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稱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建立夏朝的姒啟?

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海內,廢分封,立郡縣,創立皇帝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2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始皇帝。

(一)秦朝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

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是非常強大的。而相對來說,韓、趙、魏、楚、燕、齊是比較弱小的。秦王政採用遠交近攻的戰略,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公元前228年,滅趙國;公元前225,滅魏國;公元前223年,滅楚國;公元前222年,滅燕國;公元前221年,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亡。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政征戰十年,最終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為什麼稱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建立夏朝的姒啟?

秦滅六國圖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秦滅六國後的疆域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秦朝初立便北擊匈奴收河套,又派遣屠睢率領50萬秦軍平定百越,疆域面積迅速擴展,達340萬平方公里左右,秦朝的疆域大致為:東起遼東,西抵河西、四川,北達陰山,南包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帶,西南至雲貴地區。

為什麼稱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建立夏朝的姒啟?

秦朝疆域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夏朝

夏朝(約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據史書記載,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現過夏部族與周圍其他部族之間爭奪聯盟首領的頻繁戰爭。夏部族大約是在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顓頊以後逐漸興起的。一般認為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統治者在位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夏朝,歷史上習慣稱之為“夏”。這一稱謂的來源有十種說法,其中較為可信的觀點是“夏”為夏族圖騰的象形字。

夏朝是城邦聯盟到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夏氏族與其他城邦的關係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室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故僅能以勢力範圍來表示其影響。

夏朝的大致範圍是: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安徽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當時夏的勢力延伸到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為什麼稱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建立夏朝的姒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

司馬遷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以“夏後”為首,因此建立夏朝後就以部落名為國號。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

夏朝是在原始社會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在原始部落制度逐漸解體的過程中,父權家長制家庭成為對它的一種摧垮力量,因為世襲制國家的世襲王權和世襲貴族,就是以父權家長制家庭為基礎逐步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國家形成之後,各級貴族組織仍然要保持舊的血緣聯繫,嚴格區分姓氏。

為什麼稱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建立夏朝的姒啟?

夏王姒啟

夏後,即夏王,是夏朝的最高統治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其下屬的軍隊、官吏和監獄等,是維繫國家政權的支柱。

王室分封各部族,除保持它們所由出生的姓之外,又以封地建立新氏,大夫以邑為氏。在各級貴族之間,就依姓氏的區別建立了各自的宗族關係。這種宗族關係,雖然沿襲了舊的氏族組織的遺制,但在實際上是以父權家長制為核心,按其班輩高低和族屬親疏等關係來確定各級貴族的等級地位的。

《禮記·祭義》言,“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反映夏人對官位的重視,也從側面說明夏代的職官已有明顯的高低等級區別。

九州的五服貢賦是夏后氏的主要經濟來源,“夏后氏官百”中當有諸多官員專司賦役徵發事務。

古文獻記載夏時期已具備較完善的刑法制度。《尚書·呂刑》中說道“穆王訓夏贖刑作呂刑”,便是指周穆王將夏朝的《贖刑》作為制定周國刑法制度——《呂刑》的重要參考。而《左傳》中引述《夏書》中關於夏時刑法載“昏、墨、賊,殺”,指觸犯昏、墨、賊這三種罪過的人要判死刑。晉國叔向稱這種刑法為“皋陶之刑”。雖然死刑觀念應在新石器時代早已產生,但禹的理官皋陶可能是第一個將死刑法律化的人物。

(三)為什麼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而姒啟不是?

秦始皇之前,夏商周時期,也是中國統一時期。那時候中國屬於封建社會,其特點是分封制,各諸侯國高度自治,天下有一個共主--天子。

天子可以處罰和任命各諸侯國國王,要求各諸侯國出兵參戰。當天子比較強勢的時候,這一套體系挺好。但周朝後期春秋戰國50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當天子弱勢,管不住各諸侯國國王的時候,帶來的便是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於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吸取了分封制的教訓和弊端,改諸侯國製為郡縣制,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建立了皇朝社會。並給自己取了一個稱號“皇帝”。以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使用了“皇帝”這個稱號。

為什麼稱秦始皇為第一個皇帝,而不是建立夏朝的姒啟?

秦始皇

在秦始皇之後的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中國一直實現的是中央集權制的皇權政治,一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時才廢除。在這套體系下,雖然中國數度分裂,但最終都走向了統一。大一統的觀念已經深入到每一箇中國人血液之中。維護國家統一的名垂青史,妄圖分裂國家的遺臭萬年。

秦始皇,掃滅六國,統一海內,廢分封,立郡縣,創立皇帝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2千餘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而夏王啟只是改“禪讓制”為“世襲制”,開創了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使“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且只完成了國家政權的初步建設。

因此從對後世的影響來看,秦始皇是當之無愧的始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