并且帮助解决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

“如今,政府不仅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补贴,还邀请市上的专家为大家传授种养殖技术。”产业发展起来了,钱袋子鼓了,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红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