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市場發展的出路何在?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對高排放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生態和環境承載力達到極限,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我國能源發展的必然選擇。天然氣具有清潔低碳的屬性,其利用也具有靈活高效的特點,是可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合作伙伴,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可以充當挑大樑的角色。

但是,天然氣要發揮這樣的作用,必須具備兩個重要條件:一是供應充足,二是成本具有競爭力。從過去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和未來二十年或更長期的發展前景來看,這兩個條件都具有不確定性。供應不足和成本過高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長期要面對的問題,要增供應和降成本、做大做強中國天然氣產業,需要政府堅定推進行業改革,需要天然氣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發揮各自優勢,深化分工與合作,共同努力。

  • 油氣體制改革帶來天然氣市場新局面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推進能源價格市場化,明確了“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天然氣市場改革總體思路,提出要“促進市場主體多元化競爭,穩妥處理和逐步減少交叉補貼,還原能源商品屬性”,“儘快全面理順天然氣價格,加快放開天然氣氣源和銷售價格”。2017年,進一步就油氣行業上中下游、進出口、價格機制、國企改革、儲備和安全環保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意見。2019年3月,中央深改委通過了《石油天然氣管網運營機制改革實施意見》,提出國家管網公司組建原則和油氣市場體系改革目標,明確要推動形成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的油氣市場體系。

改革將開創天然氣行業發展新局面。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意味著供應主體會增加,也就意味著上游競爭會增加,從而有助於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助於更好地增加天然氣供應,更好地保障供應安全。中間統一管網高效集輸意味著管網互聯互通會得到加強,市場分割格局會被打破,資源全國調配能力得到提升,壟斷業務監管將加強,管網公平開放將會變成現實。下游銷售市場充分競爭意味著服務效率提升,服務成本下降,用戶選擇增加,同時壟斷業務監管收緊。這些改革最終都有助於增加天然氣供應和降低天然氣成本,為天然氣市場的做大做強提供良好基礎。

當然,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也不能指望這些改革能立竿見影,改革過程中也可能產生新的阻力和問題,改革預期目標也未必能及時完全達到,需要用實事求是的態度、持之以恆的努力、攻堅克難的勇氣去推進改革,最終實現市場配置天然氣資源的目標,達到增供應和降成本的效果。

  • 城市燃氣企業不是增供應的主力

我國天然氣市場已經形成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三大油氣公司主導上游生產和供應的基本格局,城市燃氣企業主要從事天然氣配售及其他輔助性業務,兩個領域的業務模式和經營特點各有不同,需要的能力也不同。雖然上游主體多元化是國家油氣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城市燃氣企業可以積極探索和參與,但城市燃氣企業難以成為增加市場供應的主要力量,還需要三大油氣公司繼續發揮主力軍的作用。

第一,生產主體增加不影響以三大油氣公司為主的生產格局。雖然新市場主體進入上游可能產生一定鯰魚效應,促進行業效率提升,但新市場主體能力有限,短期效果有限。目前中國天然氣資源富集區域和主要潛力區塊的探礦權集中在三大油氣公司手上,是國內增儲上產的主力軍,其他市場主體只能在三大油氣公司放棄的劣質低效區塊或以前未被申領的區塊上開展工作,能夠實現重大突破的幾率小。勘探開發活動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長週期、高回報等特點,要求企業具有資金、技術、管理雄厚實力,這些高門檻將會限制包括城市燃氣企業在內的多數市場主體的進入。2017年中央關於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逐步形成以大型國有油氣公司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參與的勘查開採體系”,這可以看成是國內上游市場改革的取向,但更應該看成是現有條件下改革可能能夠達到的現實結果。

第二,進口主體增加不影響以三大油氣公司為主的進口格局。三大油氣公司擁有大多數現存LNG和管道進口能力,在優質LNG接收站站點資源上也已佔得先機,國際貿易、資源獲取和經營能力的優勢也比較突出。現有的其他公司LNG接收站中,多數都是碼頭和岸線條件欠佳,或者管網和儲罐條件不足。新市場主體參與雖然有利於進口主體多元化和資源來源多元化,更好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但進口能力和條件上還存在很大差距。

第三,儲氣主體增加不影響以三大油氣公司為主的儲氣格局。儲氣主體增加可以減輕三大油氣公司的保供壓力,但作為建設儲氣庫的主要場所,目前陸上枯竭油氣藏資源主要掌握兩大油氣公司手上,其他市場主體缺乏參與的渠道。雖然政府要求加快放開儲氣地質構造的使用權,鼓勵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利用枯竭油氣藏、鹽穴等建設地下儲氣庫,配套完善油氣、鹽業等礦業權轉讓、廢棄核銷機制以及已開發油氣田、鹽礦作價評估機制,但制約其他市場主體進入儲氣庫市場的細節問題待解。新市場主體進入既存在外部障礙,也存在自身短板,短期難以取得較大進展。

天然气市场发展的出路何在?
  • 降成本需要全產業鏈企業協同參與

降成本是天然氣贏得競爭、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這需要全產業鏈所有企業共同發力。上游企業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進口企業要努力降低進口成本,管輸企業要努力降低管輸成本,城燃企業要努力降低配送成本,裝備供應、工程技術服務企業要努力降低產品和服務成本,監管部門也要減少不必要的監管成本。只有全產業鏈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天然氣才能更好地與其他替代能源展開競爭,贏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第一,競爭性環節要用競爭倒逼的方式降成本。降成本不是靠喊口號就能實現的,也不應該是通過政府隨意要求和指定的方式來實現,競爭性業務降成本要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政府的作用是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防範利用市場支配地位和其他非法手段打壓競爭對手,加強反壟斷審查和監管,打擊串謀等不正當行為,努力創造市場公平競爭的條件。天然氣上游供應和下游銷售都是可以競爭的環節,未來都將逐步有序放開,

政府部門要支持和化解已有的各種矛盾,積極促進供應和銷售環節的公平競爭。

第二,壟斷性環節要通過加強成本監審和激勵的方式降成本。天然氣輸送和配送環節業務往往存在一定自然壟斷性,壟斷業務降成本需要加強成本和價格監審,同時要對效率改進進行激勵,鼓勵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對不必要的輸配加價環節要壓縮和取消,杜絕不合理的加價現象,從而降低天然氣服務成本。另外,要正確認識天然氣輸送和配送的壟斷屬性,尊重自然壟斷,杜絕不合理的行政授權壟斷。自然壟斷一定是在特定技術經濟條件下的產物,一旦條件變化,壟斷的範圍和規模都可能出現變化,凡是能夠實現競爭的都要鼓勵和支持競爭,通過競爭的方式倒逼降成本,千萬不能簡單認為管道、接收站和儲氣庫就是不能競爭的自然壟斷業務。

  • 城市燃氣企業面臨的挑戰

雖然上游改革為城市燃氣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城市燃氣企業缺乏進入國內上游勘探開發領域所需的資金、技術、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條件,在獲取海外資源方面也存在諸多制約和侷限,也缺乏建設儲氣庫的條件和能力。管網改革和設施公平開放增加了城市燃氣企業的業務拓展空間,但由於管網基礎設施供應不足,剩餘能力公平開放機會不多,城燃企業能夠利用的實質機會很少。兩方面因素決定了數千家燃氣企業中絕大多數向上延伸的成功可能性不大。城市燃氣企業的發力點應該還是相對比較熟悉的下游業務,擴大天然氣終端消費,但下游業務也面臨嚴峻挑戰。

第一,配氣環節監管全面收緊。配氣業務監管逐漸強化,收益率全面壓縮;作為改善營商環境和更好服務民生要求的一部分,用戶燃氣服務質量標準逐漸提高,工程安裝等輔助服務要求逐步規範,傳統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為了降低終端用戶用氣成本,各地政府先後按照中央要求加強了配氣環節的監管,成本監審越來越嚴格,服務標準要求越來越嚴格,對濫用壟斷和市場支配地位的打擊越來越嚴厲,這使得城燃企業不得不改變認識,改進管理,努力提高服務能力和經營效率。

第二,上游企業進軍下游市場。面對油氣體制改革,上游企業再次選擇攜資源優勢強勢進軍下游市場,要求燃氣企業出讓優質用戶,或者轉讓項目或企業控制權,給燃氣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為了獲得上游企業的氣源供應保障承諾,一些地方政府也不惜毀約,把已經讓渡的特許經營權或已簽署的合作項目重新轉讓給上游企業。城市燃氣行業已經進入新一輪重組洗牌階段,不少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如果上游企業過度進入下游,既控制供應又佔據終端需求,形成上游主體稀少和下游主體多元化消失的局面,將對通過競爭形成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構成重大威脅。

第三,配售環節公平競爭改革。城市燃氣業務的局部自然壟斷屬性較強,又具有公用事業的特點,從價格、成本到服務都受地方政府管制。一旦燃氣企業習慣了這種經營環境,容易形成市場開發經營意識不強、服務意識不到位、對用戶需求關注不深入、競爭風險意識缺乏等問題。如果在配售環節推進改革,形成市場競爭,城市燃氣企業會存在不適應感,所以城市燃氣企業的轉型升級發展將是一個浴火重生的過程。城市燃氣企業要為天然氣增供應做貢獻,但不宜高估自己增供應的能力,重點首先要放到降成本和促消費上。當然,選擇這個定位的前提條件是天然氣供應方能夠保障天然氣供應安全、穩定、可靠,非歧視性對待下游各類用戶,並且會留給下游企業一定的生存發展空間。

  • 合力做大做強中國天然氣市場

做大做強中國天然氣市場是我國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客觀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要求,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客觀要求。要做大做強中國天然氣市場,就需要做到增供應、降成本和促消費,需要上中下游企業發揮各自所長,深化合作,互利共贏。

組建國家管網公司後,上游企業可以更充分發揮上游勘探開發生產專業優勢,做強做精主業;可以更充分發揮國際貿易、投資和全球項目經營運作能力,成為國際領軍企業,從國內國外兩方面增加天然氣生產和供應能力,展現“國家隊”的能力、胸懷和視野,解決制約中國天然氣發展的核心問題。根據中國自然資源部的數據,中國常規天然氣開發處於早期階段,頁岩氣和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發還處於初期階段。生物質氣作為循環經濟建設的一部分,也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城市燃氣企業要在努力擴大天然氣消費上做足文章,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用戶,提供新服務,創造新的附加值,努力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更好地獲得用戶的認同,用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服務贏得用戶的信任。下游市場瑣碎、分散,民生保供、特許經營和交叉補貼等問題交織,各地市場和政策環境差異性大,也未必適合擅長從事大規模經營的上游企業。

做大做強中國天然氣市場應該是上中下游所有企業的共同訴求,需要全行業所有企業的共同參與,共同努力,減少內鬥內耗。上游企業增供應、擴來源,管輸企業保運輸、提能力,下游企業拓消費、提服務,大家發揮各自優勢,深化分工,加強合作,降低成本,中國天然氣市場才能做大做強,天然氣的前景才會更加光明。

(原文載於《中國石化》雜誌2019年第10期,總第409期。作者文責自負,不代表所在機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