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中医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警钟长鸣32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医学的一支独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的整体观

中医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充满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创思想 ,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是古代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中医理论的形式化特征是辩证逻辑 ,与西医的形式逻辑相比,中医辩证的客观逻辑性与人体的复杂性是统一的。从治疗理念和思维原则上看 ,西医主要是以治“人的病”为主,中医理论 的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着重于治“病的人”,中医理论体系中人既是自然界的人 ,又是社会的人,注重“治病求本”,重心放在内在机制和能力上,主张“形神合一”,“心神”状态调节,把调养精神置于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比如《黄帝内经》的整体观:<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说明人体脏腑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在“主神”( 心,即大脑 )的统一调控下,把人体各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观察人的脏腑间的关系,以及脏腑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内经》论述人体外部与内部、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局部疾病会影响全身,全身疾病也会影响局部。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中的本质、现象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律,现象是事物本质在外部的表现。本质有内在、决定性、相对稳定等特征,现象则有外在、丰富生动、易变易直等特征。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本源,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和现象互相矛盾而又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现象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则需通过对现象的抽象思维去把握 。科学的任务就是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而认识其本质。

中医的理论是以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规律为基础而产生的。人体的生理现象、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等都是人体之外的现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中医在分析总结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去认识人体内部生理、病理活动的本质.产生抽象的概象。中医学这种透过身体外部生、病理现象去认识人体内部本质特性的研究方法,虽不如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观察直接、具体、细致,但却对人体无副作用和痛苦,且简单易行。

由于本质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认识和解决事物要以本质为目标。中医学的“治病必求其本”的指导思想即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深刻认识是解决疾病这一事物的根本大法。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医学与唯物辩证观的紧密联系。

中医理论与对立统一规律

“阴阳学说”是哲学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内经》称“人生有形,不离阴 阳”阴阳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互相矛盾、对立,又互相依赖,互根互生,互相消长转化。阴阳的这些特点就是哲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构成人的形体并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生理状态下,阴阳相对平衡,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去平衡。人体在阴阳的不断变化,不断失去平衡和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完成生长老死的生命活动。这与对立统一规律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哲学观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模式中,是由人体内部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决定着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或者说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反映着阴阳对立统一运动。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 一体。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属阴,它形成人体的组织器官和其他物质性成分.由此而产生出的各种生理功能属阳,它不断促使进行物质的新陈代谢。属阴的物质形体是属阳的生理功能的基础,而生理功能则赋予物质形体生命活动。它们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互相依赖的。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体现了阴的不断增长,与之相伴,阳也在同步增强。人的衰老死亡过程,则是阴的过度分解破 坏和阳的逐渐衰弱。这是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它标志着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即“阴平阳 秘”。

总之,中医学通过人体外在的生、病理现象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或盛衰变化,这种阴阳的平衡盛衰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

中医理论中的内因、外因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佯.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延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医学历来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内因和根本原因,邪气是造成疾病的外因。所以 《内经》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正气虚弱,机体气血脏腑失 调,阴阳的平衡统一性遭到破坏,形成虚证病态。同时,由于正气虚弱,外来邪气可以乘虚而入,或者邪自内生,形成正虚邪实的病态。正气和邪气在人体之中的矛盾斗争决定着疾病的证候性质和归属。其中正气既是内因,也是决 定因素。《内经》所谓“邪气盛剥实.精气奈则虚”,其实质是正气的盛衰。“邪气盛”实际为邪正俱盛。“精气夺”则为正气虚弱。它强调了正气参与疾病的全过程.并决定疾病的性质和轻重转归。

中医理论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全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矛盾的具体性、多样性,决定着事物的千差万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不同,又互相联系.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造成了世界上既没有完全不同的事物,也没有完全 相同的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存在于中医的理论之中。如外感时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类疾病,包含着多个病种。所有外感时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们的病因都是感受外邪,与自然环境有关,有一定季节性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外感时病的共性。同时,各种外感时病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一种疾病区别于另一种疾病的本质特征。例如感邪(感冒)有风热、风寒的区别,所以常分为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这两种外感病的表现会有发热重、咽痛口渴、脉象浮数和恶寒重、 口不渴、脉象浮紧的不同。另外,即是同一病种,也会由于患病季节、所处环境、感邪轻重、病人体质、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在个体表现上出现很大差别。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疾病的相似性和复杂性,成为中医内、外、妇、儿等学科分类的 基础,成为中医学辩证的基础,也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础。

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决人体阴阳失衡的矛盾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辫证是指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即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的原因、矛盾的性质、病变的部位,确定证候类型的方法。即我们所说的 “望、闻、问、切”的过程。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论,确定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正确的辨证论治就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规律,比如:

1 、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突出整体观念。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使辨证论治避免片面性。辨证中需要由局部病变看至全身的病变,由某脏某部的病变看到对其他脏腑的影响。治疗中不仅要治已病,也要注意防止传变。不仅要治局部,更要治疗整体和原发病变,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般所采用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以及由相生相克规律派生出的多种治病方法都属于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2 、正确处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中医学中“本”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尤其包括“本质”这一重要内容。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就是疾病的本质.而其临床症状则是表面现象。本质是真实的。而症状则会有真象,也会有假象。治病求本要求能透过症状等表面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矛盾,去除各种假象,抓住真正的本质矛盾。

3 、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主次关系,重视正气的重要性。内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据,外因是疾病的条件。在正邪关系中,正气属内因、邪气属外因。正气旺盛,可以不生病,少生病,即或生病.也容易全愈。所以正气在患病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辨证中首先需确定正气的盛衰,治疗时 以保护和恢复正气为要务。

总而言之,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 , 它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的唯物辩证哲学观中许多规律并行不悖。我想这正是它可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自然辨证法概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倪泰一易洪波编译.黄帝内经(白话全彩图本) [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3]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 1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菩提佛学


中医

朴素的唯物主义

情系千家万户,

情满14亿人的中华医学宝库。

出题者表述得非常正确

中医学中药学;

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精华无限的一部分;

说中华医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实至名归;

因为中医药学来不得半点虚假,马虎,麻痹大意。

第一中医学

中医学划分为针灸学,脉学,处方学,推拿学,正骨学,等等分科,都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实践为主。

第二中药学划分为处方药学,制药药学,丸散膏丹药学,浸泡处方药学,等等也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范畴。

说一个典型的治病案列;

在20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著名中医华佗就研究出了麻醉药【麻沸散】,他因此而丢掉了性命。

《三国志》演义叙述,汉丞相曹操,请华佗诊断头风病,华佗认为曹操只是一个他该治的病人,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来对待任何一个得病的人,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头颅中已经产生了风痰,治疗的方案是把头颅锯开,让痰液流出,头风病就彻底痊愈了。

曹操听说华佗要开他的头颅,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进了死囚牢里,一直到死,一代名医,只因为说了实话,就被活活关死,这充分显示了曹操奸诈无比,处处疑神疑鬼,导致悲惨结局的发生。

🙏🌸🍁🍃🌻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谁这样评价中医或者定义,那说明对中医了解不透彻!朴素的唯物主义不能概括中医,因为中医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中医讲的是人与天地的相应,中医是原原本本的阐述天、地、人的道理,干嘛要“唯”呢?

如果要是给中医套上一个“唯”的枷锁,你就去掉了中医里面很多东西,所以中医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更不能用西方哲学层面来衡量中国哲学。

你把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分类一下,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谁是客观唯心主义,谁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样分类是非常好笑的。因为这都是后来西方的一些哲学理念,怎么能用这些西方哲学理念来衡量咱们中国古代的哲人呢?

再来想想,为什么中医在望闻问切之后讲神?(精神、思想属于泛心理学范畴,中国人是最早关注心理干预的因素)因为,中医讲精、气、神,所以人的神对于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健康因素,对于中医来说,这个神在治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医并不局限于唯物主义的草药、针灸和推拿或是表象的救治形式。

所以中医治病,根本不是哪有问题就把哪里割掉,可怕的是现代很多人忽视了中医理论最基础的起心动念:善治未病,也就是说,在你没有生病之前就指导建议你进行顺应规律合理保养,提前预防或者去掉“病灶”(就像一锅水开了又没办法倒掉,中医方法是去掉锅下面的火源,西医是加冷水)两者理论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一个层面(西医主导用“术、技术、设备”中医讲“道、规律、阴阳平衡”)。





水墨丹青工坊


传统中医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但可以建立全面的、整体的、以中医学整体观为基础的现代生命科学,也可以促进中医学的哲学观由朴素唯物主义走向现代唯物主义.在人类以整体观念解释脑基因组时,可以揭示意识形成的基因组奥秘以及社会联系对人的整体性的影响。

中医、西医里都有这两种内容。比如中医里的五行观念,比较多地具有形而上学的含义,因而,现在不太使用。如西医里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总在局部里“瞎子摸象”,这就是对大与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能辩证地看,而出现象修理机器那样的形而上学的观念。整体评价,中医的辩证内容比西医的更多些,也在高层使用些。

中医的辨证论治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更不是形而上学。当然是辨证的唯物主义,但是首要前提:必须是真正的中医,不是挂羊头卖狗肉,自我吹嘘的野鸡货色。说句不算过分的话,现在许多中医是西医的诊断,中西结合的处方。中医的真正的望,问,闻,切的诊治方法已经不多见了。.


博古玩收藏


我认为中医是符合唯物主义的,说到底中医有二卩分,一是草药这是符合唯物是大家都承认的草药的作用除了杀死病毒和细菌就是平衡身体的酸碱平衡达到人体健康并有一个过程。所以吃中药不如吃西药开刀来的快。另一卩分就是经络穴位认为不符合唯物主义的大卩分是指这方面,但是现在科学发现古代发现经脉的地方发现一个低电位的通道。所以经络是有物质基础的,所谓的气就经过这个通道到全身,穴位是引影响这通道的节点改变电位走向,有的人认为精神是虚的,不是的,喜怒哀乐都会分泌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会影响这个通道的电位走向,很多事情不是不存在而是你不了解,科学技术没有达到这水平,如南北极磁性他也是通过磁声子传递穿透能力非常强所以民间有睡觉的朝向问题我认为有定的道理。


不愿透露姓名的魏先生


为什么有人说,中医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这话说得太精辟了!什么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就是不带任何迷信色彩的故弄玄虚。唯物主义,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任何强大的势力颠覆不破,不可抗拒和迴避的真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宇宙自然法则而变化的《天人合一》观,人体生理结构,与自然法则的变化。协调和失调中抗争,修复自愈免疫功能。《药食同源》论,营养生命物质,与治疗调理疾病的有机结合。甘甜可口养生命,苦涩刺激调毛病。是中医认识自然法则,了解药物性味功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唯物辩证法,指导中医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唯物辩证法。


用户613182235959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的规律都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有“比相生,间相克”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生相克”。中医学也就是运用了这种哲学思辨去分析人体脏器之间的关系的,其治疗的手段就是运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治病救人。


清风一抹吹不散思念


朴素的唯物主义不能概括中医,因为中医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中医讲的是人与天地的相应,中医是原原本本的阐述天、地、人的道理,干嘛要“唯”呢?你要是给中医套上一个“唯”的枷锁,你就去掉了中医里面很多东西,所以中医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更不能用西方哲学层面来衡量咱们中国哲学。你把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分类一下,谁是唯物主义,谁是唯心主义,谁是客观唯心主义,谁是主观唯心主义,你这样分类是非常好笑的。因为这都是后来西方的一些哲学理念,怎么能用这些西方哲学理念来衡量咱们中国古代的哲人呢?

为什么中医讲神?因为对于人来说,神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讲精、气、神,所以人的神对于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对于我们大夫来说,这个神在治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张继劳


中医学理论与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有很大关系



在古代世界各地,基于各个地区人类对于世界和人本身的哲学思考,诞生了许许多多各有千秋的古代医学,中医学正是这些古代医学中的一门。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科学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哲学,都必然采取一定的认识方法,自然科学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哲学支配,这种情况在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离的古代更是如此。






中医学经典理论的确立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三大学说——阴阳说、五行说、精气说的引入是分不开的。


1.阴阳说发轫于《易经》,《周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八卦实际上就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四个中国古人认为构成世界的四种基本力量的对立与统一。《内经》将阴阳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赋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灵枢·病传》曰:“何谓醒?曰: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指明阴阳是自然界万物变化的根本,世上万事万物都是符合阴阳平衡的规律的。


阴阳说的引入,构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框架,从而为中医学打下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烙印。


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第一种形态,即自发唯物主义。它的产生与发展延续了很长的时间,经历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希腊、罗马都存在过这种唯物主义学说。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在于,它们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2.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它们分别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有“比相生,间相克”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相生相克”。所谓“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是指: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可火。



古人用五行学说把五季、五方、五气、五材、五脏、五色、五味等不同事物排列起来,构成世界的五行关系图式,实际上是用五行说来统摄古代各领域的知识系统。五行学说可用于天文观察、地震勘测、物候记载、四时教令、世运转移、道德规范、病理分析、用兵战术等领域。所以曾经顾颉刚先生说:“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宇宙系统的信仰。”



五行学说作为文化“基因”,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精神层面上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精神有机体,其重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中医学也就是运用了这种哲学思辨去分析人体脏器之间的关系的,其治疗的手段就是运用“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达到“阴阳平衡”从而治病救人。


中医学认为: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所以肝能够制约脾,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而脾和肺之间又有一个滋生的关系,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但肺又能够制约肝,因为肺属金,肝属木,金克木。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肝制约脾,脾滋生肺,肺又制约肝。





可见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完全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医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虽然这里只梳理了一些皮毛,却可见一斑。称中医是伪科学的人,否定的不仅仅是中医学,还有中国文化的“根茎”。中医的存亡完全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存亡血脉相连,因此振兴中医,也是振兴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水流芳6


朴素么?那是千百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个大系统工程吧。

唯物?至今老外都不承认脉的存在,他们只知道有器,不知道有道。

主义?你还不如用本源更能让人接受,主义怎么听都像搞革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