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上一篇說到了中國電影節存在的問題和現狀,我想

有破有立,今天就來講“立”

我先給出我的觀點,我覺得中國最終應該擁有在國內和世界都有影響力的三大電影節,分別是:

一個國內電影節、一個國際電影節、一個青年電影節

然後,這一篇文章我們來描繪一下這三大電影節的藍景,下一篇文章我們再去講如何實現它們。


第一、國內電影節

為什麼把國內電影節放第一位,有三個原因:

  1. 是因為在我看來,我們“國內電影節”現在問題是最多最大的;
  2. 你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內電影市場、你國家的影視產業水平不高,你的“國內電影節”就不可能做好,國際上就不可能會高看你一眼?後面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電影節”就是空談;
  3. 沒有強大的“國內電影節”這個“父親”,就不可能誕生“青年電影節”這個“兒子”。

所以,我們首先要建立和擁有強大的“國內電影節”

(稍微補充一點,說明上面第二點,說到國內和國外這個辯證關係,我想舉個例子,世界十五個A類電影節,為什麼沒有美國的?歐洲為什麼有三大國際電影節,自己國內電影節卻不怎麼出名?或者直接被涵蓋到那幾個國際電影節裡面去了,因為美國足夠強大,它只要奧斯卡就夠了,歐洲國家太小,單獨不成林,所以只好搞“國際電影節”,就像經濟搞“歐盟”一樣。而中國是兩個都要,既要搞好國內的,又要搞好國際的)

上一篇文章,我們從舉辦頻率、地點、評選機制、時間、視覺呈現來談了國內電影節的問題,我們這次也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來談我們應該如何來建立自己最好的“國內電影節”。

1、舉辦頻率

這個國內電影節應該一年一屆。

在中國電影發展日益迅猛的今天,無論每年生產上映電影的基數,還是從中誕生的好作品的數量,都和之前不是一個量級,還用之前兩年一選的方式,因為時效性問題,將會流失大量的觀眾,從而被別的電影節提前“挖了牆角”,搶了先機。

2、舉辦地點

舉辦地點應該固定,就放在北京,給個具體的建議,我覺得就放在“國家大劇院”。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國家大劇院

先說為什麼要固定,要放在北京。

因為作為未來每年的文化和影視行業盛事,應該有“百鳥朝鳳”的虹吸效應,應該形成一個文化中心。美國的電影中心在洛杉磯好萊塢,中國的影視文化中心、它的“頭部”和“大腦”,肯定是在北京。

因為中國最優秀的電影人、影視公司總部,大量影視項目的孵化地,都在北京,聚人好聚;其次,北京未來的定位,本來就是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傳媒中心,至於經濟、金融、製造業,則會往上海、深圳傾斜,因此這個將來行業最重要的“國內電影節”放在“文化中心”,沒毛病。

而且從戰略規劃佈局的角度,大家從下圖可以看出: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國內電影節版圖規劃

從宏觀的角度,我們可以做一個這樣的規劃:

中國最好的“國內電影節”放北京,“國際電影節”放上海,“青年電影節”放西部(西安或成都)或南部(深圳或廣州,具體後面詳述),反正總共形成一個比較均衡的三點宏觀佈局,每個大區域(北東西)都有自己的文化盛事和品牌,非常固定,彼此之間還可以較量一下辦展(搞事)能力。

再說“頒獎典禮”為什麼放在“國家大劇院”?

  1. 因為“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的地標中心天安門附近,文化盛事就要放在文化中心的“中心”。而且它作為北京的文化地標,地位本來就捨我其誰,它配得上這樣的文化活動,這個活動也配得上它;
  2. 而且它本身就設計得很好,從外觀到內觀,如果裝飾好了,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而且頒獎典禮一般放在下午到晚上,從電視轉播的角度,從傍晚到夜景,從外景到內景,國家大劇院本身就能給晚會呈現一個很藝術的氛圍;
  3. “國家大劇院”的內部結構是為了大型文藝演出準備的,所以從演出到後勤等基礎設施方面,承接這種文化類活動沒問題;
  4. 以後,這個國內頂尖的電影節和“國家大劇院”會彼此成就,做出影響力了,國內外觀眾遊客會更加慕名而來,大劇院裡面也可以常設一個展廳,介紹電影節,甚至可以搞一些周邊產品或獲獎影視名人蠟像館什麼的,供遊客參觀,增加大劇院常年的商業回報;
  5. 劇院,之前就是為了劇準備的,不管是歌劇、音樂劇、舞劇、戲劇還是戲曲,電影是現代藝術集大成者,裡面有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各個因素,這算是對口迴歸,沒毛病;

這裡說的是最後的頒獎典禮放在國家大劇院,至於之前可能有一些什麼文化學術交流活動,商業活動,可以放在北京其他地方。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3、評選機制

建議採用奧斯卡式的行業專業領域“票選制”(詳見上一篇文章)

建議由廣電總局、中國文聯、中國電影家協會統籌組成一個類似於“中國電影藝術與工業(科學)聯合會(協會、學院)”(名字可以再商榷啊),下面再將各個行業協會納入進來,比如導演、演員、編劇、攝影、美術、錄音、特效、動畫、製片、發行、媒體……等各個行業協會,由各個協會層層推舉代表,最後組成一個評選委員會,人數可以達到1000-10000人,比如每個行業100+人的名額,或協商出一個怎樣的比例,最後再選一個輪值的評委會主席,主席甚至可以每一屆換一個行業協會的會長來當,顯示公平性。

這個評委委員會最後按票選制,分兩輪(提名和終選),來選出每年的獲獎者。

這套制度是借鑑“奧斯卡”式的評選制度,它的好處就是專業性,是由一個行業、有一定基數的專業人士共同選出來的,無論從數據的代表性還是專業性上來說,無論對業內還是業外,都有比較強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如果一定要在這個規則上加以創新和改進的話,我覺得可以加入一定程度的“專業觀眾票”。

因為“票選制”這種方式,在投票階段,熱愛電影的觀眾,尤其是“專業發燒友、影評人”這個階層是無法參與進來的,而在這個自媒體蓬勃的時代,他們的聲音對電影的評價和影響無法忽略,所以我覺得,可以在“票選制”這種制度上,加以改進,加入“專業觀眾”這個階層的權重。

比如,一邊一半,對於最終票選成績,業內領袖和“專業觀眾”各佔一半權重。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國內電影節投票權重圖

而“專業觀眾”我們可以從網站上徵集,比如現在行業內對影片質量口碑的評價,豆瓣還是有一定公信力的,那就在豆瓣上,用投票或怎樣的方式,選出1-5萬左右的“專業觀眾”,這些觀眾要有一個特點,就是寫過比較“專業”的影評,不只是發發牢騷而已那種,而且在網絡被關注度(follow)還較高,或者可以加上一個專家推薦,都行。總之,選出一個數量級的“專業觀眾”,成為了這個“國內電影節”另一部分的投票來源。

這有什麼好處?

  1. 這能在投票階段開始吸引觀眾這個圈層的關注度,這一至五萬人,至少能影響五百至一千萬人;
  2. 這些“專業觀眾”在觀眾群裡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之前任何獎項出來,不管結果如何其實都會有詬病,現在在投票階段就把他們納入進來,增加他們的參與度,傾聽他們的聲音,讓他們有投票權,可以在行業和觀眾之間,建立起一種協商民主制度,反映不同聲音,讓最後的評選結果更有代表性。

不管是傳統的“票選制”,還是後一種改良的方式,我想都比之前的評選方式要好。

至於電影人參選的資格,我想加一條,就是“五年內必須參加過‘青年電影節’創投計劃”,至於為什麼?後面會提到。

4、舉辦時間

舉辦時間就放在每年的二至三月份,可以是二月的最後一個週五,或三月的第一個週五,如果趕上春節在二月份,甚至可以安排在春節那一週的合適時間,對上一年公曆一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日的影片進行評選。

為什麼這麼安排?

  1. 上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到二月底三月初,有將近兩至三個月的時間對上一年的影片進行評比,時間相對來說可以,不能太短了,怕統計準備來不及,不能太長了,怕時效性過去;
  2. 二月一般都是中國的農曆春節,在這個時間,如果趕得好,可以趕在春節檔,也算是為大家送上一份文化盛宴,增加喜慶氣氛,而且對電影人來說,也是一個“回家過年”的感覺,大家在一起敘敘舊、評評獎,如果一直堅持下來,就能形成一個很好的傳統,因為在中國人心目中,春節才是一年之春的真正開始;
  3. 獲獎的影片,沒準可以在春節後再安排一輪的復映,再獲一輪收益;
  4. 還有一個考慮,可能更宏觀一點,就是如果把“全國一年”作為一個單位來考量的話,三個電影節可以平均放在三個時間點,比如國內電影節放在二月,國際電影節放在六月,青年電影節放在十月,這樣基本上每四個月一個大電影節,相互內容時間不衝突,整個行業可以在每個時間節點傾全力去支持和參與,不會出現重複建設、彼此打架的情況,如下圖: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電影節時間規劃圖

5、視覺包裝

要請專業的團隊來做。

一個電影節的視覺包裝做這麼差,我就想不通了,行業裡大把的人才,我覺得根本還在於兩個因素:財力和品味。

財力我覺得如果從上級主管部門到下面行業形成共識,大家意識到這場“國內電影節”對行業的作用以後,可以改善,一開始可能需要主管部門多投點資(畢竟現在中國票房市場水漲船高,二零一八全年票房過六百萬,光“電影發展基金”就有近三十億,拿出點錢來集中搞個電影節還是可以的吧?),等到了後面,電影節真正做出影響力了,我覺得無論是通過轉播權益、廣告還是周邊衍生產品,融資狀況將大大改善,沒準還能掙錢呢,畢竟這麼多明星和電影人相聚一堂,要還不能把商業盤活,我覺得這個運營團隊的水平也是“可以”了。

除了財力,就是品味了,我覺得整個電影節的視覺包裝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基礎系統,就是電影節的標誌設計(logo)和視覺識別系統(VI),輔助延伸設計,應用系統,甚至獎盃證書的設計等等,這些是基礎。其實這個基礎做好了,將來很多東西都會被規範下來,不會說每次都不一樣,水平參差不齊。

然後是每屆電影節需要變化的部分,比如:海報、宣傳片、宣傳品、頒獎晚會主題、舞美、流程,這些根據每年情況不同(比如生肖年份,國家大事件背景),會有不同主題和變化。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靳埭強、葉錦添、黃海,請中國最好的設計師、藝術家來操刀電影節視覺部分

基礎部分的設計(標誌、視覺識別系統),可能需要謹慎一點,因為一旦確定就會使用很多年,這可以組織一個專家團隊來做,就像做奧運的標識一樣,甚至做一些招標、海選、投稿,至於人選,我能想到的就是香港的靳埭強,這是視覺傳達設計(平面設計)領域的大師和前輩,曾經設計過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很多大型機構的標誌和世界識別系統。另外,我們得承認,港臺很多設計師在商業設計領域的確起步比內地早,在國際化視野上,更有經驗一些,但這不是說內地沒有好的設計師和設計公司,我這只是舉個例子。

至於以後每一年的頒獎典禮操刀,我覺得可以請一個藝術總監來做整體把控,他需要對這一屆電影節視覺部分的“變數”,也就是海報、宣傳品、宣傳片、晚會主題、舞美、流程這些,做一個整體藝術上的把控。

第一屆可以請好一點的,比如像葉錦添這樣的跨行業美術大師。往後我覺得就可以形成一個傳統,就是由上一屆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美術”獲得者來操刀,反正這是在整個行業面前秀你的能力,看你下不下功夫?水平如何了(丟不丟得起這臉了)?(當然,這只是個建議,這個結果不一定好,因為術有專攻,能拍電影的不一定能把晚會做好)

具體到細節,我覺得海報之類的可以請黃海這樣業內認可的設計師,設計過包括《影》《一代宗師》《黃金時代》《捉妖記》很多優秀的電影海報。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吳為山、韓美林、向京,讓中國的藝術家助刀中國電影

至於獎盃,我覺得“國際電影節”可以請韓美林老師來設計,因為造型是古代酒禮器,可以考慮用青銅材質來做,這方面他老人家比較擅長和權威;至於“國內電影節”,現在的造型倒是比較簡潔,但是工藝品的感覺稍重一些,如果想藝術感更強一點(斧鑿感、質感),可以考慮請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老師來設計,在這方面,他捨我其誰;至於“青年電影節”,可以請向京這樣的現代藝術家來設計,可以考慮用玉來做,但也不一定啊,本來就是青年電影節,概念可以更加前衛先鋒一點,材料和形式可以讓藝術家更發揮創意一些。

這樣三大電影節,分別找不同的藝術家,用不同的材料和形式來體現,從這一關鍵視覺點,就體現我們中國人對藝術的觀點。

***

說完這些,大概就是我對這個“國內電影節”的諫言了,有未盡之處,大家補充。


第二、國際電影節

至於中國“國際電影節”,我有三個建議:

  1. 地點放在上海
  2. 政策向“一帶一路”國家傾斜
  3. 建立“中國國際電影交易市場”

一個個來說,先說地點放在上海,理由如下:

  1.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一個已經有了二十多年積累的電影節,而且是亞洲三大A類電影節(上海、東京、印度),已經做出一定影響力和積累;
  2. 上海是中國最國際化、商業化的都市,最有國際氛圍;
  3. 上海國際電影節從選片視野、評委的選擇、到評選機制,是中國最接近成熟的電影節,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如前面提到那樣,如果形成“北、東、西”三點地理佈局,“二、六、十月”時間佈局,上海國際電影節將有足有時間、空間和資源,去施展自己的拳腳。

另外,從世界的電影版圖來看,現在全世界經濟發展最好的就是三大板塊,西歐(法德意)、東亞(中日韓)、北美(美加),而世界最好的電影節,也大都分佈在這幾個區域。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國際電影節版圖

我上次說過,中國的“國際電影節”有兩個問題:

  1. 從“術”的層面,重合率太高(重複建設),資源分散,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
  2. 從“道”的層面,還是應該建立中國自己獨特的價值和藝術主張

如果我們只集中力量辦一個“國際電影節”,便解決了第一個問題。

至於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我的第二點建議“政策向一帶一路國家傾斜”,我看了一下“上海國際電影節”近幾年的舉措,其實它已經在做了:

2017年6月17日,第二十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14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15個電影節及電影機構代表在極具中國特色的“卷軸”上簽名,共同簽訂了“一帶一路”電影文化交流合作機制備忘錄。

2018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將成立“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創辦“一帶一路”電影周。

但我還是諫言一下。

我覺得中國的“國際電影節”應該跟著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定位走,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立足於和“一帶一路”沿路眾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共同發展,我覺得中國國際電影節也應當如此。

看上面世界電影版圖就知道,西歐和北美擁有最好的電影節,它們的電影產業也發達,我們沒有必要跟他們去搶奪“資源”(片源),相反,很多欠發達地區需要幫助和發現,我覺得,我們應該把資源,傾斜到那些有需要的地方

我們的“國際電影節”選片的眼光,應該和中國的外交經濟政策一樣,多關注“一帶一路”國家,說得再具體和形象點,我覺得中國的“國際電影節”就應該選和頒給象印度《摔跤吧爸爸》、黎巴嫩《何以為家》、伊朗《小鞋子》、中國《我不是藥神》這類的電影。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來自於“一帶一路”國家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

為什麼?

  1. 它們都來自一帶一路國家;
  2. 它們都來自發展中或欠發達國家;
  3. 它們都是現實主義題材,關注民生和人性;
  4. 它們都有深刻的人文關懷;

一個國際電影節好不好,關鍵看它能不能選出有影響力的影片,如果中國的“國際電影節”能每年不斷的從全世界篩選出優秀的、具備人文精神的優秀影片,它的影響力自然可以上去。

那麼如何吸引這些地區更多的電影人和影片過來呢?我覺得不妨用一些激勵,不光是獎項,而是實實在在的資金,比如:最高獎直接給兩千到五千萬的獎金(人民幣,以下都是),並且投資作者下一部電影,新人獎直接給一千到兩千萬獎金,並且投資作者下一部電影。

同時給這些地區的年輕電影人,開設一個短片單元或獎學金,名額四到五十人,每人每片獎金五十萬+,前十名一百萬,並根據項目書,有選擇的投資他們其中一部分人下一部作品(或直接投資前十名),孵化並影響下一代國際電影人。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1. 這些錢在欠發達地區,足以支付一部電影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成本,如果獲獎,作者還將獲得下一部電影的資金,你說這些地區的電影人會不會來?別忘了,A類電影節互相之間選片可是有競爭的,而說句實話,中國未來電影市場比其他電影市場最大的競爭優勢是什麼?就是市場比他們大(有錢),初級階段,靠錢競爭,不是什麼壞事;
  2. 這些資金對經濟和電影工業發達地區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欠發達地區,就是一些作者創作的生命線,不要小看這些電影和電影人,在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這些電影人往往都有著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關注的也多是社會民生和人性根本的主題,如果拍好了,可能影響整個影壇和社會,這本來也是電影真正的意義;
  3. 中國的“國際電影節”如果對這類電影人和電影加以側重,其實就是彰顯了它的“價值觀”,吸引更多同道中人關注,從而獲得它應有的位置;
  4. 欠發達地區電影融資、投資環境更差,外面的政治環境惡劣,如果能給予他們支持,他們國家的電影人,將可能通過電影這種藝術手段,把他們國家的國情民生、民族訴求、風俗人情、人文關懷,通過中國“國際電影節”這個平臺展現到世界面前。

中國現在在“一帶一路”國家做了很多有實質性幫助的基礎建設,但“做得多說的少”,加上有些西方國家在那冷嘲熱諷,讓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上有點吃虧和被動。我覺得除了務實,還要務點虛,而且在基礎建設方面投入一兩個億看不出什麼,但是在文化方面投入一兩個億,可能相當於十倍百倍的效果。

如此通過文化交流、發掘、贊助、投資的方式,加強和這些國家的深度交流,幫助這些國家的文化走向世界舞臺,軟硬兩手抓(軟文化和硬建設),這才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該有的樣子

最後講,為什麼要建立“中國國際電影交易市場”?

因為,國際電影節之間競爭也非常厲害,無論是選片,還是大牌電影人的加盟(嘉賓或評委),總而言之,大家都在爭奪的是——人氣

那麼如何幫助中國“國際電影節”吸引人氣呢?就是讓國際電影人、明星願意來中國參加這個電影節呢?我覺得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

開闢“中國國際電影交易市場”。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戛納電影節就有個電影市場,做得就風風火火的,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就是說,所有進出口中國的國內外電影,必須通過中國“國際電影節”這個“交易市場”來達成交易。這樣一來,不管是希望把片子賣進中國市場的國外大製片公司,還是希望把影片推向國外的中國製片公司,都必須在這個“市場”,才能完成交易。

一旦和錢、市場掛鉤,這些製片公司會趨之若鶩的,尤其中國是未來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為了給自己造勢,他們還會帶著合作的本國明星過來捧場(或者直接派給他們一些請人的任務),這樣電影節的人氣就會旺起來,因為不光是過來走走紅地毯,而是實實在在的在做生意。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國際電影節”的三點諫言。


第三、青年電影節

最後來說一下中國的“青年電影節”,關於這個,我有三個建議:

  1. 放在西部;
  2. 集中力量辦大事;
  3. 讓前人幫後人。

先說第一點,放到西部

前面也提到了,從全國佈局的角度來看,北京已經給了國內電影節,上海已經給了國際電影節,南邊側重經濟發展,那麼西部,就是中國“青年電影節”的首選,說得具體點,我建議放在西安或成都(或者加上深圳),有幾個原因:

  • 西安是中國的文化古都,積澱深厚,而且現在依然從影視、美術到音樂,出了不少人才,從這裡孵化未來之星,好;
  • 成都從地理位置看,更處於西部腹地,是鏈接西部和中東部的“要塞”,在這裡開展一個文化盛事,有利於盤活西部的文化事業,再加上成都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都市;
  • 深圳是年輕人的天下,未來的經濟科技創新之都,能夠為“青年電影節”注入活力和資金,這裡也是中國創新企業的孵化地;

與國內、國際電影節不同,我覺得青年電影節可以多幾個地方,但不是原來金雞那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打法,我覺得至少每個地方要深耕五年,每五年換一個地方,保證每個地方有足夠的時間去經營,等一輪下來以後,再看哪個地方做得最好,以後可以考慮長期固定放在哪裡。但如果一定要考慮一個地方長期固定下來,從地理位置上看,是成都。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國內電影節版圖規劃

關於第二點:集中力量辦大事

上一篇文章也提到過,中國這幾年在扶持青年電影人的事情上,政府逐漸退到了幕後,多是民間其他機構和組織在做,但有個問題,就是比較零散,沒有形成很大影響力,沒有太大實力(財力),對年輕電影人的幫助和支持,也都沒有那麼實在和具體。

比如說,無論是“北京國際電影節”還是“上海國際電影節”,都有自己的創投單元;導演協會也有“青蔥計劃”;“FIRST”影展也側重獨立電影;甯浩“壞猴子七十二變計劃”也是為了培養新人……,但每一個力度都沒有那麼大,而且有點重複建設,資源散而無聚。

我覺得如果舉辦了專門的“青年電影節”,就應該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到這個籃子裡”,先把這一個“籃子”做起來,集政府和全行業之力,做出一個“創投之心、孵化基地”。

要達到這個目的,我覺得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資金。

其實青年電影人最缺的就是機會,而機會是資金創造的,有錢才能去拍片子,把自己的才華展現出來,以博得更好更大的機會,從而發展起自己的事業,而出來一個或一批新導演,帶動的產業和行業活力是不可限量的,看看郭帆的《流浪地球》和餃子的《哪吒》,就知道這筆投入有多少價值了。

但是現在的創投,一是資金池本身就有限,對收來的項目,即便是看上了,也是投的金額有限,投的項目數量有限,能幫助到的人太少了。

我建議主管部門從每年的“電影發展基金”裡,拿出一筆錢來專門做這個,金額一到三億之間,兩億比較適中,中國現在每年票房將近六百億,其中百分之五為“電影發展基金”,約三十億,從裡面拿出各兩億(共四億),分別支持上述“國際電影節”的獎勵投資,和“青年電影節”的創投,這兩筆投資,無論是對中國電影節在國際上的“開疆擴土”,打開聲譽,還是對內培養未來之星,從長遠角度來看,都是事半功倍,遠超所值的。

“金雞百花”該怎麼做?

投資示意圖

有了這個錢(兩億),“青年電影節”的創投,就可以支持一千萬投資的影片十個,五百萬投資的影片十個,兩百萬投資的紀錄片二十五個,五十萬投資的短片一百個,而且這不是全部投資,可以規定創投只佔總項目投資的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五十需要投資方製作方另外去找,這樣,總共撬動的就是將近四個億的投資,共產出至少一百四十五個投資不等的影片,涵蓋各種類型。

每年從這一百多個項目中走出來的年輕電影人,積累十年就是一千多位,其中出來一兩個未來的“甯浩、郭帆、餃子”們,那麼這些舉措,無論從社會影響力、電影新生力量的造血、還是票房成績,都是值得的。

如何體現“集中力量辦大事”?我覺得就是把原來隸屬於“國際電影節”和“國內電影節”的創投全部取消,以後“國際”只針對國際,把原來國家參與並資助的其他民間創投資金和資源,全部集中到“青年電影節”這來,資金過來了,人也就過來了,再商量一個合理的運作模式,把原來分散在各處的評選機制、評委師資資源,全部吸引到這裡,共舉大事。

說到第三點,讓前人幫後人

這些年輕電影人拍的影片,最終還是需要人來看。但看電影這件事,專業的人看導演編劇,普通觀眾看的是演員,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和惡性循環,越是小投資的電影就請不起所謂的大明星,就越沒人看,投資收不回來,以後就越沒人投。但每個電影人,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臺前還是幕後,都是從小片子做起的,沒人給他們機會,哪有後來?

所以,從一個行業的角度,應該一代幫一代,前人幫後人

比較理想的是,如果能有成名的導演和演員明星,能自降身價來幫助這些年輕導演,做他們的監製,主演他們的電影,對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但這是個美好的願景,卻不好實現,越是著名的導演和演員,除了不願自降身價以外,也沒時間,每個人覺悟也可能沒那麼統一,所以,我在前面也提到過,就是有什麼稍微有點行政手段的措施,來達成這一點。

我瞎想的,比如在前面所說的“國內、國際電影節”裡規定,劃一個範圍,獲獎或提名的電影人(包括導演、演員和主創),如果五年之內,沒有參與監製、主演、參與創作“青年電影節”年輕導演創投的作品,並將報酬降到該類項目允許的範疇(讓這些項目用得起),將影響他們提名上述“國內、國際電影節”各大獎項,換個說法,就是把這些主創是否擁有在前兩個國際國內電影節提名獲獎的資格,和是否在“青年電影節”提攜後進掛鉤起來。

這是個不得已的辦法,但也不是不可行,大家可以再想想別的辦法,反正要的結果就是,除了國家給到一定資金支持,還希望業內前輩,能身體力行的去提攜後進,保證一代皆有一代扶,形成中國電影良好的行業氛圍。

所以,綜上所述,這個“青年電影節”如果要舉辦,就要有以下三個內容:

  1. 對已經拍攝長片的青年電影人,尤其是處女作作者,予以發現、加鼓勵和扶持(頒獎);
  2. 鼓勵有獨立精神、創新精神、人文關懷和思考的中小成本藝術類電影;
  3. 對潛在的年輕導演、好項目予以扶持和資助(創投);
  4. 對在校或社會上拍攝比較好的短片作者,加以鼓勵和扶持(頒獎+獎金)

這就是我對中國“青年電影節”的構想和諫言,望斧正。


前面說了這麼多,我們的目標就是要集中力量辦大事,集國家主管部門和行業之力,做好三個大電影節:

一個國內電影節、一個國際電影節、一個青年電影節。

但國內現在有這些電影節,我們該怎麼分呢?做和支持哪一個呢?

我們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