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一直以來,凡是與汽車相關的產業,總會引起中國各大城市間的火熱爭奪戰。

傳統汽車時代,人人爭做中國“底特律”。智能化時代,人人又爭做中國“硅谷”。

如今,這場戰火開始燃到了自動駕駛產業,而每個城市都想成為中國版的“鳳凰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州府鳳凰城,號稱“自動駕駛之都”)。

以鳳凰城為“模板”,從北京到上海,再到廣州……幾乎在眨眼之間,大大小小的自動駕駛汽車測試區(示範區)在國內各個城市“遍地開花”。

那麼,在這場自動駕駛領域的城市競賽中,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拔得頭籌呢?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北上廣的自動駕駛“抱團”

根據功夫汽車的初步統計,目前這場爭奪戰中的“主流玩家”已經超過18個城市,但各區域都有很明顯的集群效應。

其分別是:北京-滄州-雄安打造的京冀區域,上海-浙江-江蘇形成的長三角區域,廣東深圳為首的華南區域,這也是自動駕駛產業集中度最高的三個區域。

在華東區域,位於上海嘉定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上海)試點示範區是第一個國家級示範區,2016年就開始運營,吸引了上汽、蔚來等一批傳統車企和造車新勢力。

近日,上海與浙江、江蘇、安徽共同簽署了《長江三角洲區域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互認合作協議》,區域內的測試數據可以共享,測試結果也可以互認,這無疑讓華東地區的自動駕駛產業集群效應更加凸顯。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與此同時,北京也在加速推進自動駕駛產業的落地進程。

今年4月北京市發佈了中國首份自動駕駛路測報告,報告顯示自2018年2月以來,北京市累計開放了4個區域的44條道路,共計123公里,從城市到鄉村到高速,覆蓋京津冀地區85%的交通場景。

在這些測試報告中,百度無疑是北京自動駕駛產業中最強的“本土企業”,也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以百度為線,北京也在逐漸與周圍幾個城市“抱團”。

2017年底,百度與雄安新區宣佈聯合打造無人駕駛智能試點示範,2018年5月開始在雄安進行L4自動駕駛路測。

今年4月,百度的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項目又落戶滄州經濟開發區。與此同時,滄州也成為百度自動駕駛出租車第二個試點城市。近日,雙方正式簽署自動駕駛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至此,華北地區也形成了以“北京-滄州-雄安”為核心的自動駕駛集群區域。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現階段,北京和上海是科技企業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國內最早開放和規範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的城市,圍繞這兩座城市也分別形成了各自的產業集群區域。

與上海和北京產業群所對立的,則是華南地區的廣東-深圳區域。

擁有廣汽、小鵬汽車、景馳科技、小馬智行和文遠知行的廣州,於去年3月正式啟動基於5G技術的智能網聯汽車與智慧交通應用示範區建設,如今更計劃投資46個億建設一座智能網聯汽車封閉測試場。

相對而言,廣州及深圳的“智能駕駛示範區”側重在研發領域。而以廣州的產業佈局規劃來看,或許5G試點、芯片製造等方面是廣州“自動駕駛”目前的重點和強項。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當然,除了上面三個集群區域,在中部和西南部地區還有兩座領跑自動駕駛產業的城市。

9月22日,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武漢)測試示範區正式揭牌,併發放了全球首張自動駕駛商用牌照。這意味著,獲牌企業不僅可以在公開道路上進行載人測試,也可以進行商業化運營。

在此之前,國內城市發放的自動駕駛牌照多為測試牌照,武漢此舉也讓它從眾多自動駕駛城市中脫穎而出。

與此同時,9月26日,開放道路智能駕駛長沙示範區正式啟用,這也成為中國首個面向普通民眾的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商業化服務。

雖然沒有集群效應,但是武漢和長沙這些城市爭做中國“鳳凰城”的決心和信心,或許也並不輸北上廣。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要讓自動駕駛產業“壯大”,各大城市還要做什麼?

鳳凰城之所以受行業關注,除了豐富的產業生態外,Waymo在當地赫赫有名的“付費無人出租車服務”無疑是原因之一,這也是全球自動駕駛C端商用落地的首次落地。

而中國“鳳凰城”遲遲未有定論,就在於沒有可以值得一提的自動駕駛商用落地項目。

不管現階段各地“自動駕駛”發展情況如何,是否存在差異,但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商業化落地。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就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而言,成本和政策或許會是商業化落地的兩大難點 。

從行業目前的研發進度來看,一輛自動駕駛車輛的改裝費用不菲,再加上大部分用戶對自動駕駛技術及車輛也還是持保留意見的觀望態度。

在高價與用戶的猶豫面前,一輛自動駕駛車輛能夠擁有多大的市場,企業的心裡大多都沒底。

與此同時,在政策法規明朗之前,安全責任劃分也是問題之一。

眾所周知,目前自動駕駛車輛發生安全事故,其中的責任劃分、事故評估標準、懲罰機制等在全球範圍內都缺少相關法律或者政策的支持。

隨著技術發展已經到達臨界點,進入到商業落地或者進行更大範圍的階段時,自動駕駛產業或許也需要尋找一種“全新的運營模式”來規避安全風險。

因而,面對這些門檻,各大城市如何進行突破,都將是問題所在。

換句話說,哪座城市率先解決這些問題,並開始推進商業化落地,也就將拔得頭籌。同時,商業化落地方面的領先,也將隨著自動駕駛規模化效應的發酵越滾越大。

自動駕駛的“鳳凰城”爭奪戰:北上廣三強鼎立,仍難商業化落地

寫在最後

毫無疑問,自動駕駛已是眼下汽車產業,乃至整個出行產業最重要的“變量技術”,車企、科技公司、出行公司乃至於各大城市,都在積極爭奪技術制高點。

隨著整個自動駕駛行業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哪座城市能率先實現商業化,或許就將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