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乳品消费谋新篇

70年前,中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仅0.4千克;2018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34.3千克,相当于每人每天能喝到100克奶。但这与中国膳食指南建议的每人每天需要喝300克奶仍有较大差距。

如何顺应时代生产出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满足各种场景的需求?近日,在第二届中国乳业资本论坛上,众多行业领袖、知名投资人、业内专家深入解析了当今中国乳业新产业格局下的竞争业态。

一老一少群体受重视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使乳制品消费发生了很多变化。三元股份副总经理陈历俊表示,老龄化使得我国的消费者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面对这一状况,三元一方面持续加大母乳研究力度,升级自有产品,另一方面将产品延伸至老年产品。

同时,随着95后消费者逐渐成为乳业主流消费人群,研究这一消费群体的需求成为乳企关注的重点。健合集团中国区公关总监朱辉表示,这一群体高端化、多元化需求愈发明显,企业也在围绕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性产品研发,例如少脂少糖类产品或健康类产品将是未来研发重点。

凯度消费者指数北方区总经理赵晖在论坛上表示,中国快消品市场份额比去年上涨5.4%,这得益于生活方式提升与消费需求的转变。从数据来看,液态奶微弱增长,但仍高于食品饮料总体2.3%的增速。户均需求仍是增长阻碍,市场增长依然依赖家庭自然增长及均价的持续提升。

赵晖表示,新形势下乳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购买量上看,存量竞争愈发显著,竞争加剧。二是终端促销投入也越来越大,促销效率需要更科学的评估。三是大卖场和连锁超市仍是主要渠道,但比重持续下降。小超市、便利店、网购等便利型渠道增长迅速,这也使得企业获客成本增加。

为产品做好加减法

面对新消费趋势,赵晖表示,企业要把重点从中低端品类向高端、健康品类转移,从健康、口感等方面切入,迎合消费者需求。除此之外,网购将在增加消费体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乳企打造具有差异化、物超所值的高端产品仍是关键,要迎合消费者健康诉求,做好产品的加减法。

伊利集团副总裁赵昕表示,新形势下,乳企肩负着促进国民健康、推动国际化发展的新历史使命。能否把握住乳业新旧动能转化的这一重要节点,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业态,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乳企面前的首要问题。企业应以品质为核心,推动乳业高质量发展;以创新为驱动,激发乳业发展的新动能;坚持开放,构筑行业发展新业态。

“中国乳业依然需要开放,需要国际化。我们在高端技术、高端装备、优质原料方面与乳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补短板。”蒙牛集团事务副总裁黄忻在演讲中称,乳业资源与市场不平衡是全球性的问题,因此,乳业发展离不开全球合作。

面对新消费趋势,打造自身特色和多元化发展是贝因美的竞争逻辑。贝因美总经理包秀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特色产品是企业生命力所在。基于对市场的预判,贝因美更注重研发、生产有特色的产品。今年以来,贝因美已陆续推出多款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

9月12日,贝因美发布公告拟将公司全称由“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对此,包秀飞称贝因美更名,包括经营范围改变都是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通过多品牌、多产品承担不同功能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我们强调的多元化不是跨行业或者跨品类,而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的多元化。”

资深乳业专家宋亮认为,新时代中国乳业肩负着三个使命:“首先,中国乳业需持续、专业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营养品;其次,中国乳业肩负着农副产品发展的使命;再次,中国乳业要承担引领中国食品产业走出去、孕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的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