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十八世紀由中國福建遠銷海外的武夷茶的英文名為“Bohea”,但在英語世界裡,它明顯是個外來詞。即使是在18世紀進口和消費中國茶葉最多的英國,很多英國人至今也並不知道“Bohea”到底指的是什麼。

“Bohea”一般解釋為“武夷”的閩南語發音。因為那時中國出口歐洲的茶葉大多為紅茶,因此一般翻譯為武夷紅茶。然而筆者通過對英文文獻中“Bohea”的描述結合中國茶葉加工技術的發展史進行分析,佐以武夷山當地茶農的口述和實地田野考察,認為要解釋清楚17-19世紀中國暢銷海外的“Bohea”究竟是什麼,遠非“紅茶”那麼簡單。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18世紀的茶葉罐,英格蘭斯塔福德郡

“Bohea”為“武夷”的閩南語發音。其實僅僅是這個發音就有些不同尋常的意思:因為武夷山在閩北,位於福建省與江西省的交界處,而這個流傳於全世界的發音卻是閩南人貢獻的。這其實也反映了當時閩南商人大量湧入武夷山區販茶的影響。武夷山一直以來就並非一個封閉的社區,今天當地人依然說三種方言:一是當地的“武夷山話”;其次住在桐木自然保護區靠近江西界的人說的江西(鉛山)話;最後是至今當地不少閩南移民的後代依然講閩南語。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收復臺灣之後解除了海禁政策,廈門成了當時對外國人開放的四個港口之一。外國商人由此從廈門收購茶葉並轉運到西方,自然也就揀了廈門當地話(閩南語)把“武夷”茶叫做“Bohea”。

“Bohea”為“武夷”的音譯是清楚明白的,然而結合中國茶葉加工技術的發展以及武夷山當地的製茶史,“Bohea”在某一個時期具體指的是烏龍茶、紅茶還是華茶的統稱卻是值得推敲的。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拍賣茶葉價格的列表。

圖片來源:Liu, Yong.?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s Tea Trade with China: 1757-1781. Vol. 6. Brill, 2007

現在人們如果看到17至19世紀的一些關於茶葉貿易的資料、廣告或者招貼畫,比如荷蘭東印度公司(VOC)與英國東印度公司(BEIC)的一些進貨清單,或是倫敦一些茶葉廣告中頻繁出現的“Bohea”一詞,大概都會疑惑當時如此受到歐洲人歡迎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當然,一般對華茶歷史略有了解的人都會認為這指的是紅茶無疑,誰都知道英國人最喜歡喝紅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紅茶進入英國前,英國人最開始向中國進口的其實是綠茶。

蘇格蘭醫師Thomas Short曾記載:“Bohea”到達歐洲以後,逐漸將綠茶取而代之。”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解釋“Bohea”為中國福建武夷山所產的茶,通常用於指代最好的中國紅茶(China Black Tea),以後用於較次的中國紅茶,現在用於含梗的粗老爪哇(Java Tea)。在十八世紀,此名也用於茶葉飲料。可見,“Bohea”的內涵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空轉換也隨之改變。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John Ovington's Tea Essay

“Bohea”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方世界,是在1696年出版的John Ovington的作品《蘇蘭特航行記》(Voyage to Surat)中。Ovington是受僱於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蘇蘭特的一名傳教士,在這本書中他把茶葉分為三類:Bing(瓜片),Singlo(松蘿)和“Bohea”(武夷)。前兩種都是綠茶,只有“Bohea”,他形容需要超乎尋常的烘烤(roast),才使得茶葉呈現黑色,並且浸泡出來的茶湯呈紅色。18世紀早期,“Bohea”與Singlo(松蘿)、Imperial(大珠茶)為英國主要向中國進口的三大茶類之一,Samuel Johnson在他的詞典中將“Bohea”定義為“一種特別的茶,比綠茶有更深的顏色和更澀的口味”。

當這種武夷茶到達歐洲和美洲時,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負責人很快就發現其比綠茶更持久耐泡。松蘿茶和瓜片茶只能泡來喝,而武夷茶強烈的芬芳卻相當持久,可以反覆加熱甚至煮來喝。這在茶葉消費仍然較為奢侈的18世紀早期而言,無疑是很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因此,“Bohea”最早進入歐洲時是產自武夷山的一種發酵程度較高的高級茶葉,售價較一般茶葉更高。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英國知名茶作家Jane Pettigrew所著《茶的社會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封面一個古董茶壺上有Bohea的字樣,可見武夷茶曾在英國曆史上風靡一時

海外市場對“Bohea”的熱捧,使得中國國內其他茶產區紛紛效法武夷山生產紅茶且冒充“Bohea”。由於一些小的經營商和顧客們缺乏經驗的劣勢,難以辨別茶葉的質量優劣,倫敦的一些茶葉批發商就以較低價格購進其他地方生產的一般紅茶冒充“Bohea”。因此“Bohea”後來在歐洲市場逐漸變得魚龍混雜,其內涵逐步擴大為所有的發酵紅茶,甚至在18世紀中期以後成為華茶的統稱。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蘇格蘭植物獵人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在中國武夷山等地區考察後,於1852年在倫敦出版的《茶國中國之旅:包括松蘿與武夷(Bohea)山》


而在美國消費市場,“Bohea”泛指一種捲曲的來自中國的散茶,通常由橙香白毫(orange pekoe)、白毫(pekoe)和小種(souchong)等幾種紅茶拼配而成,這種拼配紅茶在美國殖民地大受歡迎,以至於“Bohea”一詞在美國也逐漸演變為茶及茶飲的俗稱。

如果僅從西方文獻來看,“Bohea”一開始指的是紅茶似乎是較確鑿的,然而這卻忽略了武夷山當地的製茶發展史。今天的武夷山兼有“世界紅茶的發源地”以及“烏龍茶的發源地”雙重桂冠,相應的“武夷茶”也包括兩種:一是產於武夷山上游桐木自然保護區的正山小種紅茶(Lapsang Souchong),一是產於九曲溪下游風景名勝區內的武夷巖茶(Wuyi Rock Tea)。並且由於紅茶與巖茶幹茶外形都呈現烏黑,泡出來的茶湯都呈現紅色,甚至連加工方式都差不多,因此其實從文獻記載很難判斷究竟是巖茶還是紅茶。因此,也有一些西方學者,比如Markman Ellis就在《茶葉帝國》一書中提到最早到達歐洲的“Bohea”應該是烏龍茶。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大約製造於1760-1770之間的茶葉罐, 英格蘭斯塔福德郡


今天,“Bohea”一詞幾乎只有在涉及到17-19世紀的茶葉貿易的資料和一些古董茶葉罐上才會看到。當人們在英語世界中提到武夷紅茶時,Lapsang Souchong逐漸取代“Bohea”成為正山小種的英文名。但是與“Bohea”略有不同的是,Lapsang Souchong特別強調了正山小種用松木燻烤的煙燻味。關於Souchong是“小種”的粵語音譯這一點,目前並沒有太多爭議,爭議在於“正山”是如何成為Lapsang的,因為二者在發音上實在相距甚遠。

一種說法認為Lapsang源於福州話的音譯。從1853年開始,武夷紅茶通過福州港運至歐洲。在福州方言中,“松”發Le的音,以松材燻焙過則發LeXun的音,Lapsang是LeXun的諧音,按照字面翻譯過來應為松煙燻過的小種茶。“小種”一詞在不同語境中也有不同所指,比如在印度和錫蘭的茶葉採摘標準分級體系中,小種(Souchong)指的是芽頭之下次於“白毫”(Pekoe)的採摘等級,而“Bohea”則是最次的接近茶梗的粗老葉。


十八世紀暢銷海外的“Bohea”到底是什麼茶?


在印度及其周邊的紅茶產區, Bohea指的是採摘標準中最靠下的粗枝大葉

“小種”在作為紅茶的一種品種時首次被記載是在《清代通史》中:“明末崇禎十三年(1640年),紅茶(有工夫茶、武夷茶、小種茶、白毫等)始由荷蘭轉至英國。”但歷史文獻中未見有“正山小種”連在一起的記載。

現在大家普遍接受將“正山”界定為一個地域範圍,當地政府特別強調以桐木自然保護區內為“正山”,以區別於周邊地區所產的“外山茶”。但略微諷刺的是,整個武夷山區或者桐木,歷史上並沒有一個叫做“正山”的地方,或者與Lapsang發音諧音的地方。這一概念是直到2010年,正山小種才通過註冊地理標誌商標界定了一個官方的“正山”範圍。

作者:肖坤冰,文化人類學博士,西南民族大學副研究員,上海紐約大學環球亞洲中心-復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聯合博士後

•原文來自:澎湃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