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基”锦囊:挑选基金公司的4个原则

选“基”锦囊:挑选基金公司的4个原则

原则一:大未必佳


数以千亿计的资产管理规模、完善的基金产品线、强大的投研能力……这些往往都是大型基金公司自我标榜的重点。然而,大公司就真的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滴。就拿产品线完善来说,美其名曰:增加了广大基民的选择余地。但是,在人才(基金经理)资源、管理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产品太多未必是好事。产品太多,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顾得上这头、顾不了那头”的僵局中。

更何况,大公司发行的不少产品,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创新产品”往往只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江湖地位”;甚至有的产品是为了迎合机构投资者的口味,压根不是吾等草民可以玩或者玩的好的。

举个例子,当前公募届的一哥公司,除了那只搭上支付宝大船的“XX宝”货基,还有啥其它产品拿得出手吗?就连“XX宝”的收益,现在在同类产品中都排不上号呢。

至于投研能力强大,这可不是靠吹就能吹出来的,也不是你大公司给出一个“什么什么团队人数达到多少,有几位是博士学历”就能保证的。产品业绩是检验投研能力的唯一标准,除此以外都是扯淡!大家可以去查查银河证券、Wind资讯和海通证券之类的基金产品业绩,看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多大型基金公司绝对没有他们自己说的那么牛。

所以,请牢记“大未必佳”这个原则,别忽视那些中小型、新生代和次新基金公司,在其中能抓出一大把比绝大多数“巨无霸”基金公司更令你心里踏实的公司。

选“基”锦囊:挑选基金公司的4个原则

原则二:选“特”不选“庸”


吃货一定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原则。看看现在那些火爆的饭店、餐馆,要长时间排队等位的、要提前N久预约的、生意好到不给预约的,基本都是“特色”为王。专做麻辣火锅的、单一菜系料理的、只做烤鱼的,精品路线一定比“啥都做,啥都做不好”的平庸路线好走。

同理,有特色的基金公司也往往容易做出成绩,劲往一处使嘛。比如,兴业全球、浦银安盛、银河、等基金公司以股票投资能力见长;长信、富国尤擅债券投资;长城、建信的保本基金;信诚、申万菱信的分级基金;万家、南方的货币基金;这些基金公司的特色和专长在业内和基民中都有着不错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当然,选“特”不选“庸”的原则也不能简单理解为“宁缺毋滥”或“少而精、多而杂”,但可以肯定的是,有特色的基金公司更容易让基民同志们记住并选择,前提是了解自身的投资风格和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当前的市场环境。

原则三:看长不看短


所谓“路遥知马力”,考量一家基金公司的业绩也应看重长跑耐力甚于爆发力,毕竟基金投资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而且,在牛短熊长的国内市场中,持久的耐力就更显得重要。

“真金不怕火炼”,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业绩就是真金,淬炼的火就是时间。如果要问时间长短的标准,老娘舅认为至少要看3-5年的长期业绩。马拉松型的基金公司,在一个牛市中未必出众,但在几度牛熊轮回中却一定能脱颖而出。

选择一家没有耐力的基金公司,即业绩起伏大、长期不稳定,运气好点可能是“短期一时爽、长期火葬场”;运气差的直接“火葬场”啊。

选“基”锦囊:挑选基金公司的4个原则

原则四:高管很重要


这个原则要从两方面看待,一是高管的稳定性、二是高管的能力,且第一条可能比第二条更重要。

一家高管频繁换人的基金公司,十有八九好不了。老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但从古往今来、海内海外的经验来看,要烧好这三把火绝非易事。绝大多数新官烧的火都成了自焚的工具,能烧成燎原之火的少之又少,那一家经常新官上任基金公司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老话又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每换一位高管,下面的人对新领导的喜好、策略、思路得揣摩揣摩、分析分析、判断判断吧,刚揣摩完、分析好、判断出个所以然吧,又换人了。于是,重头来过。这样的公司能好吗?

至于高管的能力,这个更好理解。借用《亮剑》中李云龙的台词:“一支部队最高指挥官的性格往往会决定这支队伍的气质”。说白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大家都懂吧。

以上四条原则仅是老娘舅的经验之谈,世事无绝对,看官们不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