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截止2019年10月)

中国科学院科教基础设施项目为列入中国科学院科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据估算,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度约为120亿元。

按照发改委的审批程序,中国科学院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分为两个阶段,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与初步设计及投资概算阶段。

资源与能源绿色转化技术创新平台

“资源与能源绿色转化技术创新平台”是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大连化物所“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平台”、过程工程研究所“绿色过程工程研发平台”、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碳一化合物催化转化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共同组建。该项目的建设将满足过程工业能源和资源转化过程原型技术验证需求,实现能源高效利用的新型原始技术创新、研发及应用体系建设,具备制备放大和评价优化高性能碳一化合物催化转化过程的催化剂(材料)能力,打造国际领先的资源能源转化研发平台。

新能源技术与材料综合研发平台

新能源技术与材料综合研发平台项目包括建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发平台等三个子项目,总投资34985万元。项目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三个单位承担。项目建成后,将使我国能源与材料领域的创新能力大为提高,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碳化硅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平台项目

宁波材料所建设的项目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众创园内,新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预计投资约1.2亿元,将建成我国面向碳化硅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的大科学装置共享研发平台,本项目面向我国清洁高效能源和先进材料等领域技术创新探索和新型工程试验需求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力争为保障我国清洁能源高效安全应用、大规模储能及相关关键材料技术创新,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实验平台项目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建设实验平台及配套项目选址于武威市民勤县红砂岗工业集聚区,南侧紧邻纬七路、东侧紧邻东环路。主要建设钍基熔盐堆的主体装置厂房、辅助工艺系统等,以及钍基熔盐堆配套项目。在陇建设钍基熔盐堆实验堆,是中科院、甘肃省的既定规划。甘肃省是核能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大省,对钍基熔盐堆所需的钍、盐等关键原材料均有良好基础,天然环境和产业格局等方面的条件也与之相吻合。不同于目前全球在建核电项目普遍采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horium Molten Salt Reactor Nuclear Energy System,TMSR),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6种候选之一,包括钍基核燃料、熔盐堆、核能综合利用3个子系统,具有高固有安全性、核废料少、防扩散性能和经济性更好等特点。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制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苏州研究院负责建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研制平台是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10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平台面向固体电解质钠镍电池、水系钠离子电池以及全固态温差发电技术等研究方向,将建成国内外影响力的、以固体电解质和水溶液电解质为核心材料的大容量、高安全性储能电池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温差电池及其材料的研制和性能评价平台,实现高安全性钠电池的材料和大容量电池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温差电池的工程化研究及性能评价。

该平台的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支撑新能源科技创新,推动先导专项研究,助力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实施;提升研究平台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化转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推动高安全性储能技术和高效热利用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项目包括营养与健康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等七个子项目,总投资115289万元。项目由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七个单位承担。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我国重要的引领型、突破型、平台型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分子植物前沿科学及逆境生物学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松江区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分子植物前沿科学及逆境生物学创新平台)项目 项目为一项总占地面积约为27,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综合发展,主体为混凝土结构

营养与健康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工程规模:总建筑面积30000㎡,总投资19447万元,工程造价约16800万元。

量子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投资概算约2亿,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将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战略,结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部署,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按照“多方投入、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为基础,联合在沪相关量子科研力量,推进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系统集成创新,培育和发展量子信息新兴产业,支撑量子信息领域发展

空间激光与高精度时频技术创新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间激光与高精度时频技术创新平台项目作为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同时也是上海科创中心嘉定承载区建设的重点项目。面向国际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项目将全面提升上海光机所解决核心关键技术的能力,带动空间激光领域和航天、导航、精密测控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空间激光与高精度时频技术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8700万元,项目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新徕路199号,建筑面积: 20000m2(教育及研究建筑) ,项目结构: 框架结构 建筑物层数: 5层,项目描述: 兴建一幢五层高的研发创新楼, 高度24.8米, 总建筑面积为20000平方米.

微小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

2019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召开建设工作推进会,宣布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正式启用、临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南区(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微小卫星模块化智能制造与应用创新平台项目)启动开工建设,2015年,在上海市和临港管委会领导的支持下,时任上海微小微卫星工程中心主任的相里斌和领导班子决策,在临港地区规划建设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卫星研制基地。临港卫星研制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分四期建设。

据介绍,此次竣工启用的一期项目,位于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任务。该项目总投资9.9亿元,厂房共3.6万平米,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同步开工建设的二期项目,位于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南区,总投资3.4亿元,计划2021年底竣工投产,将建设卫星创新工厂,构建卫星全流程规划管理及云数据支撑平台、面向精益化智慧化卫星AIT平台等5大卫星研制专用和共用平台,有望支撑未来十年内600余颗商业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

先进红外技术协同创新平台

先进红外技术协同创新平台项目,作为上海技物所全体科研人员心中的“梦平台”,凝聚了技物所人的共同的心愿与期望。通过平台建设,有力推进空天红外系统研制水平从传统的逐步迭代过程到可控的一体化研制过程转变。

纳米真空互联材料制备及分析测试平台

该项目建设于苏州工业园区,总投资约2.4亿元,作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建设的重要组成,极大的扩展了目前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的功能。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由江苏省和中科院共建,其目的是建设我国材料领域的重大科学装置,突破经典物理问题研究的传统模式,解决未来新兴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确立我国在纳米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全球领先地位。平台将全面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和专业人员在同一平台上,交叉融合,相互碰撞,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将形成国际顶尖纳米科技人才的聚集高地,并大大提升我国重大仪器设备的研制水平。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平台

中科大将建多个科教基础设施,发改委投资8亿,中国科大将在合肥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研究平台等一批科教基础设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国家发改委重大投资项。包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研究平台[物质科学交叉研究前沿研究中心(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投资概算约2亿)、地球和空间科学前沿研究中心(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投资概算约1.5亿)、医学前沿科学和计算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投资概算约2.5亿)],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交叉研究研究平台(量子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投资概算约2亿)以及自筹资金待建项目。总投资概算约1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除量子信息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地点在上海市,其余项目地点均在合肥市。

东海研究站复杂水声环境探测与感知实验基地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又名上海声学实验室,始建于1960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复杂水声环境声学探测与感知实验基地建成后,将对我国落实海洋强国、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院所在重大项目、前瞻研究等方面优势,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项目建成以后,也将填补我国在复杂水声环境和各类边界条件下开展声学探测与感知实验的研究空白,持续提升远距离精确探测和水下快速感知的能力,促进我国水声装备的自主化创新发展。

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截止2019年10月)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是国家发改委立项的“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承担。总投资5.175亿元,设计总吨3990,建造周期28个月,预计2021年投入使用。

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海洋科学考察极其重要的开放共享平台。这一国家海洋科考重器的投入使用,对于提高我国海洋探测能力和数据样品获取能力,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油气矿产和生物基因资源,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碳排放观测与数据研究平台

2017年12月26日碳平台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规划批复。项目主要是依托高研院张江园区构建一个碳排放观测站和依托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园区构建一个碳数据和卫星数据研究平台。临港项目部分建设地点为临港综合区04PD-0107单元05-02地块园区,旨在结合碳卫星等原有资源及未来布局,形成一个综合性的碳卫星数据创新研究平台。平台由数据研究分析中心、国家碳战略研究室、国际合作交流室、数据中心及辅助用房构成,围绕天地一体化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展示,建成具有不少于1280核集群、每秒4.7万亿次浮点运算的GPU计算能力的碳数据研究平台,同时以碳卫星为牵引,整合包括卫星遥感、地面观测与排放清单、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形成2.6P的存储能力,其中1P在线存储能力、1.6P离线存储能力,服务器所在区域建成10G的高速交换网络,服务大数据挖掘、管理及数据产品的生产。随着超高分辨率红外光谱观测仪等装置的安装实施,将形成与碳卫星对比验证的地基CO2柱浓度监测能力。

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项目

中科院高能所,落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项目,将依托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的“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在兴隆湖畔建设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开展国际领先的宇宙线物理研究及相关技术的应用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