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对此您有何想法和建议?

有关幸福的事


近些年以来,作为不能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的这条禁令,始终是考核老师师德的一条高压线。但是时至今日,对于何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又不能从根本上给出明确的定义,导致现在老师管理学生的手段不断弱化。现在的怪现象就是学生脾气越来越大,老师性格越来越软弱。

老师罚站学生被投诉、老师罚学生抄课文被投诉,老师批评学生被界定侮辱学生,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越来越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不敢管,不能管到无所适从。

正是由于目前惩戒在教育中习惯性的将它和体罚画等号,捆住了教师的手脚,助长了学生的无知嚣张。所以有人提出来“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交还老师”。

让戒尺进入课堂,其实更多的是发挥戒尺的惩戒和威慑作用,帮助那些学生纠正和改正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引领他们能认真学习,帮助他们守规矩,明事理。

为什么小小的戒尺,进入课堂交还老师,会这么难?这么有争议呢?

对于戒尺进入课堂,交还老师的事,争论还是颇大的。有人表示赞同,毕竟现在很多孩子调皮捣蛋,个性张扬,戒尺对于维持课堂纪律,尤其是那些不守纪律的学生来说,是件好事。也有人表示反对,戒尺虽好,可是谁来监管使用,戒尺的使用最难的是使用的尺度,使用的程度,这些不能变成老师变相体罚的借口。

戒尺代表的惩戒权为处于尴尬的教育地位

对于戒尺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双方都是为了学生好。对于老师而言,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理了,一方面管太严了,熊孩子和背后的家长容易找麻烦,一方面,如果放任不管,又对于其他的孩子不公平。就像戒尺所代表的惩戒权,对于那些违规的学生恰当的惩戒肯定有必要而且有效,但是实际教学管理中,却鲜有老师敢于使用戒尺这样的惩戒。毕竟没有校方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那些熊孩子背后的家长,随时都可以借戒尺的事情引向体罚学生,戒尺也只会成为烫手的山芋。

过分的强化学生权利,忽略了纪律性导致戒尺的惩戒权教育缺失

现在很多学校在关于学生的管理上,其实是出现了偏颇的,加之很多媒体的报道有失公允。任何一个老师但凡有一丝半毫的,带有惩戒性的措施处理学生,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范围,家长就会跑到学校去闹,去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上访,势必要严肃处理老师。久而久之,那么一些不守纪律的学生是学校的规矩如无物。更多的媒体对于现在的教育过分的强调了赞赏教育,认为一味的小心呵护学生的心理,才是科学的教育观,教师在这种舆论的裹挟下,就会对惩戒教育避而远之,毕竟如果谁使用这种手段,那么就是媒体中的落后教育手段。

家长和媒体常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师的举动,稍有不如意就会对于学校老师加以指责,因此,学校和教师也只会在这种大环境下小心翼翼,绝不会去使用任何惩戒权。加上现在的孩子有娇生惯养,在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下,有些孩子呈现出了情绪焦躁,心理脆弱的不良现象,面对越来越多的这样的学生孩子,教师怎么还敢再进行惩戒教育。

好的老师就应该慈严同体,好的教育就应是赞赏和惩戒共同存在

曾经有一位妈妈在朋友圈中写了一封信给孩子,信中讲的“好的老师,必然是管教同步, 慈严同体的。“ ”关注你成长的老师,在传输给你课本知识和做人道理的同时,也有权利管理,这是教育的一部分妈妈应对此支持教育,应对此宽容。“ ”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愿你遇见一位手持戒尺心中有光的老师。”

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十分赞同这位妈妈的观点的,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奖罚分明,管教同步的,作为老师就应该运用好手中的戒尺。如果有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违反了班级班规和老师所做的课堂纪律,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干扰,其他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写作业品行不端等等老师就可以动用,届时对学生实施轻微的惩戒,这样做的目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错误,改良习惯,心存敬畏,勤学上进。我们赞同不断的发现学生的优点,去暂时学生鼓励学生,但是并不代表教育只剩赞赏却缺失了惩罚,这不是好的教育。

要想让戒尺代表的惩戒教育留在课堂,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

老师拥有了戒指,不代表可以任意而为借此后面所代表的成绩教育只能是谨慎而为,绝不能过多的使用。要想让戒指,代表的惩戒教育能够长期的留在课堂那么,对于学生的批评惩戒都必须有和你合法的程序。否则有些老师使用惩戒不当的话,就会制造出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个人认为实施惩戒教育之前最重要的根本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纯洁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让孩子懂得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绝非是为了教训和报复。惩戒只能惩罚孩子的故事,绝对不能惩罚孩子的尊严。

想保障教育惩戒权,就离不开学校老师家长对于惩戒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制定了明晰的惩戒规则和实施规范,才能够让教育惩戒,所代表的戒尺长期的留在课堂上,真正的起到成为对于孩子教育的有利措施。


小学英语点点通


80后的我们小学时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让没完成作业的站起来,挨个打板子,打手掌,一般都是五六下,然后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前听课,觉得惩罚比较适当。现在的小孩被惯的太狠了,估计老师还真不好打,担心家长来闹事。


中玉先生


对“将戒尺归还教室,将戒尺归还老师”的观点,有弊无利,我表示反对。

1社会不能倒退。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是法治社会。学生虽然年少,但也有尊严,也应得到尊重。过去历史上,老师用戒尺惩罚学生,一是法治缺失或不完善,二是社会文明程度低下,三是传统理念“戒尺下岀好学生”的误导,四是对孩子缺乏基本尊重的社会影响,五是绝大多数家长把教育孩子完全看成了是老师的事。

2过度强调对学生的惩戒是无能的体现。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想表现不是靠体罚打出来的。教育的方式很多,惩戒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下策。惩戒要少用、恰用、慎用。更主要的还是攻心为上,以爱育教。重在因事而宜,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势而宜。贵在引导、影响、感染、启迪。老师的水平不仅仅表现在教书上,更体现在育人上。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3戒尺下没有好学生。如今,在家众星捧月的小皇上小公主,在校淘气犯坏,不爱学,学不好,有许多原因。比如,天性所致,不良感染;父母婚变,家庭失爱;目的不明,动力不足;方法不对,用功不够;三观不正,是非不清等等。戒尺惩处,可能有的人暂时有些向好。但不过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策略调整。逆反心理加剧,仇视心理产生,甚至厌世心理萌发,都是导致过激化后果的导火索、炸药包。

4戒尺打的是学生家长的心。过去的人,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学而优则仕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孩子有文化,成人才。老师的戒尺用得再狠、再滥,也不会有一户父母去找老师论理。如今,孩子比过去宝贝的多,父母都舍不得动一手指,岂能让他人染指。况且,在一些父母的眼里,孩子学好了固然好。若书读不好,今后也不愁活,大不了父母养。不要说老师动戒尺,就是批评几句,有的家长都会去学校闹一通。用有些家长的话说,我们这一代的苦受够了,不能再让下一代人再受过去的苦。对孩子如此溺爱的父母,怎么能心甘情愿地让戒尺回到教室。

5老师的戒尺怎么用。如果戒尺回到教室,现在老师的素质把握的住分寸吗?要么可能不敢用,怕被学生记恨和报复,而形同虚设。要么可能敢滥用,伤害师生情感,激化教学矛盾,平添麻烦事端。现行学校管理制度中,对问题学生的惩罚规定已经够用了。只是使用的该不该,当不当,家长和社会理解不理解,配合不配合的问题。老师戒尺的回归,传递的是错误扭曲的教书育人的导向,岂有存在下去的可能。

6戒尺杜绝不了对犯罪的诱发。一把小小的戒尺,带给社会的是悲哀,带给老师的是无情,带给学生的是伤害。既使学生如何不良,戒尺也不会具有让学生心惧胆怯改恶从良的魔力。反之,会误导孩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总之,戒尺绝不能回到教室。否则,就是对孩子人格、社会文明、法律尊严的践踏,就是教育、民族、历史的倒退。








老汉心语


严师出高徒。当老师就应当和家长一样,对学生严加管教,否则部分学生会成为人渣,对家庭、对社会有害。但老师要掌握好度,在管教学生时要爱字当头,离开爱的管教或惩罚都是要不得的。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对教师的要求太高,逼得老师对学生打不得、骂不得、说不得,其结果对家庭、对社会都不利。


求是123abc


将戒尺归还老师,表面上看没有问题,似乎是赋予了教师惩戒的权利,但问题是:

其一,什么情况下可以惩戒?

其二,惩戒维度怎样把握?

其三,惩戒后遗症怎样根治?

所以,当惩戒量化标准难以界定时,惩戒权施行难度太大,不是一纸文件能解决的。建议:

其一,修改《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行为,明确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并追究相应的民事责任。

其二,完善复读补习制,对不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行为给以强制惩戒。

其三,坚决取缔违规教辅,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及准入。

只有自上而下形成风清气正的教育教学氛围,惩戒权的施行才不会是矛盾的下移。


孤庄过客


戒尺归还老师,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只不过并不是每位老师都能了解“戒尺”的真正意义!戒尺就像古代的“尚方宝剑”,拥有神圣的“威严”但却不能乱用!

这得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

那就是“使用规则”!一定要让家长都知道!

使用戒尺惩罚,是为了让学生敬畏老师,是为了来帮助个别的调皮孩子的过分之举而用来惩戒的教学工具!而不是让老师用来“公报私仇”的惩罚工具!

每位老师都应该明白,“惩罚错误,而不是发泄私愤”,这个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惩戒”和“体罚”两者的不同之处,该怎样区分呢?

现在学校明确规定,不能体罚!由于过度溺爱,娇生惯养的环境下,加上学校里不允许体罚学生,而导致个别学生根本不畏惧老师,也加大了老师的工作难度!

稍不留神就会被扣上“体罚”的帽子,导致教师只是“教书”而不是“育人”的教育“病态”。

没有戒尺权的老师,就像“被拔掉了牙的老虎一样”失去了威严,孩子们根本无所畏惧,放任自流!试问,小学生有几个可以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呢?

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会培养出“尊师重道,尊敬师长,并心存敬畏之心”的孩子呢?

由于学生缺乏制度的约束,导致“校园欺凌,殴打老师”等事件频发。甚至出现“亲子杀母”的悲剧!这是教育的“病态”。

然而如果把戒尺全权放任给老师,也会出现这个职业里面的“害群之马”来公报私仇。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戒尺本来就是教学工具,使用权本应属于老师的,但是由于现在的儿童保护法,不能体罚,而出现了矛盾!

使用方法应该有个明文规定,比如,“监控之下才可以惩戒,且不能留有外伤”,必须有第三位老师监管才可以使用……当然,这些规则应该是由权威部门才有权规定的。

提高教师的情绪考核标准,情绪考核和素质考核我不知道这方面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但是我相信中国的人才有很多,肯定能制定出这类课程的考核标准!

增加教师的薪资待遇!一方面严格考核,一方面提高薪资待遇!

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给孩子们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找回原本属于孩子的应有的学习环境!

我是育儿领域爱好者,不是教师,如有不同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指正!谢谢


亲子教育文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在家里,要好好的教育孩子尊师重教,听老师的话,认认真真的教育孩子,在学校里,老师是他们的第二任老师,老师教会孩子们一些知识,教他们怎么做人,怎么遵纪守法,怎么孝敬父母,归根到底就是父母的教育有问题!一天天的工作忙!还没有耐心,孩子想找你们陪陪,陪他们玩一玩,家长就只会敷衍了事一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陪电脑手机,那有时间陪陪孩子,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孩子难免会遇到一些有害的东西,作为家长的又不去跟孩子谈谈心,一张白纸不在你们家长的引导下茁壮成长,而在一些不良嗜好,暴力,色情的环境下生长,关键你们知道了,又不用正确的有效而有力的方式方法去引导他们,使之让他们一步步走上不法之路,作为家长的要当好父母的职责,履行好作为父母的义务,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怎么会出一些不尊重老师,殴打同学,未成年就犯法的事儿呢?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当然,父母的教育比例远远大于老师的,先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事。


辰溪柠


“将戒尺还给学校,将戒尺还给老师”。我是赞成的。

刚发生了学生用砖拍老师头9次的事,还不知道老师醒过来没。前面也有弑母的事。

说服教育是一种方法,但也不是都管用。有很多时候是明知故犯,这时怎么办?这时就需要惩戒了。触及皮肉,不伤及筋骨,让其改掉明知故犯的毛病,学会自律,益其一生。很多家庭是教育到位的,但也有溺爱过分,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的,家庭不教,学校也不敢管,杀父弑母,砖爆师头的事也就发生了。


用户7329020668594


净扯那没用的 不从根上找问题 细枝末节搞事情。

教育问题从制度保障 人员素质 社会意识 等等各方面都有问题,这是一根破戒尺能搞定的?就算给老师这破玩意 你问问他敢用吗?

真抓实干不是瞎抓瞎干用于应付。对内修教职员工素质和能力,真抓教育工作者的态度和水平 尤其提高领导部门的指导作用。对外要体现教育工作者的面貌和风采 ,树立正向并且绝大多数工作者的形象 而不是几个好看典型特例。整体上提高教育从业人员水平 师范类学校一本有几个?211 985有几个?(我不是唯985 211论,但是这里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能上985211的学生从基数上讲好的多一点,不细说所谓的好)教师缺口 尤其是优秀教师缺口有多少 ?而且优秀教师的就业学校和地区倾向又是哪些?如何解决教育公平和平等的问题,如何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等等 存在的问题太多 多大积重难返,亟待解决。对于学生的教育 在学校在家庭在社会是个全方位的问题,只管学校 不管家庭和社会有何用?破戒尺能有什么作用。论家庭教育又要扯到父母爷爷奶奶等 整个社会需要沉淀很多啊


iKain


俗话说: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溺爱孩子、没有教养,在家里没有事!在学校必须遵守纪律!那么多家长含辛茹苦赚钱把孩子送到学校,为了学知识,不是在一起玩!学校肯定要不折不扣的执行校规!校规主要是靠老师来执行,这是老师的责任和义务!进入社会那就由法律来约束你!如果你对学校、老师有意见,那么请你不你的宝贝接回家自己去教,你就是宠上天也没有人说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