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

新中国成立70年,宁德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宁德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基础设施明显增强,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根据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1951—2018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6%。

近10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达18.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通信、电力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2008-2018年,我市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速达18.2%。

比如,在交通枢纽方面,1995年,104国道宁德段拓宽改建工程全线竣工,打破了闽东交通瓶颈。2003年,沈海高速公路闽东段全线竣工,成为推动和保障宁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动脉、大通道。之后又相继建成了宁武高速公路宁德段、京台高速公路宁德段、沈海复线福安至寿宁段、柘荣至福安段、宁德漳湾至连江浦口段等。2009年,温福铁路动车组正式通车,结束了宁德没有铁路的历史。城澳万吨级多用码头、大唐5万吨级煤专用码头、下白石3000吨级码头等建成,宁德港口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2096公里,铁路通车里程216公里,宁德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3290万吨。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转变,初步形成了涵盖铁路、公路、水路等各种运输形式全面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初步培育形成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市制造业基础薄弱。随着改革开放,尤其是撤地设市后,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市制造业开始蓬勃发展,2000—2010年,我市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达67.9%,形成了食品加工、电机电器、生物医药、合成革制造、船舶修造等传统特色产业。

近年来,我市抓住机遇、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放大山海优势,按照“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产业集群”的思路,集中力量、集聚资源,全力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时针对产业集群核心链条,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吸引上下游企业纷纷入驻,推动产业链条化延伸、规模化集聚、高端化发展。2011—2018年,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速20.2%。目前,宁德已初步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四大主导产业集群。

其中,在备受关注的锂电新能源产业上,我市以时代新能源、新能源科技两大龙头企业为引领,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优化服务、完善配套,引进落地厦钨、杉杉、卓高、侨云等一大批产业链项目,实现了锂电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崛起,打造了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2011-2018年期间,我市锂电新能源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37.3%。

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增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增加,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发展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2008-2018年,我市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8%、28.4%。在城乡建设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8年,宁德中心城市主城区面积拓展到39平方公里,市政道路、园林绿化、给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持续提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乡村,农村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66个,打造美丽乡村景观带30条,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一。在居住条件方面,我市住房供应从福利分配逐步向商品房与保障房相结合转变,供给方式、户型选择更加丰富,不断满足居民居住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