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双11”价格歧视

RI

DINGYOURMIND

评 | 愈演愈烈的“双11”价格歧视

可以说,“双11”将价格歧视的经济学理论用到极致,让有时间没钱和有钱没时间的消费者“尽入彀中”。

NO.235 | 字数 1027

距离“双11”还有两周,人们已经被倾盆而下的花样营销紧紧裹住。

全场5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年的“双11”促销则极尽复杂和繁琐之能事,不仅预售、定金、购物券、秒杀、红包、津贴、满减、免单等让人眼花缭乱,还衍生出全民开瞄铺、盖楼大挑战、拉人赢红包、赢心愿大奖等各种沉浸式玩法来拉新。

一顿操作猛如虎,最后省了两毛五。

网上网下,叫苦不迭,段子频出:“算法堪比微积分”、“平时欺负我穷,现在欺负我傻”,等等。吐槽背后,也是氤氲着一股怨气。

在经年累月的博弈中,各大平台深谙群众消费心理,发展出越来越繁复的玩法,充分利用经济学、心理学,规则之多,套路之多,驾轻就熟,买的没有卖的精。

可以说,“双11”将价格歧视的经济学理论用到极致,让有时间没钱和有钱没时间的消费者“尽入彀中”。

当然,在经济学里,“价格歧视”并无贬义,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

价格歧视的本质是弹性定价策略,无非是用低价商品满足低收入者需求,用高价商品满足高收入者需求。

有钱的人不屑或无暇拼凑各种优惠,差钱的人愿意牺牲自己“并不值钱”的时间,如此,商家双管齐下,最大限度“吃干抹尽”消费者剩余。

因此,价格歧视是登堂入室的科学理论,本来就不是研究如何流淌着道德血液的,消费者大可不必出离愤怒。

但凡事过犹不及,越来越复杂的“双11”也正在显现“挤出效应”,让自己成为它人想要远离的烟火秀。

“双11”初期,低价是绝对的招牌,5折简单粗暴,却被消费者热烈欢迎。不过彼时人们质疑,价格战虽是市场规律,但在市场结构和政策环境不变的情况下,高成本的营销和打折,旺丁不旺财,陪太子读书,最后也未必是市场规律。

果然,“双11”走到如今第11个年头,不得不变成一场兴师动众的营销游戏,看上很美。

好的商业是化繁为简,而非相反。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于算计的“双11”令人疲于奔命,愈发得不偿失。

另一方面,流量红利正在消失,而这也正是平台的季孙之忧。以前那种大干快上、动辄翻番的增长难以为继,企业获取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流量越来越贵。

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在2017年就出现了增长拐点,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也日益见顶。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国内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仅增长200万,人均单日时长仅增加18分钟。

存量争夺成为了新常态。

如何下沉和建立护城河,各个平台自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所以,“双11”纷繁复杂的玩法其来有自,也可以理解,但别只是捡了芝麻。

图 | 昵图网

原 创 声 明

转 载 请 注

微信 | 微博 | 豆瓣 | 知乎 | 头条

【 21号骑象人 】

心中有象 ▪︎ 不驭则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