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不接济杜甫呢?

执著的淡顶


李白为什么不接济杜甫呢?

  李白物质上可以吗?应该是可以的。据有人考证,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家里有矿,是真的有矿,所以李白在遇到唐玄宗之前,一直没怎么工作,因为不需要(其实可能是需要的,只是还没机会),他的理想就是做个宰相之类的,发挥发挥自己的才能。咱们看李白早期包括在长安当翰林待诏时的诗,生活过得相当高级别,什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虽然诗可能有点夸张,但估计也离事实不太远了,喝酒是要钱的,交朋友也不能老让别人请吃饭,李白有一段时间很得玄宗赏识,精神上如何咱们不说,物质方面,李白应该一直都过得很富足:自己有点钱,朋友愿意请,皇帝赏一点,哪怕后来赐金放还,但走到哪,都有人接待他,毕竟当世谪仙啊,谁不想结交呢,哪怕就是被流放,李白也没受委屈,晚年到了当涂,也有族叔罩着,感觉上李白一辈子,在物质上没吃过苦,应该很潇洒。

  杜甫呢,相对来说,在物质生活方面,过得惨点。他年轻时家境不错,可以啃老,可是到后来,老爹去了,安史之乱爆发了,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安史之乱,他被困后冒死逃到肃宗那里,做了几年左拾遗,后来多嘴被降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除了在成都得到了严武的帮助之外,其他时间都过得很惨,甚至要到山上捡橡实充饥,直到病死孤舟之上。他留下的诗,大多都很沉重,关于国家,关于自己,什么“朝扣富家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遣艰辛。”,什么“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等等,充满了悲伤。

  他过得这么苦,李白为什么不接济他呢?

  李白当然有接济他的理由,两人可是很好的朋友。

  李白和杜甫英雄相惜,从相遇到相交,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友情令人羡慕。两人在梁宋之地游历,遇到了高适,三位诗人,一起畅想美好的未来,过得非常开心(后来高适所行让李杜失望)。后来,李白写诗给杜甫,诗总量不多,但可见关系很好,安慰思念,一点都不缺,杜甫呢,写给李白的诗多,十四首+,有思念有担忧,尤其是李白和李璘被抓,杜甫不顾自己人微言轻,给肃宗上疏,咱们都清楚,结果是没起到任何作用,但他对李白的一颗真心,天地可鉴。

  虽如此,可李白没有能接济杜甫的能力。

  李白也许有钱用,他从来没有缺过钱用,到哪都有酒喝,都有肉吃,但是他并没有什么余钱。再说,最重要的是,两人相隔遥远,怎么去接济杜甫这个小兄弟呢?那个时候,钱又不会飞。他们游历时,家里都不错,杜甫的父亲也还在,那时不缺钱,可是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到永王李璘那去了,高适到李亨那去了,杜甫则做了一段时间俘虏,后来也投奔李亨了,两人根本没见着面,再次知道消息,李白下到大狱了。

  天下大乱,音信不通,没有接济的通道,因为形势根本不允许,何况他们本身都同是天涯沦落人,今天不知明天事,怎么帮呢。只能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了。

  两人相交,贵在知心,或许于他们而言,这就够了。

  抛砖引玉哈,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李白为什么不帮助杜甫,真是个问题。李白很有钱,但那时没有银行,没有支票,更没有微信,支付宝,存钱是个大问题,寄钱更是不可能。

他从蜀地出来,带了很多钱,具体怎么带出来的,不知道。但他在江南不到一年就挥霍30万金。这是李白自己说的,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这可能是他父亲李客给他的全部财产。 这以后李白的日子过得依然很潇洒。他的财富有几个渠道。

一是官俸。李白到长安,担任翰林供奉。天宝初年(742年),李白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他在长安呆了三年,这期间吃喝玩乐应该不成问题。三年后,被赐金还山,皇帝赐金,应该不少钱。


二是入赘吃软饭。公元727年,李白经孟浩然介绍,去了安陆,在安陆娶妻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李白属于是入赘。宰相的孙女婿应该活着不错的生活。753年李白50如果左右还娶了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又是一个自带饭票的前宰相孙女,当然又够李白挥霍一段时间。中间李白还跟一个很有钱的刘姓妇人。做女婿,吃软饭也是李白的一个生财之道。

三是靠交游访友。李白当时名声很大,很多人愿意与他交往,而且愿意花钱请他。汪伦就是一个典型。李白潇洒时,一掷千金,“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困苦时 李白甚至交往普通老百姓。他在安徽铜陵漫游期间,住宿在一个老太太家里,肚子饿了。老太太给他做饭吃。他也写了一首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老太太是专门给别人洗衣服来维持生活的。这样的穷苦人李白也放下身段去交往,他的吃喝自然不会出问题,但就靠这些,李白肯定不会富起来。他也不会理财,典型的月光族,甚至不要一个月,钱到手就花了。

据说李白还给人写过文序,写过墓志,这都是有报酬的。所以李白在安史之乱前生活一直过得不错。安史之乱中,李白站错队了,被判流放,以后一蹶不振,晚年靠族叔李冰阳,第二年就死了。

综上所述,李白一生吃喝不愁,但也不是大富大贵,怎么可能去接济杜甫呢?745年以前,杜甫生活一直不错,745年以后李白杜甫没见过面,安史之乱后,大家都自顾难保了,也不存在接济问题了。

更何况当时的交通条件,寄一封信都十分困难,更别说寄钱了,古人能不能寄钱都不知道。“李白为什么不接济杜甫?”本身就是一个糊涂问题。既然问了就说一下。


桃之夭夭老牛


李白不接济杜甫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人交集很少,生活圈子根本就没有交集(住所、活动范围、工作性质); 二,两人社会地位和当时的影响力相差甚远,李白在当世诗坛影响就非常巨大,社会地位非常崇高,而杜甫在当世影响不大,他的影响力主要在后世; 其三,交往心态彼此在心中的份量差距很大,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杜甫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你说偶像会关注和关心每个粉丝吗? 四,杜甫对李白是一种崇敬,而李白对杜甫只是礼貌,李白是长辈,杜甫是晚辈,他们在心理从来就不是在平等上交往的(过去很讲究“尊卑有序”); 五,李白用钱不余钱,多少钱都不在乎,根据自己的豪情、豪兴弃之于草芥,“五花马、千金裘”的故事流传千古足以说明; 六,过去文人讲究气节与操守,相互之间越是高尚的友谊、纯洁的友谊就越不会涉及经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是诗人们骨子里的底线,如果,出现接济现象,除非平时生活在一块互相有巨大帮助,否则,会被别人轻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根本不会接受,何况是杜甫; 七,过去交通、信息都不通畅,即使李白有心也无力; 八,他们年龄差距很大,实际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时间比较短(彼此了解后,人生有可能的交集时间更短仅在十几两十年,并且杜甫最困难的时候李白已经不在人世了)。 鉴于以上八个原因,李白不接济杜甫实属正常。


用户谢卫先


好奇怪啊,李白为什么要接济杜甫?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并不是平等的交往。

按照现代的话来讲,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杜甫其实是李白的脑残粉,他们的交往更倾向于单向性。你见过偶像接济粉丝吗?

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相识于洛阳,但后来各奔东西,除了偶尔寄赠诗作,并没有怎么来往。

就寄赠诗作这一块来讲,你看看,杜甫都写了啥——《赠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

而李白写了啥——《赠汪伦》。

当然,李白也给杜甫写过诗,但远不如杜甫为李白写得多。

李白是杜甫的偶像、榜样、崇拜的人。永王起兵后,朝廷对李白不爽,众人都避开得远远的,杜甫却努力为自家的爱豆洗白,坚决为李白抱不平、写诗辩护。

但是,李白放浪形骸、交友广泛,杜甫于李白而言,可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所以,杜甫被卷屋上三重茅的时候,他的亲朋好友会接济他,那是关系好。

李白不接济杜甫,却很正常!


舒迟君


李白自己都过着流离失所的日子,那有财力资助好友杜甫。

即使在长安唐玄宗身边任职期间,李白也是个闲职,薪俸肯定不高,他又喜欢喝酒,是没有多少积蓄的。


跪射俑


李白为什么要接济杜甫?杜甫那时候,还没发生安史之乱,还不需要接济。


静里水声1


文人本就相轻

杜甫青少年本身家庭优越,后客居长安十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后因安史之乱爆发,愈加贫苦疾苦,一直活着漂泊的生活。

而谪仙李白一生也是漂泊流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