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 文化发展正逢时——我市文化工作发展综述

在祖国北疆,有一座形如金雕振翅腾飞的美丽城市。它就是“京郊草原 避暑之都”——乌兰察布。

这座城,以草原文化为核心,农耕文化、商旅文化、渔猎文化交融其中,沉淀出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察哈尔文化、杜尔伯特文化等文化填满这座城的“文化骨骼”,东路二人台、蒙古剧等艺术形式让其散发独特魅力;格根塔拉大草原、辉腾锡勒高山草甸草原、乌拉哈达火山草原、苏木山森林公园、岱海等自然景观点缀在它的文化星空里,绵延1400多公里的各历史年代的长城遗迹、文化名镇、传统村落星罗棋布守护着这座城。

进入新时代,这座城以全新的面貌出发,抓产业壮实力、抓改革增动力,抓创作出精品、抓服务惠民生,不断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造城市之魂、培植城市根脉,亮点频现,催人奋进,乌兰察布这个名字更为响亮。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繁荣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让源远流长的“红山口”文化春潮涌动,与时代同频共振。

文化服务 普惠群众

孟夏的乌兰察布,惠风和畅,万物并秀。傍晚,一天的喧嚣沉寂之后,人们漫步于充斥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何等惬意。公园里、广场上的舞步铿锵有力,社区活动室中的传统戏曲悠扬悦耳;周末的市博物馆参观者人潮涌动,“大手拉小手”陶醉在阵阵书香中。

你看,广大乡村的文体广场上,闲暇的村民或歌或舞、或写字或背诗。陈列着各类图书的书屋吸引着村民前去阅读,曾经散漫的生活变得紧凑,村文化活动中心常常传出阵阵笑语……一派美丽乡村的幸福景象。

这一切,都得益于文化的滋润,得益于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带来的红利,在这样一座城里,人们享受着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

回顾我市公共文化建设一路芬芳,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逐年提升。

市委、政府为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文化水平,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利用PPP等融资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着力改善文化设施投资环境,并以新建、改扩建为补充,保障现有文化人才设施人有所为、物尽其用,建成了高标准、宽领域、广覆盖的市、县、乡(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特别是重点建设的一批体现乌兰察布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博物馆、美术馆、民族艺术剧院、工人文化宫一批新建筑拔地而起,给居住在中心城区的居民有了了解乌兰察布历史、欣赏优秀画家作品、听戏看演出打发闲暇时光的好去处。同时,重点提升文化设施管理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3个,美术馆9个,社区文化服务中心21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嘎查村文化室1321个,小广场504个、小舞台248个、文化户(大院)75个。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并全部实现共建共享。

为提高城市文化底蕴,我市各级文化部门立足地方特色,积极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创办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中俄蒙国际摄影节、全市“艺苑秋韵”小戏小品展演、广场舞蹈大赛、集宁区“虎山春”、察右后旗“祭火文化节”、凉城县“岱海之冬”快乐冰雪季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同时,“百团千场”“草原文艺天天演”等惠民演出活动向贫困地区倾斜,送戏下乡、“戏曲进乡村”演出484场,贫困地区惠民演出占一半以上;农村电影放映队放映科教片、励志电影放映4249场,“数字蒙古包”“流动图书服务”“流动文物图片展”成为贫困地区群众享受文化服务新方式,“党建先锋”“阳光政务”“惠民三农”“魅力集宁”等14个版块在网络电视平台开设运行,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化建设让贫困地区“联网”,贫困地区逐步实现网络互联、信息互通的新局面。

漂亮的数字、扎实的成绩深刻表明我市人民群众已经乘上文化水平发展的快车上,乌兰察布人民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赢”。

文艺产业 成果丰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基本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市文化创作也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来到乌兰察布,你会深深地体会到独具民族特色的歌与舞、剧与戏,也会亲眼看到乌兰牧骑的精彩表演,听幽默且具有地区特色的东路二人台,沉浸在乌兰察布文化海洋里,体验不一样的民族文化瑰宝。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了一批代表乌兰察布水准、具有乌兰察布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品。《忠勇察哈尔》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成功上演,得到首都观众好评,并荣获自治区艺术创作最高荣誉奖“萨日纳”奖戏剧剧目奖、音乐奖;大型二人台现代戏《圆梦》被选为第十三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巡演剧目,列入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市借力“一带一路”东风,大力发展草原文化、红色旅游文化、走西口及商旅文化,形成独具乌兰察布特色的文化产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目光,大量的游客踏进乌兰察布便爱上它,许多企业来到乌兰察布投资兴业。

从2016年开始,我市秉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利用大学生创业园区、察哈尔民族服饰产业基地为创业者搭建良好平台。还记得那场“文化峰会”吗——第26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乌兰察布分会的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176家出版单位参加,展出图书约20万册,交易额约700万码洋。全市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参观人数达6万人次,成交额450余万元。两大博览会总计拉动消费9400余万元。文化产业大步迈进,促进我市经济发展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35%以上的增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十二五”末的8.88亿元力争达到67.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0.96%达到5%,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独具乌兰察布地区特色、结构合理、完善均衡、创新有序、惠民高效的文化产业框架已见雏形,“小体量大作为”,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之一。

文化遗珠 璀璨夺目

乌兰察布境内文化形态多元而璀璨,以走西口为标志的农耕文化延续,和驼铃古道牵引出的商旅文化历史印迹,是乌兰察布文化的重要内容。鸡鸣三省,与晋冀一墙之隔,集宁往来多国商贾,走西口的第一个驿站,出国境的第一串驼铃,直至当今,更连接京津唐,融汇呼包鄂,由此而来的文化大融合势为必然。东路二人台传唱三省区,以武利平为代表的二人台艺术家从乌兰察布走向全国,冯来锁、高乐美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东路二人台传承发展不懈努力。

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乌兰察布人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市文化遗产保护体系逐步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印发了《乌兰察布市长城执法巡查实施方案》《乌兰察布市文物行政执法日常巡查、检查办法(试行)》,规范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的巡查、检查行为。同时继续做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田野普查工作为抓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掘力度。以传承保护为目标、普法宣法为主线、艺术活动为载体的文化遗产宣传活动不断开展,全市各地举行了“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周、“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活动,大力宣传《博物馆条例》《文物保护法》《长城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在全市营造携手保护我市文化遗产的热烈氛围。

下一步,我市将积极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加大文物安全监管和执法巡查力度,严厉打击文物犯罪行为。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管理机制,加大非物质文化资源普查力度,挖掘整理东路二人台、蒙古族服饰、民间手工艺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继续加强察右后旗、商都县东路二人台非遗传习所等传承基地建设,开展好“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宣传活动。

地处祖国正北方的乌兰察布,如一位不拘小节的北方汉子,广纳各方特色,一路播撒文化芬芳。如今,我市文化产业逐步走上一条规模化、创新型发展的路径,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面向未来,乌兰察布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文化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引擎,踏着转型升级发展的时代节拍,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创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崭新春天。记者 刘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