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谶纬之学,在古代中国十分风行,它以神秘复杂的言语、图案,搭载着政治、军事等因素,大行一时。因其自身的神秘性以及诸多案例而被人们所啧啧称道,风行一时。

历代之中,利用谶纬之学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案例屡见不鲜,“永宁见灾”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通过“永宁见灾”一事可以一窥中国谶纬传统。

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在北魏首都洛阳,有一所壮丽华美的寺庙,这便是永宁寺。永宁寺为北魏的皇家寺庙,在佛教兴盛的北魏,永宁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与国家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后来永宁寺遭遇了灾祸,便有了谶纬之言传出预示北魏的灭亡。因此我们从“永宁见灾”这一事件上,可以一窥中国谶纬的传统。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了有关永宁寺的事件

一、中国谶纬的传统

谶纬,兴起于秦汉,为儒家学说的一种。最早的谶书为《河图》、《洛书》,纬书则萌芽于伏生的《尚书大传》。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也就是说,谶为一种隐秘的语言,能够预先判断吉凶;纬是相对于经而言,来揭示一些衍生含义。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河图》、《洛书》是最早的谶书

另外,根据许慎《说文解字·言部》记载:

“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

《后汉书·张衡传》记载:

“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

《辞海》写道:“谶,预言、预兆,如符谶。”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谶是一种预言,是一种假托天命而产生的预言。

至于纬,根据《说文解字·言部》记载:“纬,织横丝也。”《释名·释典艺》记载:

“纬,围也,反覆围绕以成经也。”

纬,是自经典而衍生出的意义。其借用儒家经典,通过一系列的解释,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谶纬之学兴起于秦,在司马迁的《史记》之中亦有“秦谶”一言,随后盛行于汉,在唐后逐渐没落。不得不说的是,谶纬之学的应用,往往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可以说是为了统治集团或者是某些活动大造声势,已达到预期的目的。对谶纬的解释,往往也是各成一家,牵强附会,可以说是单纯地为了某些阴谋抑或政治实践造声势,毫无逻辑性可言。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王莽篡位便利用了谶纬之学

举一个例子,即王莽篡位。

王莽篡位的时候,便利用了谶纬之学。据《汉书·王莽列传》记载:

“前辉光谢嚣奏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符命之起,自此始矣。”

王莽利用了一块石头上面写着“王莽受天命而有汉”,进而便为自己的统治提供了天意的支持,为自己篡位提供了一定的合理性,也相应地减少了自身篡位的阻力。

紧接着就有刘秀起兵反抗王莽也利用了谶纬之学,当时有《赤伏符》曰: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这个谶纬之说更加直白,指名道姓地点出了刘秀的名字,预示着汉家子孙终会夺回政权,为他们的起义复国运动营造了良好的名声。虽然后面王莽杀了一个“刘秀”,但是最终还是被刘秀夺走了天下。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秀丽江山之长歌行》中的刘秀

另外在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相关事件:“

今皇帝姓名见于图书,自前世博物道术之士谷子云、夏贺良等皆言汉有再受命之符,故刘子骏易名字,翼应其占,及莽末,西门君惠谋立子骏,事觉被杀,出谓观者曰:‘谶文不误,刘秀真汝主也。’”

这些记载,都充分地反映了谶纬的说话为皇帝的登基亦或是夺取政权起到了名分上的作用。

但是谶纬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协助皇帝,帮助皇帝巩固统治,但另一方面,又会为造反的农民起义军制造声势,煽动人心。

可以说,历代的农民起义之中,都少不了谶纬的帮助。毕竟古人往往迷信,通过谶纬之言以加持天力,可能更好地煽动民心为己所用。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打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末红巾军起义时用的“石人一支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直至明清两代,谶纬之学在民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例如说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就出现了关羽年轻时,一位老人对他说:“雨水盛,麦子亡。”暗示了关羽日后水淹七军以及败走麦城的结局。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败走麦城

在《水浒传》之中,一位禅师告诉鲁智深: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逢夏则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短短几句话,竟然将鲁智深的一生都概括完全。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看见谶纬之言实际上是非常有群众市场的,也被群众所迷信与认同。

二、“永宁见灾”的背景和含义

我们上面简单地说了一些中国的谶纬传统,下面我们来谈一下“永宁见灾”一事。

“永宁见灾”,顾名思义就是永宁寺遭遇了灾祸,具体就是一场发生在永宁寺的大型火灾,并且还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奇异事件的发生。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

“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帝登凌云台望火,遣南阳王宝炬、录尚书长孙稚将羽林一千就赴火所,莫不悲惜,垂泪而去。火初从第八级中平旦大发,当时雷雨晦冥,杂下霰雪,百姓道俗,咸来观火,悲哀之声,振动京邑。时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经三月不灭,有火入地寻柱,周年犹有烟气。其年五月中,有人从东莱郡来云:‘见浮图于海中,光明照曜,俨然如新,海上之民,咸皆见之,俄然雾起,浮图遂隐’,至七月中,平阳王为侍中所挟,奔于长安。”

看看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永宁见灾”指的是永宁寺在一场雷火中焚毁殆尽,进而有了一系列的灾异现象,引发了人们的议论以及一些谶纬之言。

根据《魏书》记载:

“出帝永熙三年二月,永宁寺九层佛图灭。既而时人感言。有人见佛图飞入东海中。永宁佛图,灵像所在,天意若曰:永宁见灾,魏不宁矣。渤海,齐献武王之本封也,神灵归海,则齐至将兴之验也。”

另有《北齐书》记载:

“二月,永宁寺九层浮屠灾,继而有人从东莱至,云及海上人咸见之于海中,俄而雾起乃灭。说者以为天意若曰:永宁见灾,魏不宁矣,飞入东海,渤海应矣。”

永宁寺遭遇灾祸的背后,隐藏的是北魏的逐渐衰落与危机四伏。我们看此时北魏的大将高欢,高欢平定了尔朱荣、尔朱兆之乱,兵强马壮,把持朝政,已有不臣之心。而当时的北魏,渐渐衰落,多次内乱,几近灭亡。高欢已经有了取代北魏的心意。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永宁见灾”背后是高欢的兴起和北魏的衰落

三、“永宁灾变”与谶纬的联系

从以上记载来看,一场大火烧掉了永宁寺,本来是一场意外事故。但是在当时,这可以上升为一场政治事件。在当时的北魏,佛教为国教,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可以说佛教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比拟的地位。

根据《洛阳伽蓝记》记载,这座寺庙的修建,是因为:

初掘基至黄泉下,得金像三十躯。太后以为信法之徵,是以营建过度也。

可以看出,永宁寺的修建,是因为出现了我们所说的“神迹”,加上永宁寺又是当时的皇家寺庙,因此在当世人的心中,永宁寺便代表了北魏的国运。随着永宁寺的焚毁,北魏的统治也不长久了。随后,又在东莱郡,发生了浮图重现一事。此事先不论真假,放到如今,也不过是普通的海市蜃楼现象,但是在当时,这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人联想到天命是否转移到了北齐一方?

永宁寺的灾祸,意味着北魏的衰落以及盘踞在渤海的高欢的崛起。关键就在于:

永宁见灾,魏不宁矣,飞入东海,渤海应矣。

但是这仅仅是一句谶纬之言就能决定的吗?看恰好在这时候,又有了诸如“永宁见灾,魏不宁矣以及神灵归海,则齐之将兴之验也”这样的谶纬之言,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否是高欢一手策划的阴谋。妄图借助谶纬的办法,借助永宁寺在百姓心中的神圣地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联想到中国古代所具有的“君权神授”“天子受命于天”等思想,这些思想从“高祖斩白蛇而起义”玉玺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等可见一斑。而高欢恰恰是借助这一点,利用“天命”的外衣来蒙蔽世人,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谶纬之学,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目的性,它完全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可以编纂出来的,蒙蔽人们的一种工具。他的目的在于引起骚乱或者是达到提出谶纬的人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在这背后有高欢一手策划的可能吗?

四、现代人对待谶纬的态度

就现代来说,虽然科技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不断进步,对于一些言论的抵御能力大大增强。但是仍然有许多现代版的“谶纬”学说在蒙蔽人们,大家更习惯于将这些现代版的“谶纬”解释为“预言”。例如2012年的“玛雅人预言”这个预言说2012年12月21日地球将要毁灭。因为这个,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一些波动。另外,在网上也有着许多诸如“诺查丹玛斯大预言”一类的预言。这些所谓的预言给人们带来了不安与恐慌。尽管有一些预言是对的,但在我看来,与其说是这些人有着通神的能力,不如说这时一种对于经济、政治等等波动的敏锐把握。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类的预言之时,应该有着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不要让这些所谓的预言欺骗了我们。

谶纬之学在中国发展很久,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从“永宁见灾”一事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小小的一言,对于一个王朝的兴亡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现代人,应该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分辨此类预言,避免上当受骗。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诺查丹马斯大预言

参考文献:《四库全书总部纲要》-卷六·经部六/四库全书本 清·纪昀;《说文解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版 (汉)许慎,(宋)徐铉校 ;《后汉书》-卷五十九·张衡列传第四十九/中华书局点校本 南朝宋·范晔;《说文解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版 (汉)许慎,(宋)徐铉校注;《释名》-卷六/四库全书本 汉·刘熙;《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百衲本 东汉·班固;《资治通鉴》-卷四十一/世界书局影印鄱阳胡氏本 宋·司马光;《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五·列传一百二十一/庚午重订本 柯劭忞;《水浒传》-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林/天都外臣序本 明·施耐庵;《洛阳伽蓝记》-卷一 中华书局1963年版 据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本;《魏书》-卷一百一十二·灵征志上 ;《北齐书》-卷一·帝纪第一·神武下 ;《洛阳伽蓝记》-卷一 中华书局 1963年版 据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注释》本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永宁见灾”,预言还是阴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