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營銷時代,6個品牌傳播“不等式”

數字營銷,不只是營銷的數字化這麼簡單。數字營銷時代,意味著商業、創意、技術、數據、內容、服務……等核心元素,加速、深度融合,重構營銷和傳播行業的規則和秩序。

與傳統營銷時代的線性、漸進式的變化相比,數字營銷時代的變化是指數型、突變性的。客戶預算收緊、流量越來越貴、諮詢公司和技術公司的跨界打劫…一系列的“暴擊”,讓整個行業瀰漫著一種焦慮和浮躁的情緒,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詞和概念甚囂塵上,一些沙雕而無趣的創意挑戰行業下限……

越是更新迭代,越是泥沙俱下,就越需要強化自身的認知定力和辨別力。得到正確答案固然重要,但排除錯誤答案在這個時代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那些常識誤區。

數字營銷時代,6個品牌傳播“不等式”

筆者在品牌及數字營銷領域多年,親歷行業轉型變遷之陣痛,目睹各種光怪陸離概念的此起彼伏,特撰此文,以迴歸常識的6個品牌傳播“不等式”,希冀給行業人士多一些啟發和思考,少一些誤區和彎路。

一、私域流量≠一勞永逸+免費流量

關於私域流量,其實行業層面並未形成嚴格的共識性定義,然而人們的普遍理解是,私域流量屬於“自己可以掌控的私人流量”,也就是你可以反覆使用並且貌似不增加成本的流量。微信公眾賬號、朋友圈、小程序、APP為其代表。

有朋友跟我交流,他利用私域流量賣貨的商業邏輯:“建立微信公眾號,首先吸引粉絲,然後就長期免費打廣告賣貨。”聽上去很美,但是經不住推敲。在沒有互聯網之前,你會自己做一家電視臺,辦一份報社為自己的品牌打廣告賣貨嗎?

私域流量的本質是平臺和內容,雖然互聯網讓“人人都是自媒體”成為可能,但是做自媒體的專業和內容門檻,並沒有消失,甚至隨著競爭的加劇,比傳統媒體時代競爭更激烈。

其實私域流量和公域流量,都是流量的一種形式,選擇和配比的關鍵,關鍵在於自己的能力和要求。就像家裡買房需要裝修一樣,到底是自己買材料自己裝修,還是整體外包出去裝修更划算,其實沒有定論。如果沒有空間設計能力、建築專業知識,盲目的買來材料自己裝修,極有可能費力不討好,花更多冤枉錢做了一堆無用功。

如果把私域流量當做一勞永逸的便宜(甚至免費)流量去看待,那可能是一種真的昂貴。

二、品牌年輕化≠幼稚化+口語化

品牌與產品一樣,有著自己的生命週期,唯有不斷的年輕化迭代,才能保持品牌活力,不被用戶拋棄。從消費觀念到購買能力,年輕人,九千歲(90&00後人群)都是絕對的主力人群,而為了抓住核心消費人群,“品牌年輕化”成為一種焦慮和剛需。

從百雀羚的長圖,到支付寶的錦鯉;從可口可樂、江小白的暱稱瓶、表達瓶,到螞蟻金服、美團的地鐵走心文案;從網易雲音樂的包機樂評,到故宮放下身段周邊賣萌…年輕人的焦慮被充分關注,年輕人的主張被充分表達,年輕人的偏好被奉為窠臼。

年輕化是個筐,什麼都可以往裡面裝,因為“年輕”的概念本身就是多元且包容。先不論有一些品牌(如大多數工業品)並不適合,也不需要開展年輕化,那些需要年輕化的品牌,很多都是東施效顰,“只學其形,不學其神”。

年輕化的常見錯誤,是傳播的幼稚化和口語化。本來一句話就能清晰表達的觀點,偏偏要用一些佶屈聱牙,貌似能打動年輕人,但是年輕人根本不CARE的語言表達;本來年輕人生活節奏快,關注一些特定公眾號(如打車、外賣)就是為了搶個優惠券,偏偏品牌要大費周折,寫一些長篇累牘,反轉生硬,內容和業務毫無相關的“熱點圖文”,還好年輕人都學聰明瞭——直接拉到文章末尾搶券然後秒關閉,去下單…

品牌年輕化是一個系統工程,產品包裝、傳播渠道、用戶場景、個性化形象都需要立體的年輕化,流於表面是遠遠不夠的,和年輕人產生共鳴才是最重要的。

三、場景化營銷≠故事化+景觀化

場景這個詞,在2015年吳聲出版《場景革命:重構人與商業的連接》一書並創辦場景實驗室之後,成為創業圈和營銷圈關注的熱詞,這也成為場景實驗室的方法論和底層思考邏輯。

場景營銷,以精準的場景化訴求,賦予產品強大的競爭力,讓產品很快走進消費者的生活,促進消費者場景化的消費,這本身已經成為制定營銷策略的標配性路徑。

然而,場景營銷在傳播實踐中,極容易發生誤解和扭曲,變成了故事化和景觀化。

場景化不是主觀地去設置一個情景,更不是簡單地故事化,場景化一定是圍繞用戶的消費路徑展開,從消費理由→消費方式→消費體驗→用戶口碑…總之是幫助客戶減少消費過程中的障礙,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獨特訴求的相對獨立的體驗空間。

我知道的一些品牌(這裡就不點名了),看著人家知乎、網易做線下場景體驗快閃店做的很好,不加分析、不結合自身品牌、不關注用戶體驗“照貓畫虎”,在線下做冰冷、靜態的景觀設計,殊不知品牌與用戶的互動構成場景的主體部分,這其中的分量拿捏需要深入考究,互動多了形成打擾,互動少了又顯得照顧不周…

四、傳播矩陣≠兩微一抖+小紅書

從雙微到兩微一抖,再到現在的兩微一抖小紅書,自媒體的隊伍,一直在不斷地擴充。那麼,是不是運營了所有提到的這些自媒體,就是打造了一個自媒體傳播矩陣呢?不見得!

鑽石固然是由碳原子組成的,但是碳原子如果不能按照正四面體進行佈局,很有可能組成的只是石墨。自媒體的傳播矩陣,需要多渠道的協同關聯,形成一個持續運轉的內容和傳播體系。

我知道的不少品牌,甚至有自己的客戶,說是要打造自媒體傳播矩陣,其實就是開通兩微一抖小紅書,甚至還開通了知乎號、頭條號、百家號、網易號…最後還是新瓶裝舊酒,一張熱點圖、一個長圖文、一條短視頻,無差別的發佈到所有的渠道…用一個非常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像一家公司響應環保號召,信誓旦旦要開展垃圾分類,購置了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耗費員工寶貴的時間去分類投放,最後環衛工過來,無差別的一股腦倒入垃圾車……

打造自媒體矩陣的關鍵,是分析不同平臺的功能、人群差異,結合自身品牌,進行差異化內容打造,並互為犄角、互推互利,提升傳播合力。

如微博平臺,適合作為品牌“發言人”平臺,是官方發聲、短期引爆、長期運營的核心平臺,微信平臺,適合開展粉絲運營、互動、銷售、數據沉澱和引流;抖音平臺可以有效地開展品牌年輕化,形成品牌印象,而知乎平臺,成適合通過某個領域的深入探討,軟性推動口碑傳播…

切記,自媒體矩陣,不是孤島,是團隊!

在真實的生活中,小孩子願意天天在廣場上撒野,成年人期待有同類的角落,這是互聯網社群之所以存在的底層邏輯。社群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新型人際關係,其核心的特徵,在於去中心化和自組織化。

然而,朋友圈很多微商,甚至是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大品牌,也對社群營銷存在著認知誤解。他們眼中的社群營銷,似乎是“狂加人+狂拉群+狂刷屏”瘋狂營銷。殊不知,只有強社交關係的社群才有價值,社群用戶之間的連接節點越多,群的價值就越大,如果社群成員之間未能形成連接節點,即便是同處一處,也形同陌路,無法推進到下一步的裂變和銷售。

想想同一輛公交車上的所有乘客,雖然有共同的線路和共同的空間,但是能說他們是一個社群嗎?社群的紅利屬於內容者,而非連接者,道理不言自明。

社群經濟=連接+價值觀+內容。社群營銷,首先要有共同的成員屬性,才能形成認知的歸屬和向心力,這是有效連接的基礎;其次,每個社群要有自己獨特的主張和價值觀,現在的年輕人都號稱是斜槓青年,有很多愛好、身份和標識,他可能生活在很多的社群裡,但在同一個社群裡的,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一定是互為認同的;再次,社群能夠內生出獨特的共享內容,徹底改變內容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單向關係,出現凱文•凱利所謂的“產銷者”,這是社群持續粘性和永動的基礎。

社群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新型人際關係,能夠將人從廣場上拉到社群裡的,內容是基礎,互聯網只是手段。網絡之外,絕大多數用戶不喜歡臨時被攛局或者無故被騷擾,同理,網絡之上,隨意拉群和瘋狂刷屏,也大概率不會受歡迎。

六、精準營銷≠大數據+騷擾營銷

首先表達一個觀點,技術是中立的,而且,包括精準營銷、大數據、DSP、DMP、程序化購買,已經在營銷行業屬於應用非常廣泛和成熟的技術,智能化營銷的規模化、個性化、即時化、場景化,一方面倒逼傳統廣告公司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地提升了品牌的營銷效率和可靠性。

雖然技術中立,但是要看技術掌握在誰手上。

毋庸諱言,目前的精準營銷市場,很多規則和秩序還存在諸多模糊和灰色地帶。垃圾短信成堆、詐騙信息不斷、歧視老用戶精準營銷政策……這已經是活生生的事實。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APP成為剛需,公安部“淨網2019”專項行動結果發現,今年第一季度,共監測發現1670餘款APP存在超範圍收集用戶信息行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麼多APP掌握了大量個人信息之後,如果缺乏有效地管控,其社會危害性不可謂不大。

同時,即便從業內來看,從傳播執行和監測層面,大數據精準營銷也面臨尷尬。IAB研究顯示,有24%的用戶在電腦端上使用廣告攔截軟件,15%的擁護在移動端使用廣告攔截軟件,除了“被攔截”之外,更大的水分,在於新媒體領域的刷量、數據造假已經是半公開化的真相。

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技術向善,未來可期!

本文作者:高承遠,財經作家,品牌諮詢顧問,“流程稅”理論提出者,《銷售與市場》專家團成員,金遠獎、虎嘯獎、風掣獎等傳媒行業大獎評委。本文首發於《廣告人·聲屏世界》雜誌2019年10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