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没有冶河(刘育书)


井陉没有冶河

刘育书

最近30年井陉公开出版志书多部,但个别志书将境内的主干河——绵蔓河(绵河)改名为冶河,以致一些媒体和撰稿者纷纷仿效、采用这一说。井陉的母亲怎么改了名呢?笔者带着疑惑,查找了《汉书》、《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畿辅通志》、《清史稿》、《井陉县志》(清·雍正)、《井陉县志料》(民国)、《河北通志稿》(民国)、《井陉县志》(新)、《井陉县水利志》、《井陉县交通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古籍和志书中的有关记载,撰写了《正名,绵蔓河》一文,先后被“井陉发布”和“井陉文化论坛”转发在“今日头条”上。近日,笔者再次翻阅从上述史书中摘抄的资料,又有所思,认为绵蔓河被改名为冶河,是与《河北通志稿》的记述及《井陉水利志》的引用有关。

请先阅读《河北通志稿》(地理志/水道)中的有关记述——

“甘陶河,县东南五十里,一名冶河。其上源出山西平定州之绵山,郎泽发水处也。流经县境,合于绵蔓,又东北流入平山县境,合于滹沱河。绵水,在县南门外,源亦出平定州,即甘陶河之支流,东流入县境,经城南,至东二十里洪[横]口桥,入于甘陶河。一名阜浆。东北二十五里有微水,亦流入甘陶河。”

又载“冶河,旧志即古太白渠,其上游即绵曼水。《汉书·地理志》:上艾绵曼水,东至蒲吾入滹沱水……《水经注》:绵蔓水上承桃水,又东径(经)石峡磨河滩,穿边城,径(经)娘子关东五里,苇泽吴(关)、把(地)都河滩、南峪入直隶井陉县界,又东逾铁路而北,以下更名绵曼(蔓)河……至横口与甘陶河会。甘陶河其上流在山西境内,名沾水,又东过乐平城东之昔阳故城,迤而北抵杨庄口,入直隶井陉县境,更名甘陶河。又北历径(经)七狮村……至横口,逾铁路,与绵曼(蔓)水始合为冶河。冶河东北流,至微水镇,有金珠泉……鹅毛泉入冶河,又北径(经)威州镇、元村……孟堡,又北入平山县界。径(经)西野(冶)村,又东北径(经)贾杜村,至城北合河口,入滹沱河。”(笔者注:原书稿有不少错别字,在此有的已标在括号内。)

第一段是说:甘陶河又名冶河,源于平定,流入井陉“合于绵蔓”,“又东北流入平山县境,合于滹沱河”。绵河,亦源于平定,系甘陶河的支流,在横口汇入甘陶河,(甘陶河)又名阜浆,流向东北二十五里又有微水注入甘陶河。

第二段是说:依据《汉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①冶河的上游是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在井陉更名为绵蔓河,“至横口与甘陶河会”。 ②甘陶河上游名沾水,“至横口,逾铁路,与绵蔓水始合为冶河,”至微水有金珠泉、鹅毛泉注入,于平山河口入滹沱河。

这两段其大意,即是说同源于山西平定的绵蔓河和甘陶河在井陉横口汇合后,因甘陶河又名冶河,故横口以下的河段仍名为冶河,直至注入滹沱河。请注意,这里该书将甘陶河视为井陉的主干河,而名为冶河。

笔者经探究,王树楠的《河北通志稿》中有关绵蔓河的记述是摘录《读史方舆纪要》一书的,两书都没有说清绵蔓河与甘陶河二者谁“合于”谁,以致张冠李戴。《读史方舆纪要》还写有“孔颖达曰:韩信出背水陈(阵),盖在绵蔓水上。”若依此说,韩信背水之战的战场在横口以上的河段,不过是想像罢了。

井陉没有冶河(刘育书)

《河北通志稿》(地理志/水道)摘编

井陉没有冶河(刘育书)

《河北通志稿》(地理志/水道)摘编

读《井陉水利志》中的有关记述——

“冶河系滹沱河最大支流,由甘陶河与绵河汇流处——北横口起首,流经石疙瘩、南河头、长岗,于微水接纳金良河,再经罗庄、岩峰、南固底、北固底、河西、冶里,于北防口接纳小作河,继而向北流经洛阳、北王庄之间,出境入平山境内,注入滹沱河(今入黄壁庄水库)。

“冶河河首至河口长37公里,境内长度33公里,总比降3.11‰,总流域面积6420平方公里,境内段流域面积399平方公里……

“冶河自河首至平山县东冶、西冶村段的河流名称,案载有所不同。《清一统志》载:绵河(时称绵蔓河)过平山县东冶与西冶之间,“因水溢逆薪横流,金、元间取供陶冶之用,故曰冶河”。意即绵河与甘陶河汇流后仍属绵河,自流经东、西冶村之间始称冶河。而民国25年(1936年)王树楠主编的《河北通志·水道篇》载,甘陶河“与绵蔓河始合为冶河”,此与今冶河河段归属一致。今少数专用地图,根据民间习惯称谓,仍称今冶河河首至平山县东、西冶村段为“绵蔓河”或绵河。1958年,国家规范河道干支流关系,实施分级管理,确定甘绵汇流处——北横口至滹沱河河段为冶河,并设冶河水电站监测此河水文。”(见《井陉水利志》第一章 第一节 “河流”)

第一、二段详细介绍了冶河的起首、终止及长度和流域。

第三段,①指出,绵蔓河流至平山县东、西冶村改叫冶河,说明冶河河名称的来历;②指出《河北通志稿》记载的冶河“与今冶河河段归属一致”,但与民间的称谓不同;③指出1958年,“国家规范河道干支流关系”,“确定甘绵汇流处——北横口至滹沱河河段为冶河”。

笔者对上述三段文字的看法是这样:第一、二段所述内容不难理解,只是将井陉境内37公里长的绵蔓河划归在仅4公里长的冶河名下,统称为冶河不妥。第三段特向读者说明作者地观点,①绵蔓河流至平山的东、西冶村改叫冶河及名称的原因;②《河北通志稿》对冶河的叙述、认定,“与今冶河河段归属一致”;③“1958年国家规范河道干支流关系,实施分级管理,确定甘绵汇流处——北横口至滹沱河河段为冶河”。这句似乎是“佐证”,绵蔓河为何改名叫冶河。

笔者认为:对绵蔓河的介绍、解说,应该引用《井陉县志》(清·雍正)和《井陉县志料》(民国)所载的内容,尤其《井陉县志料》(民国)本的记述,最全面、最详细。而“志料”的撰稿人都是井陉人,生长在绵河畔,知情知底;所撰内容有根有据,未见道听途说。《河北通志稿》编纂于抗日战争时期,直至抗战胜利仍未完成,要不然怎么叫“志稿”不冠称“志”呢。现流行版本即未完成的“志稿”,所刊印的书中错别字比比皆是。而主纂王树楠(新城人)很可能没有来过井陉,而最明显的是他所引用的资料都是从其他书上搬来的,非亲历目睹。至于将“国家规范河道干支流关系”,“确定甘绵汇流处——北横口至滹沱河河段为冶河”作为“佐证”,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绵蔓河与冶河同属一个流域,同在“一条流水线上”,而冶河段位于下游,衔接滹沱河。官方设冶河管理站(处),统管冶河和绵蔓河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并没有表明或规定将绵蔓河改称为冶河。举类似的例子,石太铁路线石家庄北至阳泉原先设有井陉工务段,统管石家庄北至阳泉间的有关作业,你能说娘子关至阳泉间的地段归河北吗;同样,现井陉工务段撤销另设阳泉工务段,改由阳泉统管这段路线的业务,你能说石家庄北至娘子关间的地段属于山西的吗?笔者记得在微水绵河畔建有“微水水文站”,监测绵蔓河流的流量等事项,可能至今没有改称“冶河水文站”吧。

近年井陉出版的主要志书中,对绵蔓河的记述内容大都由县水利局供稿,与《井陉水利志》中的记述是一致的。作为公开出版的志书,对读者尤其对后人是很有影响的。笔者认为井陉有关方面有必要统一口径:井陉的主干河名为绵蔓河,她是井陉的母亲河。井陉没有冶河。

井陉没有冶河(刘育书)

井陉没有冶河(刘育书)

井陉没有冶河(刘育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